分享

《水经.夏水注》考略(卷32)

 水经注探究系列 2021-03-01

○夏水

△夏水出江津,于江陵县东南。

江津豫章口东有中夏口,是夏水之首,江之汜也。屈原所谓过夏首而西浮,顾龙门而不见也。龙门,即郢城之东门也。

夏水,据《水经注》,故道自今湖北荆州市南分长江水东出,经今监利县北,折东北至今仙桃市东北入汉水。自此以下的汉水,也兼称夏水。[1]

江陵县,秦置,为南郡治。治所即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旧江陵县。明曹学佺《名胜志》:“近地无高山,所有皆陵阜之属,故名江陵。”光绪《荆州府志》卷1:江陵“以地临江,故名”。西晋为荆州治。南朝梁承圣元年(552),萧绎即帝位,建都于此。后梁萧詧亦都此。隋为南郡治。唐为江陵府治。元为中兴路治。明为荆州府治。民国初属湖北荆南道。1921年属荆宜道。1932年直属湖北省。明张居正为江陵人,世称张江陵。[2]

豫章口,在今湖北荆沙市附近。《晋书·刘毅传》:“毅因率 () 无忌、() 道规等诸军破冯该于豫章口。” 《水经·江水注》: “江水又东得豫章口,夏水所通也。西北有豫章冈,盖因冈而得名矣。或言因楚王豫章台名。”[3]

中夏口,在今湖北潜江县北。

, 由主流分出又汇合进主流的支流。《说文》:水别复入水也。《尔雅·释水》:决复入为汜。汜,水分岔流出后又回到主流。《诗·召南·江有汜》: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4]

夏首,战国楚地。在今湖北荆沙市东南。战国楚屈原 《九章·哀郢》: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水经·夏水注》:江津豫章口东有中夏口,是夏水之首,江之沱也[5]

龙门,即郢城之东门也,曲英杰认为此龙门当指东垣南门,为自夏首(今荆州城东南)回望郢城最后于视线中消逝的城门,上引《水经注》记此一带有龙陂,或即由此而得名。[6]

△东过华容县南。

县故容城矣。《春秋.鲁定公四年》,许迁于容城是也。北临中夏水,自县东北,迳成都郡故城南。晋永嘉中,西蜀阻乱,割华容诸城为成都王颖国。

华容县故城,西汉置,属南郡。《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认为华容县故城治所在今湖北监利县北周家咀关西三里。西晋太康元年(280)废。后复置。北周废。[7]

但湖北省考古工作者认为《水经注图》将古华容城标定在今潜江(市)西南,是颇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这一地区在汉魏时期是属华容县地,后来土虽有些变动,但至明清时已划入江陵县的版图。所以,明清时期的文献说古华容县在江陵县东,潜江县的西南,这是不矛盾的。如果说古华容城在今监利县东北,这不仅与文献记载古华容在唐安兴县东八十里不相合,而且与《水经注夏水》“夏水出江津于江陵县东南。又东过华容县南。县故容城矣”以及《江水》篇“江水又东得豫章口,夏水所通也。江水又东至华容县西,夏水出焉”是相互抵牾的。汉魏时期的华容城只能在今潜江县西南,而不可能远在今监利县北或东北。古杨水流不到今监利县东或东北”涌水不在今监利县南部,即是明证。因此,汉魏时期的华容城是不在今监利县境内的。他们认为潜江市龙台遗址很可能是汉魏时期的华容县城。[8]虽然当地考古工作者从文献、考古等多重维度作了大量周密科学的比勘校验,本文亦姑从所论,暂定华容县故城于潜江龙湾遗址一带。但值得注意的是龙湾东周遗址群规模非常庞大,分布在东西12公里,南北9公里的范围内,已经涉及到了监利县城北周老嘴镇北的章华台遗址[9]。故此鉴于龙湾遗址涵盖了潜江市西南及监利县北的部分地域,故此将古华容城定位于今监利县东北之说亦有一定道理,不可遽然否定,因为龙湾遗址群在这一带也有分布。但华容县故城具体究竟分布在龙湾遗址群的何处,尚需今后进一步的考古发掘进行细探甄别。(备注:龙湾遗址位于潜江龙湾镇瞄新村西南,系东周遗存,分布在东西12公里,南北9公里的范围内。[10]

成都郡故城,《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亦认为成都郡故城系西晋永嘉中置,治所在华容县(今湖北监利县西北)。辖境相当今湖北监利县及仙桃、洪湖二市地。建兴二年(314)废。[11]

588

夏水又迳交趾太守胡宠墓北。汉太傅广身陪陵,而此墓侧有《广碑》,故世谓广冢,非也。其文言是蔡伯喈之辞。

广冢,(清)邓显鹤认为“(胡)广未归葬华容”;“世谓广冢”很明显是错误的。今案循《汉书》章怀太子注:“宠乃广之父。”世遂误为广冢。广未归葬华容,不得有广冢明矣。[12]

历范西戎墓南。王隐《晋书地道记》曰:陶朱冢在华容县,树碑云是越之范蠡。《晋太康地记》盛弘之《荆州记》、刘澄之《记》,并言在县之西南。郭仲产言在县东十里,检其碑题云:故西戎令范君之墓。碑文缺落,不详其人,称蠡是其先也。碑是永嘉二年立。观其所述,最为究悉,以亲迳其地,故违众说,从而正之。

陈桥驿先生认为:从这段文字中可见,由于对古代冢墓的不加详究而以讹传讹,历来竟有五种著作把永嘉二年(公元三O八年)的一个范姓县令的冢墓,误作公元前五世纪的越大夫范蠡的冢墓。而郦道元之所以能纠正这种长期的讹传,正是因为他亲自查获了当地的墓碑。通过这样一块小小的碑刻从而纠正一个流传很久的错误,表面上看来似乎是一件偶然的事情,但对于郦道元来说,此事却绝非偶然,因为他是长期一直潜心于各种碑刻的搜集工作的。[13]

夏水又东,迳监利县南。晋武帝太康五年立县,县土卑下,泽多陂池,西南自州陵东界,迳于云杜沌阳,为云梦之薮矣。韦昭曰:云梦在华容县。按《春秋》鲁昭公三年,郑伯如楚,子产备田具,以田江南之梦。郭景纯言华容县东南巴丘湖,是也。杜预云:枝江县、交陆县有云梦。盖跨川互隰,兼苞势广矣。

监利县, 当地学者认为三国吴分华容县置。治今湖北监利县东北。旋废。西晋太康四年(283)复置。属南郡。南朝宋、齐属巴陵郡。隋属沔阳郡。唐属复州。史载三国吴黄武元年(222年)孙权析华容县置监利县,以“地富鱼盐,设官监办”命名,县治驻鸡鸣铺(今红城乡鸡鸣村附近)。西晋太康五年即284,县治迁上坊东村(今分盐镇附近)。据《监利县志》记载,“设县治于上坊东村”,“遗址存焉,今曰旧县”(《荆州府志》)。分盐作为监利古治未载入正史,但境内曾出土了“显考罗伯通托名潮前荆州监利上坊东村人葬本县本村”墓碑似可佐证。[14]

云梦之薮,古泽名。《国语》、《左传》或单称“云”,或单称“梦”。《楚辞》或称“梦”,或称“云梦”。《战国策》、《周礼·职方》、《尔雅·释地》、《吕氏春秋》、《淮南子》等皆作“云梦”。《书·禹贡》一本作“云梦土作乂”,一本作“云土梦作乂”。后世说法不一:一说本二泽,一名“云”或“云土”,一名“梦”,以相近故合称“云梦”;一说本一泽,省文则单称“云”或“梦”,全称则为“云梦”;一说楚人名“泽”为“梦”,“云梦”就是“云泽”;一说江北为“云”,江南为“梦”;一说江南江北随处都可以叫做“云”或“梦”。据《汉书·地理志》等汉、魏人记载,云梦8泽在南郡华容县(今湖北潜江市西南)南,范围不大。晋以后的经学家将古之云梦泽的范围越说越大,一般都把洞庭湖包括在内,与汉以前记载不符。[15]

夏水又东,夏杨水注之。水上承杨水于竟陵县之柘口,东南流与中夏水合,谓之夏杨水。又东北迳江夏惠怀县北,而东北注。

夏杨水,中国水系大辞典》认为夏阳水即东荆河,系长江支流。又名南襄河,亦称通顺河。《水经·夏水注》作夏杨水。在湖北省偏东南部,为汉江下游分水河道。[16]但此处夏阳水很明显是夏水的支流,显然不能简单比定为今长江支流东荆河。李可可、黎沛虹经过细致梳理后认为:夏杨水在南北朝时为分杨水入夏水的一条枝河,后随杨口的湮塞而消失。东荆河是明万历间汉江夜汊堤溃口后 ,沿河百姓在夜汊河下游各枝河堵支塞汊、围堤筑垸 ,才使“形如瓜蔓”的东荆河形成单一河道。东荆河口泽口既非杨口,东荆河经行又非夏杨水古道 ,因而可断定“夏杨水非东荆河”……《水经注》中有两处记载夏杨水,一处在卷28“沔水中”里:“杨水又北迳竟陵县西,又北纳巾、吐柘,柘水即下杨水也。”另一处在卷32“夏水”里: “夏水又东,迳监利县南… …夏水又东,夏杨水注之。水上承杨水于竟陵县之柘口,东南流与中夏水合,谓之夏杨水。”从这些简单的记载中,可知夏杨水为杨水的一支分支河流,由竟陵城西北的柘口出杨水,东南流与夏水合(见图二)[17]

图表 1摘自李可可、黎沛虹:夏杨水与东荆河考异,《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06期,第702页。

竟陵县,古县名。秦置,治今湖北省潜江市西北。东晋移治今潜江市西南,西汉初属南郡,元狩二年(121)改属江夏郡。西晋元康九年(299)改属竟陵郡。梁末废入霄城县。[18]比对文物地图集颇疑东晋移治今潜江市西南的竟陵县城很可能亦与规模庞大的龙湾遗址群有关联。

中夏水,熊会贞认为中夏水即夏水。(会贞按:《通鉴》晋元兴三年《注》引此作中夏口,误。《初学记》六,引作中夏水,可证。中夏水即夏水,《夏水注》夏水有中夏之目是也。[19]

江夏惠怀县,古县名。东晋置,治今湖北省仙桃市西南,属江夏郡。西魏废。[20]按方位推析很可能与仙桃市范关城址有关[21]

593

△又东至江夏云杜县,入于沔。

应劭《十三州记》曰:江别入沔为夏水,原夫夏之为名,始于分江,冬竭夏流,故纳厥称,既有中夏之目,亦苞大夏之名矣。当其决入之所,谓之䐗口焉。

云杜县,西汉置,属江夏郡。治所即今湖北京山县。后徙治今湖北仙桃市西北。西晋属竟陵郡。西魏废。[22]此处按郦注所述方位推析约是后期徙于今湖北仙桃市西北的云杜县治所。

䐗口,熊会贞认为此口是夏水入沔水处。(会贞按:是夏水入沔处。[23]

郑玄注《尚书》沧浪之水,言今谓之夏水,来同,故世变名焉。刘澄之著《永初山川记》云:夏水,古文以为沧浪,渔父所歌也。因此言之,水应由沔。今按夏水是江流沔,非沔入夏。假使沔注夏,其势西南,非《尚书》又东之文,余亦以为非也。自䐗口下沔水,通兼夏目,而会于江,谓之夏汭也。故《春秋左传》称吴伐楚,沈尹射奔命夏汭也。杜预曰:汉水曲入江,即夏口矣。

沧浪之水,古夏水。又作沧浪水。自今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东南分长江水东出,流经今监利县北,折东北至仙桃市附近入汉水。西晋太康初杜预开扬口,起夏水,达巴陵,以通零、桂之漕。[24]

《永初山川记》,志名。南朝宋刘澄之纂。记永初(年号名)之事。成书年不详。全书原二十卷,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六:“永初山川古今记一卷”。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二十一:“永初山川古今记二十卷”,早散亡。清王仁俊、民国叶昌炽分别辑录。现有王漠《汉唐地理书抄》辑本,《中国古方志考》有辑录。仅存佚文略见此记分别载述南朝宋武帝时,宋都建业(今南京)所辖诸郡县之事。一叙建置沿革、疆域、分野;二考郡县名称来由,三载山川流贯,渠道、泽地、石穴、泉流;四记名胜古迹、亭台、庙坛、堂馆、宫殿、宅室、门名、神祠、冢墓,傍及神话传说和主要动物等。类目简明,记事详赅。《郡国记》、《初学记》,《御览》等书均引之,为后世地方志编修保存一定资料。清乾隆间洪亮吉修《登封县志》,其中山川则征引此记。[25]

沔水,即今汉水。《尚书·禹贡》梁州:“浮于潜,逾于沔。”据《水经注》:北源出自今陕西留坝县西,一名沮水者为沔水;西源出自今宁强县北者为汉水。两水合流后通称沔水或汉水。《汉书·地理志》 武都郡武都县:“东汉水受氐道水,一名沔。”即以西源为正源。《说文》:“沔水出武都沮县东狼谷”,则以北源为正源。《水经》与《说文》同。又沔水入江后,今湖北武汉市以下的长江,古代亦通称沔水,以至《水经》叙沔水下游直至入海。[26]

夏汭,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认为:夏汭是春秋楚地。《左传》昭公四年(538):“吴伐楚,入棘、栎、麻,以报朱方之役。楚沈尹射奔命于夏汭”;五年,楚伐吴,“以报棘、栎、麻之役。薳射以繁扬之师,会于夏汭”。旧从杜预注释夏为汉水,以魏晋之夏口即今湖北武汉市为夏汭,误。春秋吴楚争战常在淮水两岸,棘、栎、麻、沈、繁扬皆在淮北今皖豫接壤地岸,此夏汭应为夏肥水(今西淝水)入淮水处,在今安徽凤台县西南。[27]由此可知上述郦注援引《春秋左传》中“沈尹射奔命夏汭也”之夏汭与夏水入江水处之夏汭很明显是两组不同的地望,但郦道元误将其混为一谈(估计是受杜预的影响)。而此处注文之夏汭则大致相当于杜预所谓之夏口(详下)。

夏口,又作沔口、鲁口、汉口。是古夏水(今汉水下游的古称)注入长江处,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因此水有不同称谓,其口名称也不一:夏口则以夏水得名,沔口则以沔水得名,汉口则以汉水得名[28]

图表 2摘自李可可、黎沛虹:夏杨水与东荆河考异,《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06期,第704页。


[1] 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2]--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1-7

[3]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

[4]通假大字典

[5]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

[6]曲英杰著,史记都城考,商务印书馆,2007.12,318

[7]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1-7

[8]文必贵、袁纯富:潜江龙湾放鹰台遗址及其相关的问题,湖北省考古学会编;方酉生主编,楚章华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10,124-126

[9]详《湖北省地图册》,星球地图出版社,2018年第118页,

[10]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下,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年,第588页。

[11]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1-7

[12](清)邓显鹤撰,南村草堂文钞,岳麓书社,2008.08,370

[13]陈桥驿著,水经注研究二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09,536

[14]监利历史—各乡镇地名的来历!

[15] 中华文化精粹分类辞典·文化精萃分类

[16]朱道清编纂,中国水系大辞典,青岛出版社,1993.03,308

[17]李可可、黎沛虹:夏杨水与东荆河考异,《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06期,第699--708页。

[18] --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下

[19]《水经注疏》,第2872页。

[20]-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下

[21]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下,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年,第593页。

[22]-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1-7

[23]《水经注疏》,第2711页。

[24]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

[25]黄苇主编,中国地方志词典,黄山书社,1986.11,17

[26]--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1-7

[27]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28] - 资治通鉴大辞典·上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