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经注》里的湘江(五)---《水经.湘水注》略考

 水经注探究系列 2021-03-01

E

湘水又东北迳湘南县东,又历湘西县南,分湘南置也,衡阳郡治。魏甘露二年,吴孙亮分长沙西部立,治湘南。太守何承天徙治湘西矣。《十三州志》曰:华水出桂阳郴县华山西,至湘南县入湘。《地理志》曰:郴县有耒水,出耒山西,至湘南西入湘。湘水又北迳麓山东,其山东临湘川,西傍原隰,息心之士,多所萃焉。

湘南县,秦置,属长沙郡。治所在今湖南湘潭县西南花石镇。西汉属长沙国。东汉为湘南侯国,属长沙郡。三国吴仍为湘南县,为衡阳郡治。南朝宋属衡阳郡。南齐废。[1]

湘西县,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分湘南县置,以在湘水之西得名。治今湖南株洲县南。属衡阳郡,南朝为衡阳郡治。隋改为衡山县。[2] 

郴县,秦置,属长沙郡。治所即今湖南郴州市。汉为桂阳郡治。隋初为郴州治。大业初为桂阳郡治。唐复为郴州治。五代晋改为敦化县,后汉复改郴县,仍为郴州治[3]。因源出境内岑山的郴水而得名。“郴”从林从邑,取义“林中之城”,以多木而得名[4]

耒水,又名洡水,湘江支流。源出桂东县烟竹堡,上游俗称沤江,在资兴市黄草与来自汝城县白习山 (属古耒山一峰)的浙水汇合,得名耒水。《汉书·地理志》:耒山,耒水所出,即指此。[5]耒水上游湍急,自城关往下河道弯曲,故名。“耒”为耕具曲柄,此借喻河流的弯曲。[6]

麓山,即岳麓山。在今湖南长沙市西。《水经·湘水注》:“湘水左径麓山东,上有故城。” 《元和志》卷29长沙县:“岳麓山,在县西南,隔湘江水六里,盖衡山之足也,故以 ‘麓’ 为名。[7]

△又东北过阴山县西,洣水从东南来注之。又北过醴陵县西,漉水从东来注之。

《续汉书.五行志》曰:建安八年,长沙醴陵县有大山,常鸣如牛呴声,积数年。后豫章贼攻没县亭,杀掠吏民,因以为候。湘水又北迳建宁县,西傍湘水,县北有空泠峡,惊浪雷奔,濬同三峡。湘水又北迳建宁县故城下,晋太始中立。

洣水,古名泥水。今湖南湘江支流。《水经·洣水》:“洣水出茶陵县上乡,西北过其县西。” 郦道元注:洣水“西北流径茶陵县之南,洣水又屈而过其县西北流注也。《地理志》 谓之泥水者”。《方舆纪要》卷80茶陵州:洣江“在州西北。源出衡州府酃县洣泉,合云秋、沔渡二水,北流数十里入州境,又西入攸县界,合于攸水”。[8]

醴陵县,东汉置,属长沙郡。治所即今湖南醴陵市。《寰宇记》 卷114醴陵县:“县北有陵,陵上有井,涌泉如醴,因以名县”[9]

建宁县故城,三国吴置,属长沙郡。治所即今湖南株洲市。西晋泰始中移治今株洲县南淦田镇西南。隋废。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属南云州。贞观元年(627) 废。[10]

空泠峡,在今湖南株州市南湘江中。亦作空灵滩。[11]

△又北过临湘县西,浏水从县西北流注之。

县南有石潭山,湘水迳其西。山有石室、石床,临对清流。湘水又北迳昭山西,山下有旋泉,深不可测,故言昭潭无底也。亦谓之曰湘州潭,湘水又北迳南津城西,西对橘洲,或作吉字,为南津洲尾。水西有橘洲子戍,故郭尚存。

昭山,一名马山。在今湖南湘潭市东北,湘江东岸。《水经·湘水注》:“湘水又北径昭山西,山下有旋泉,深不可测,故言昭潭无底也。” 《清一统志·长沙府一》 引 《寰宇记》:昭山 “以周昭王至此,故名”。

湘州潭,即昭潭。在今湖南长沙市南昭山西湘江中。[12]

南津城、橘洲子戍等湘江东岸的南津城,被推定在长沙市南部的猴子石附近[13]这里架有通往南二环的猴子石大桥,现在也是长沙南部的交通要地。在它对面的西岸,有靳江河(被推定为瓦官水)的河口。从这里到天马山南侧一带,现在虽然与湘江西岸成为一体,但根据实地调查,仍可以确认有沙洲存在的痕迹[14]。史料中(上述郦注)所谓的“橘洲”指的就是这里,橘洲子戍应在沙洲对面的湘江西岸(备注:《 湘城沧桑之变》第6061页中,提出岳麓山南侧有被称为土城头的台地,应是橘洲子戍的遗迹然而自1986年的文物普查之后好像没有进行详细调查现在经过开发的当地已是高楼林立[15]

湘水又北,左会瓦官水口,湘浦也。又迳船官西,湘州商舟之所次也。北对长沙郡,郡在水东,州城南,旧治在城中,后乃移此。湘水左迳麓山东,上有故城,山北有白露水口,湘浦也。又右迳临湘县故城西,县治湘水,滨临川侧,故即名焉。王莽改号抚陆,故楚南境之地也。秦灭楚,立长沙郡,即青阳这地也。秦始皇二十六年令曰:荆王献青阳以西。《汉书.邹阳传》曰:越水长沙,还舟青阳。《注》张晏曰:青阳,地名也。苏林曰:青阳,长沙县也。汉高祖五年,以封吴芮为长沙王,是城即芮筑也。汉景帝二年,封唐姬子发为王,都此,王莽之镇蛮郡也。于《禹贡》则荆州之域。晋怀帝以永嘉元年,分荆州湘中诸郡,立湘州,治此。城之内。郡廨西有陶侃庙,云旧是贾谊宅地,中有一井,是谊所凿,极小而深,上敛下大,其状似壶。傍有一脚石床,纔容一人坐,形制甚古。流俗相承,云谊宿所坐床。又有大柑树,亦云谊所植也。城之西北有故市,北对临湘县之新治。

瓦官水,被地方学者推定为靳江河。

临湘县故城,何旭红先生认为《水经注》这一段是依湘江江水流向自南而北对湘江东岸地理及沿革记述,记录的次序是船官(今南湖港)~长沙郡~临湘县故城~临湘县新治~北津城(今通泰街西街口附近)~吴芮,在记述临湘县故城时对故城沿革进行了追述,其中就包含一句城之内, 解西有陶侃庙,云旧是贾谊宅地,……”,所以城之内不应指临湘县故城城外南边的长沙郡”,应指故城内永嘉元年立湘州以前之长沙郡”,即应指此句之上的王莽之镇蛮郡。故此看来,贾谊故宅之东的就是镇蛮郡”,而王莽之镇蛮郡” “因王莽时期未更动汉以来的治所位置,因此也就是汉长沙国都—“临湘故城宫署位置所在了。临湘故城,《水经注》首载其位置,其后的文献大多以《水经注》为本。对“临湘故城”之“宫署”位置,未见于文献记载。近几十年来考古调查、勘探、发掘资料表明,《水经注》对临湘故城的记载是确切的。如现长沙市市区古井分布与古墓葬分布界线十分明显,汉井的分布范围与《水经注》记载的“临湘故城”的位置大体吻合。依据《水经注》的记载,结合国内其他地区古代城市发掘材料、长沙地形特点和其他一些文献推测“临湘故城”的四至为:南界未超过解放西路、桌后街一线,北界在青少年宫影剧院东西一线(含教育街)与中山西路之间,东界在南阳街以西,西界约在太平街、藩城堤一线以东;对“临湘故城”“宫署”位置推测为在“临湘故城”南部即今五一广场及周围地区。但是“临湘故城”毕竟已遭毁弃湮灭,迄今为止在考古工作中也未见其残断墙垣和“宫署”台基,有待于旧城区内更多的基建工地出现和考古工作者更加努力。[16]

县治西北有北津城,县北有吴芮冢,广踰六十八丈,登临写目,为廛郭之佳憩也。郭颁《世语》云:魏黄初末,吴人发芮冢,取木,于县立孙坚庙,见芮尸,容貌衣服并如故。吴平后,预发冢人于寿春见南蛮校尉吴纲,曰:君形貌何类长沙王吴芮乎?但君微短耳。纲瞿然曰:是先祖也。自芮卒至冢发四百年,至见纲又四十馀年矣。湘水左合誓口,又北得石椁口,并湘浦也。右合麻溪水口,湘浦也。湘水又北迳三石山东。山枕侧湘川,北即三石水口也,湘浦也。水北有三石戍戍城为二水之会也。湘水又迳浏口戍西,北对浏水。

北津城、三石戍,比起西岸的三汉矶,通泰街西端更合适作北津城的推定地[17]。其位置是在橘子洲与傅家洲之间水路的对面。被推定为三石戍所在地的三汉矶在湘江西岸靠下游(靠北),现在的三汉矶大桥西端南侧有土城的遗迹。这一土城遗迹经过2008年的发掘,已被看作是西汉长沙王国墓的园邑。虽然有在嘉禾年间之前被与关羽交战的孙氏政权利用的可能性,但是有关三国时期以后的状况,现在还无法清晰了解[18]。三石戍被推定在三汉矶附近这一观点本身基本没有什么问题,土城遗迹是否与三石戍有关应该还有疑问[19]

摘自:〔日〕安部聪一郎:临湘县的地理环境与走马楼吴简,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页34-43

浏口戍,按郦注所述浏口戍大致在浏水河口(现在的捞刀河河口)。此外安部聪一郎(日)先生在梳理走马楼吴简中,发现虽然看不到浏口戍本身,但出现了像被冠在“度卒”、“驿兵”之前的“刘口”。考虑到在走马楼吴简中,以“番”为“潘”的例子频频出现,他认为“刘”从字形上来说,也正是欠缺了三点水旁,将其解为“浏”可能更好。在整理《 水经注》 中所见临湘县周边地名、设施名的基础上,论证了与走马楼吴简中所见的边地名、设施名的基础上,论证了与走马楼吴简中所见的“刘口度卒驿兵”“谬口度卒”“谬口驿兵”相关的,“刘口”“谬口”“度卒”的具体所指。“刘口”与“谬口”虽然在文字上有明确区分,但实际上都是指浏阳河的河口——浏口。根据五代十国时期以后的史料,这里既是湘江东岸南北走向道路经过的渡口,同时也是水上交通的要地,长沙城防的重要据点。如果考虑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将渡口称作“某渡”的先例,“度卒”就是“渡卒”,与在东汉末期看到的“津卒”对比中可看出,“度卒”是承担操船与征税义务的卒。[20]

吴芮冢,据杨伯峻先生考证上述郦注关于吴芮的这段文字,与裴松之《三国志·诸葛诞传注》征引文字大同小异:黄初末,吴人发长沙王吴芮冢,以其博于临湘为孙坚立庙。芮容貌如生,衣服不朽。后豫发者见吴纲日:“君何类长沙王吴芮!但微短耳。纲瞿然曰:“是先祖也。君何由见之?”见者言所由。纲日:“更葬不?”答曰:“即更葬矣。”自芮之卒年至冢发四百余年。纲,芮之十六世孙矣。吴芮的墓,据郦道元《水经·湘水注》说,“广六十八丈”。《吕氏春秋·安死篇》早就华说过,“大墓无不扬也”。吴芮墓之被吴人发掘,正和吴王阖阊墓之被越人发掘(见《汉书·楚元王传》)一样,人已死,国已不存,墓又大,葬又富,子孙又已衰微,后一代人自然发掘。吴芮死于公元前二○一年,墓之被挖当在黄初六年或七年,公元二二五年或二二六年。自吴芮死到墓发,经过四百二十多年。吴国被灭于晋太康元年(公元二八O年),即算那个参加掘墓者就在这年看到吴纲,自发墓至见纲也相距五十多年。吴芮尸体葬了四百多年,发掘时容貌衣服都不朽不坏,这是可信的。至于参加发墓者隔了五十多年记忆犹新、竟能看出吴芮的十六代孙和他面目身材的相似和相异或许有些夸张。吴纲此人曾为诸葛诞长史,一部<三国志》两次载其名,除见于《诸葛诞传》外,还见于《吴志·孙亮传》[21]


[1]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

[2] -- 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3]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

[4]中国地名辞源

[5]-- 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

[6]中国地名辞源

[7]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

[8]--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

[9]--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

[10]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

[11]--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

[12]--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

[13]卞鸿翔:《古橘洲与南津城新探》,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7年第1&郑佳明主编,黄纲正、周英、周翰陶著《湘城沧桑之变》,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58

[14]郑佳明主编,黄纲正、周英、周翰陶著《湘城沧桑之变》,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58

[15]〔日〕安部聪一郎:临湘县的地理环境与走马楼吴简,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页34-43

[16]何旭红,长沙汉“临湘故城”及其“宫署”位置考析,南方文物,1998期号:第1期,页码:96-100

[17]卞鸿翔:《长沙古“北津城考析》,《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0年第2还可参照《 湘城沧桑之变》(前揭)第59 -60

[18]何旭红:《汉代长沙国考古发现与研究》,岳麓书社2013年,第39-41页及第286 -289

[19]〔日〕安部聪一郎:临湘县的地理环境与走马楼吴简,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页34-43

[20]〔日〕安部聪一郎:临湘县的地理环境与走马楼吴简,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页34-43

[21]略谈我国史籍上关于尸体防腐的记载和马王堆一号汉墓墓主同题&杨伯峻,湖南省博物馆编,马王堆汉墓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08,40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