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经注》里的湘江(四)---《水经.湘水注》略考

 水经注探究系列 2021-03-01

D

△又东北过重安县东。又东北过酃县西,承水从东南来注之。

承水出衡阳重安县西,邵陵县界邪姜山。东北流至重安县,迳舜庙下,庙在承水之阴,又东合略塘,相传云:此塘中有铜神,今犹时闻铜声于水,水辄变绿,作铜腥,鱼为之死。

承水,又作烝水。即今湖南衡阳市及衡阳县境之蒸水。《水经·湘水注》: “承水出衡阳重安县西,邵陵县界邪薑山,东北流至重安县……又东北径重安县南……至湘东临承县北,东注于湘”[1]

略塘,北宋时的《祥符衡州图经》:衡州境内(今衡阳市附近)还有“略塘,周围三十里”。“酃湖(耒水下游注入湘江处的堰塞湖)在衡阳东二十里,旁有水深八尺,绿色,阔广可二十里,冬夏不竭”[2]。的略塘,据上述郦注“此塘中有铜神”等可知略塘的由来很久。[3]略塘,一作客寄塘。在今湖南衡阳县 (西渡镇)西。[4]

略塘之铜神民国学者结合德国地质学家哈尔芝在附近古地层中发掘出不少石鱼且有“铜质每渲染其间”的实证,认为与上述郦注“此塘中有铜神,今犹时闻铜声于水,水辄变绿,作铜腥,鱼为之死”所载大致吻合。(备注:《石雅》云:今考德国哈尔芝邻近于古代地层(地质学家谓之二叠纪)中,发掘石鱼甚多,铜质每渲染其间,故识者谓铜毒而毙者。此正与水经注所称略同。”[5]

承水又东北迳重安县南,故零陵之钟武县,汉长沙顷王子度邑也。王莽更名曰钟桓也。武水入焉。水出钟武县西南表山,东流至钟武县故城南。而东北流至重安县,注于承水。至湘东临承县北,东注于湘,谓之承口。临承即故酃县也,县即湘东郡治也。郡旧治在湘水东,故以名郡。魏正元二年,吴主孙亮分长沙东部立。县有石鼓,高六赤,湘水所迳,鼓鸣则土有兵革之事。罗君章云:扣之,声闻数十里,此鼓今无复声。观阳县东有裴岩,其下有石鼓,形中覆船,扣之清响远彻,其类也。

钟武县故城(重安县, 钟武故城位于湖南省衡阳县鼓峰乡荫棠村西北,系西汉、唐遗存,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残长约300 米,南北残宽约 230 米。夯土墙垣残长 70 米,宽约 9 米,高约 3 米。护城河遗迹尚存。采集有汉代绳纹筒瓦、板瓦和几何纹青砖。据清同治《衡阳县志》载,西汉钟武县建于此。[6](备注:钟武县,西汉置,治今湖南省衡阳县西南武水北,属零陵郡。元康元年(65)封长沙顷王子度为钟武侯。后侯国徙江夏郡境内,仍为县。东汉永建三年(128)改名重安县。[7]

临承县(故酃县),酃县,西汉置,属长沙国。治所在今湖南衡阳市东十余里酃湖侧。东汉属长沙郡。东晋太元二十年(395) 省入临烝县。《水经·耒水注》:县有酃湖,湖中有洲,洲上民居彼,人资以给酿酒甚醇美……[8].(备注:酃líng县故城位于衡阳市酃湖乡胜利村西,系汉代遗存,平面呈长方形,南北残长约 500 米,东西残宽约 400米。夯土城墙残高 10 米,护城河宽约 10 米。采集有筒瓦、板瓦、瓦当以及盆、罐、壶、钵、豆等陶器残片。陶片纹饰有麻布纹、米字纹、方格纹等。还采集有铜“五铢”钱、铜渣和铁剑等。据清乾隆《衡阳县志》记载,汉高祖五年(公元前 202 年)置酃县于此。[9])

石鼓,在今湖南衡阳市城北区湘江与蒸水汇口南侧。以山上有巨石如鼓而得名。《水经·湘水注》:“有石鼓高六尺,湘水所径,鼓鸣则土有兵革之事。罗君章云,扣之声闻数十里。此鼓今无复声。”宋于此建石鼓书院,为当时全国四大书院之一。[10]

    石鼓书院始建于公元806至820年之间,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曾鼎盛数百年。在我国书院史、教育史和文化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历代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诗词歌赋,苏轼、周敦颐、朱熹、蔡汝楠等历史名人曾来此地执教,郦道元、曾国藩、彭玉麟等词人曾来此地讲学执教,书院在历史上曾两次分别被宋太宗和宋仁宗赐额,宋朝时与河南睢阳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长沙岳麓书院并称为全国四大书院。不幸的是千年古院在抗日战争烽火中毁于日寇炮火。2006年6月,衡阳市人民政府重修石鼓书院,并修建了石鼓书院广场。按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了书院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上述图文摘自网络)

裴岩之石鼓,又名打鼓洞,在今广西灌阳县西四十里。《水经·湘水注》:观阳县东有裴岩,其下有石鼓,形如覆船,扣之清响远彻。[11]

湘水又北历印石,石在衡山县南,湘水右侧。盘石或大或小,临水,石悉有迹,其方如印。累然行列,无文字,如此可二里许,因名为印石也。湘水又北迳衡山县东,山在西南,有三峰,一句紫盖,一名石囷,一名芙蓉,芙蓉峰最为竦杰,自远望之。苍苍隐天。故罗含云:望若阵云,非清齐素朝,不见其峰。丹水涌其左,澧泉流其右。《山经》谓之岣嵝山,为南岳也。

印石,盖山林先生认为,我国是发现岩画最早的国家,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就是世界上最早记录岩画最早的人。至于此处郦注所谓的印石”盖山林认为应属于符号形岩画。郦注只记此一处,湘水条说:“湘水又北,历印石,石在衡山县南……因石为印石也。”这种岩画,根据“其方如印”推测,大小约与官印相近,是方形的,大约是一个“口”形,其内有无刻画不详。这种“□”形图画,我们在内蒙古乌兰察布草原上也见到过。如果“口”内有刻画的话,根据阴山岩画和乌兰察布草原岩画推测,一是在里面加“十”字,而作“田”,一是在其内加点,而作“画”形。[12]

衡山县, 西晋改衡阳县置,属衡阳郡。治所在今湖南衡山县南。隋废。[13](备注:衡阳县故城位于湖南省衡山县沙头乡永和村东南,系三国吴遗存,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残长约 1000 米,东西残宽约 500 米。夯土墙垣残高2米,宽2米。城内曾出土有青砖、瓦当等。据明弘治《衡山县志》载: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建衡阳县于此。[14]

紫盖峰,在今湖南衡阳市南岳区东部,为衡山七十二峰之一。《太平御览 39引盛弘之 《荆州记》 曰:衡山有三峰,其一名紫盖,每见有双白鹤徊翔其上。《舆地纪胜》 55衡州: 紫盖峰在南岳。有紫霞笼罩之状,其形如盖。南岳诸峰皆朝于祝融,如拱揖之状,独紫盖一峰,面南挺立。杜甫 《望岳》诗:祝融五峰尊,峰峰次抵昂。紫盖独不朝,争长相望。[15]

石囷峰,在今湖南衡阳市南岳区北部,祝融峰东南。为衡山七十二峰之一。《太平御览》卷39引盛弘之《荆州记》作石囷峰。《舆地纪胜》卷55衡州:石廪峰在南岳。其峰耸峙如仓廪[16]

芙蓉峰,在今湖南衡阳市南岳区西北部,祝融峰东。为衡山七十二峰之一。《水经·湘水注》:衡山芙蓉峰最为竦杰[17]

岣嵝山,古山名。在今湖南省衡山县西。为衡山七十二峰之一。曾指为衡山主峰,故衡山又称岣嵝山。《山海经·中次十一经》郭注:衡山,南岳也,俗谓之岣嵝山。山上有碑,字形怪异难辨,后人附会为禹治.水时所刻。[18]

南岳,南岳,衡山的古称。《书·舜典》: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孔传:南岳,衡山《汉书·郊祀志上》:﹝舜﹞五月,巡狩至南岳。[20]按上述典籍则衡山之为南岳久已;非俗谓之隋文帝时衡山方为南岳


上述图片摘自网络

山下有舜庙,南有祝融冢。楚灵王之世,山崩,毁其坟,得《营丘九头图》。禹治洪水,血马祭山,得金简玉字之书。芙蓉峰之东,有仙人石室,学者经过,往往闻讽诵之音矣。衡山东南二面,临映湘川,自长沙至此,沿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故渔者歌曰:帆随湘转,望衡九面。山上有飞泉下注,下映青林,直注山下,望之若幅练在山矣。

营丘九头图,有学者认为营丘即蚩尤所都齐之营丘也。九头即营丘九黎族。祝融族南迁后,为不忘故土,故制营丘九头图以记之。[21]

祝融冢,祝融峰为湖南衡山的最高峰,峰上建有祝融殿,为祭祀祝融之处。信奉祝融神是中国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对道教及普通人的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祝融本是上古时期一种官职的名称,负责有关火的事务。周代,湖南属楚。楚的先祖就曾担祝融一职。《祝融原本是火正这一官职的另一称号,没有丝毫神秘色彩。但其后的先秦时期出现了神化祝融的情况......此外由于古人非常重视“四方”这一概念(有时又加上“中”),古代有四岳、四帝等说法,并把五行中的金、木、水、火与四方相配。因为南方炎热,自然是与火相配。祝融是火正,当然就与南方有了联系,所以《管子·五行》说:“昔者黄帝……得祝融而辩于南方。”祝融又成了负责南方事务的官员。由于祝融负责南方事务,整个祝融部落便开始南迁。《山海经·海内经》说:“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訸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今人称向南迁徙为“南下降”与“下”义同。也就是说,祝融是炎帝的后代,原居中原或西北一带,后来南下到了长江流域。根据有关传说,祝融并没有在长江两岸地区定居,而是继续南下到了湖南(湖南湘江也属长江流域),死后葬于衡山。《山海经》卷三十八记载:《山经》谓之岣嵝,为南岳也。山下有舜庙,南有祝融冢。楚灵王之世,山崩,毁其坟,得《营丘九头图》。《路史·前纪八》也说,因为祝融“葬衡山之阳,是以谓祝融峰也”。《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八十一载:“祝融墓,在衡山县祝融峰上”南岳的主峰以祝融命名,就是因为祝融死后埋葬在这里。[22]


[1]--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

[2]《舆地纪胜·荆湖南路·衡州》引。

[3]何业恒著,湖南珍稀动物的历史变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09,74

[4]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

[5]章鸿钊,叶良辅著,民国丛书2 88 科学技术类石雅中国地质学发展小史地质学小史,上海书店,1990.12,261

[6]湖南文物局: 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南分册》,湖南地图出版社,19979月,第117

[7]-- 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

[8]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

[9]湖南文物局: 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南分册》,湖南地图出版社,19979月,第110

[10] 湖南大辞典

[11]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1-7

[12]盖山林:郦道元与岩画;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04-02    

[13]--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

[14]湖南文物局: 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南分册》,湖南地图出版社,19979月,第121

[15]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

[16]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1-7

[17]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1-7

[18]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

[19]-- 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20]事物异名分类词典

[21]景以恩著,炎黄虞夏根在海岱新考初稿,,,247

[22]张松辉著,十世纪前的湖南宗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02,1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