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经注》里的湘江(六)---《水经.湘水注》略考

 水经注探究系列 2021-03-01

F

△又北,沩水从西南来注之。

沩水出益阳县马头山,东迳新阳县南,晋太康元年改曰新康矣。沩水又东入临湘县,历沩口戍,东南注湘水。

沩水,湘江支流。在今湖南望城县北。《水经·湘水注》:“沩水出益阳县马头山,东径新阳县南,晋太康元年改曰新康矣。沩水又东入临湘县,历沩口戍,东南注湘水。”《清一统志·长沙府一》引《寰宇记》称,沩水出大沩山。[1]

新阳县, 三国吴分益阳县置。治今湖南宁乡县西横市北。属衡阳郡。城垣故迹犹存。西晋太康元年(280)改为新康县。[2]

沩口戍,在今湖南望城县北靖港镇。《水经·湘水注》:沩水又东入临湘县,历沩口戍,东南注湘水[3] 

湘水又北合断口,又北则下营口,湘浦也。湘水之左岸有高口,水出益阳县,西北迳高口戍南,又西北,上鼻水,自鼻洲上口,受湘西入焉。谓之上鼻浦。高水西北与下鼻浦合,水自鼻洲下口,首受湘川,西通高水,谓之下鼻口。高水又西北,右屈为陵子潭,东北流注湘为陵子口。湘水自高口戍东,又北,右会鼻洲,左合上鼻口,又北,左对下鼻口,又北,得陵子口。

图表1摘自:张修桂:《水经注》洞庭湖水系校注与复原(上篇),历史地理,2013-12-31,第15

断口,下营口,张修桂认为断口、下营口应在湘水左岸的沩口、高口之间。下营口或即今望城县北的靖港口,断口当在靖港、新康之间。据国家测绘局1988 年出版的 1/25 万地图以及 2000 年出版的《湖南省地图集》望城县幅,此两口属沩水河口段的分流水口。[4]

高口戍,张修桂认为按:乔、高同义,《说文》:“乔,高而曲也。”郦《注》谓之高口,无可非议。位于高水口北的高口戍,当即今长沙望城县北的乔口镇。高水分汊河道上口即高口,在乔口镇之东南。高水从分流口西北流,大致经益阳县东境的今牌口乡,接纳湘水分流上、下鼻浦,又至今湘阴县西南的茶湖潭乡,右屈经今青竹湖、鼻湖,是为陵子潭后入湘水。陵子湖入湘之口,即高水分汊河道的下口,又称为陵子口,约在今湘阴县西南、湘水左岸的张家湾一带。鼻洲的位置,即在高水和湘水之间,如今此处之鼻湖,显然和上、下鼻浦以及鼻洲有着沿袭关系。洲上的上鼻浦、下鼻浦,属湘水左岸分流穿越鼻洲,西入高水的小汊道,其分流之口,谓之鼻洲上口、鼻洲下口。[5]

湘水右岸,铜官浦出焉。湘水又北迳铜官山,西临湘水,山土紫色,内含云母,故亦谓之云母山也。

铜官浦,一作铜官渚。即今湖南望城县北二十里铜官山下铜官镇。《水经·湘水注》:湘水右岸铜官浦出焉。即此。[6]

铜官山,又名云田山。在今湖南望城县北二十里铜官镇。《水经·湘水注》:湘水又北径铜官山,西临湘水,山土紫色,内含云母,故亦谓之云母山也。《寰宇记》卷114引甄烈《湘川记》云:盖楚之铸钱处,故曰铜官山[7]

图表 2摘自:张修桂:《水经注》洞庭湖水系校注与复原(上篇),历史地理,2013-12-31,第17

△又北过罗县西,涢水从东来流注之。

湘水又北迳锡口戍东,又北左派,谓之锡水。西北流迳锡口戍北,又西北流,屈而东北,玉水注焉。水出西北玉池,东南流注于锡浦,谓之玉池口。锡水又东北,东湖水注之。水上承玉池之东湖也,南流注于锡,谓之三阳泾,水南有三戍,又东北注于湘。湘水自锡口北出,又得望屯浦,湘浦也。

锡口戍,在今湖南湘阴县西北二十五里锡江口。《水经·湘水注》:湘水又北径锡口戍东。又北,左派谓之锡水,西北流径锡口戍北[8]

锡浦,地方学者认为“溆”“二字,在长沙一带的方言中,口音相谐。因此陈士谔推测,屈原所到的溆浦,疑即《水经注》记载的锡浦。这个锡浦,清嘉庆《湘阴县志》卷六《山川》记载:宋置锡江寨,上有山平起,民聚居,以渔为业。该地在今湘阴县锡福围(1991年《湘阴县志·方言》记载:谐音。围即堤垸)有古文化遗址,东南即锡江口。锡浦东南的锡口,是锡江入湘江之口。明嘉靖《湘阴县志》卷上《山川》记载:锡江发源于县西北一百五十里锡江山(在今沅江市小波乡。陈士谔),东南流到县西二十五里的锡口()入湘江。清光绪《湘阴县图志》载:锡江口一名扫帚()。清光绪《湖南通志》载:扫帚口阳雀潭芦林潭之间。锡浦当在今扫帚口西北不远处。因此,《读史方舆纪要》称锡江口亦曰锡浦[9]

湘水又北,枝津北出,谓之门泾也。湘水纡流西北,东北合门水,谓之门泾口。又北得三溪水口,水东承太湖,西通湘浦,三水之会,故得三溪之目耳。又北,东会大对水口,西接三津泾。湘水又北迳黄陵亭西,右合黄陵水口,其水上承大湖,湖水西流,迳二妃庙南,世谓之黄陵庙也。言大舜之陟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潇者,水清深也。《湘中记》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樗浦矣,五色鲜明,白沙如霜雪,赤岸若朝霞,是纳潇湘之名矣,故民为立祠于水侧焉。荆州牧刘表刊石立碑,树之于庙,以旌不朽之传矣。黄水又西流入于湘,谓之黄陵口。昔王子山有异才,年二十而得恶梦,作《梦赋》。二十一,溺死于湘浦,即斯川矣。

门泾口,具体不详。

(黄陵)水上承大湖,周宏伟认为黄陵亭在黄陵水南, 而二妃庙(黄陵庙)在黄陵水(黄水);黄陵水只有下游流经平原区域,才有形成大湖的可能。而今湘江干流在湘阴县北先是东紧靠山体北流,然后在今青山岛以东与古汨水(或作氵买水,汨、氵买音近同。今已部分湮断)汇合,至于古汨水之南的黄水,长度仅三十五里[10],且流域皆为丘陵区,完全没有形成大湖的自然地理条件。可见,楚汉时代,今青山岛附近湘水干流的走向必定与今湘江不同,也就是说,汉以后湘水在今青山岛附近应该发生了重大改道事件。今青山岛和南北岭岛以南、湘江以西的湖泊名为横岭湖, 而横岭与黄陵当地方言读音近同, 横岭应为黄陵一名讹变而来[11]。今天这个横岭湖的前身, 当就是古黄陵水所流经的大湖 如果这样的推测不错, 那么,黄陵水就正好从今青山岛南面流过, 而湘水必然就是从青山岛西面经过, 即与上《水经注》的记载完全一致 (见下图)[12]

王子山与《梦赋》,据郭维森考证王延寿(即王子山)当生于汉安帝元初年间,卒于汉顺帝末年。《古文苑》所载《桐柏淮源庙碑》,碑文未署撰人,当非出于延寿之手。郦炎《遗令书四首》为其精神病发作时所写,不足为延寿卒年之据。《梦赋》出自虚构,其来源有古代神话的影响、驱鬼民俗的影响以及强调人的精神力量的传统哲学观念等。《梦赋》之后,历代有不少写梦辞赋,多寓讽刺内容。 [13]

黄陵庙遗址,位于湖南省临湘县三塘乡渔场大堤外侧,又名湘妃庙,庙宇巳毁,庙基尚存,20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在庙基处发掘出土一些汉砖与汉陶器,说明庙始建于汉。唐代韩愈《黄陵庙碑》说:“湘江旁有庙曰黄陵,自前古以祠尧之二女舜二妃者,庭有石碑,断裂分散在地,其文剥缺,考图记言,汉荆州牧刘表景升之立,题曰‘湘夫人碑’。今验其文,乃晋太康九年,又其额曰:“虞帝二妃之碑’”自唐以来,题咏黄陵庙的诗歇甚多,如唐代,杜甫《湘夫人祠》:“肃肃潮妃庙,空墙碧水春。虫书玉佩藓,燕舞翠帷尘。”杜甫《祠南夕望》:“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李颀《二妃庙》:“江上秋草晚,苍苍尧女柯。”李群玉《黄陵庙》:“野庙向江春寂寂,古碑无字草芊苹"[14]

图表 3摘自周宏伟,楚汉青阳位置之谜试解,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01-10,第137页。       

湘水又北迳白沙戍西,又北,右会东町口涢水也。湘水又左合决湖口,水出西陂,东通湘渚。

白沙戍,《湖南省志·地理志》湘阴县条有白沙戍条,谓在县治北三十六里营田南、黄陵庙北的乌龟垅,并引《嘉庆一统志》、《方舆纪要》、《括地志》等证明。其中《括地考》谓:县北有黄陵庙,舜二妃庙也,庙北即白沙戍

湘水又北,汨水注之。水东出豫章艾县桓山,西南迳吴昌县北,与纯水合。水源出其县东南纯山。西北流,又东迳其县南,又北迳其县故城下。县是吴主孙权立。纯水又右会汨水。汨水西迳罗县北,本罗子国也。故在襄阳宜城县西,楚文王移之于此。秦立长沙郡,因以为县,水亦谓之罗水。汨水又西,迳玉笥山。罗含《湘中记》云:屈潭之左,有玉笥山,道士遗言,此福地也。一曰地脚山。

汨水、罗县,徐少华认为古水(又称罗水)即流迳今湖南平江县、汨罗市(原属湘阴县,1966年2月由湘阴县分出设县,治汨罗镇,后改为县级市[15])而西北注于湘江之汨罗江(下游河道当有改道或摆动现象)。而位于汩罗水注湘之前下游南岸、玉山附近之故罗城、秦汉罗县,当不出今湖南省汩罗市附近地带。据考古工作者调查,在原汨罗县(今汨罗市)城西北不远的汨罗江南岸,有一处“皇城故址”,地面有方形土城见存,东西长 490米,南北宽 400米,城址内包含有春秋战国以来的各类遗物,在城址东北不远的汨罗江北岸,就是有名的玉[16]。这座古城的地理位置,与《水经注》所载的古罗城、罗县正好吻合。1983年,湖南省博物馆在汨罗江北岸的汨罗山一带发掘出东周至南朝墓葬100余座,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17]。这批墓葬位于古罗城东北不远处、玉山近东,其年代跨度与罗城、罗县的建置时间大致相合,其间必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考古材料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包山楚简)简文所载战国中期的楚罗县(罗邑)即应在此。[18]

玉笥山,又名石帆山。在今湖南汨罗县汨罗江北岸。相传屈原被流放于此,秦军攻破楚国郢都后,屈原在此写成《九歌》,投汨罗江自尽。汉代建屈子祠,清移建于此。距此东北5公里的烈女岭今存有屈原的墓葬。[19]

  汨罗玉笥山上屈子祠

玉笥山说是山,只不过是江边的一处高地。早在汉朝时,这里便有屈原庙存在,后屡毁屡建,为防水侵,清乾隆年间在玉笥山高处建现存的屈子祠。前些年经修葺的屈子祠大门正面白墙红柱绿瓦,六级台阶上去是石框大门,门楣上方,镶嵌着屈原生平的浮雕。三进院落显得局促,天井里的古桂树干遒劲,疏朗的椭圆形革质叶片泛着青春的光彩。屈原殁于前278年,玉笥山一带离屈原沉江处不远,可能正是屈原在《悲回风》所指“上高岩之峭岸兮”的地方。上述图文摘自:汨罗玉笥山上屈子祠 ,红山智库CSS公众号,2020.12.20

汨水又西为屈潭,即汨罗渊也,屈原怀沙自沈于此,故渊潭以屈为名。昔贾谊、史迁皆尝迳此,弭檝江波,投吊於渊。渊北有屈原庙,庙前有碑。又有《汉南太守程坚碑》,寄在原庙。

屈谭(汨罗渊),位于汨罗江下游北岸,为屈原投水处,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战国时代楚国大诗人,曾任左徒、三闾大夫,遭谗被放逐沉湘。《史记》记载他“自投汨罗以死”。东晋罗含《湘中记》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也记载:“汨水又西为屈潭,即汨罗渊也屈原怀沙,自沉于此。故渊潭以屈为名。"按汩罗江由汩水与罗水汇合而成。汨水为主干,源出江西修水县。罗水源出謝南岳阳县。泪、罗汇合处为河泊潭。罗江在河泊潭的下游又分为二道,北道在磊石山下注人湘江,南道在沉沙港注入湘江。这两处出口相距约十余里。屈潭的位置有三说:一说位于磊石山下,见北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二说位于沉沙港,见清道光《湘阴县志》;三说位于河泊潭,见清光绪郭蒿焘《湘阴县图志》。一般采第一说。磊石山是一座不高的青翠石山,屹立在汨罗江、湘水、青草湖之间。游人乘船出人湖湘,可跳望到它的云影波光。司马迁曾参观屈潭,“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史屈贾列传》[20]

屈原庙遗址,位于汨罗江屈潭北岸,是我国最早纪念屈原的庙宇。《水经注》:“渊北(屈潭北)有屈原庙,庙前有碑,又有汉南太守程坚碑,寄在原庙。”南朝刘敬叔《异苑》:“长沙罗县,有屈原自投之川,山川明净,异于常处,民为立庙。”可知南北朝以前屈潭北岸已有屈原庙。唐代蒋防《汨罗庙碑记》“大和二年(828),防奉命宜春,抵湘阴,歇帆酉渚。邑宰马抟谓予曰:‘之祠,有碑无文,岂前贤缺欤。”可知唐代仍有此庙.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萧振《楚三大夫昭灵侯庙记》:“式瞻遗庙,尚岿崇基”,“蓬蒿渐蔽于轩楹.风雨垂侵于像设”,“我太尉中书令楚王(指马殷)模壮大于遗祠,规圆矩方,上栋下宇”,可知该庙在唐末曾一度荒芜,五代初楚王马殷曾予扩建。南宋朱熹任潭州太守时,曾重修屈原庙,元秦定五年(1328)、明洪武二年(1369)、嘉靖二十年(1541)崇祯六年(1633)相继重修,屈潭北岸的屈原庙,由于潮水侵袭,至清乾隆时已基本倒塌,但遗址尚存,游人乘舟从洞庭湖仍可远眺。[21]

汨水又西迳汨罗戍南,西流注于湘,《春秋》之罗汭矣。世谓之汨罗口。湘水又北,枝分北出迳汨罗戍西,又北迳垒石山东,又北迳磊石戍西,谓之苟导泾矣,而北合湘水。湘水自汨罗口,西北迳磊石山西,而北对青草湖,亦或谓之为青草山也。西对悬城口。

罗汭,在今湖南汨罗市。《左传》:昭公五年 (537)楚子以驲至于罗汭。又,楚师济于罗汭。《水经·汨水注》 谓罗汭即汨罗江。[22]

湘水又北得九口,并湘浦也。湘水又东北,为青草湖口,右合苟导泾北口,与劳口合,又北得同拌口,皆湘浦右迤者也。

青草湖,一名巴丘湖。在今湖南洞庭湖东南部,为湘江所汇。一说因湖南有青草山得名;一说冬春水涸,此湖先干,青草生焉,故名。南朝梁太清三年(549),侯景围台城,湘州刺史萧誉率援军止青草湖不进。[23]黄去非认为按青草湖之名《方舆纪要》谓在岳阳县西南,“北连洞庭,南接潇湘,东纳汨罗”,此语大致不差……今按《荆州记》:“湖因青草得名”,其说近是.青草山,即今湘阴县青潭乡境内青山。青草湖盖因山名而来,湖大致即今岳阳鹿角以西以南、湘阴青潭以北、汨罗(汨罗建县在 1966,此前其地一直属于湘阴县)磊石以西湖面(今大多已成为淤地)。汨罗江在磊石境内注入湘水。唐人郑谷《鹧鸪》诗:“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亦可证青草湖与湘夫人祠邻近。[24]


[1]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1-7

[2]-- 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3]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1-7

[4]张修桂:《水经注》洞庭湖水系校注与复原(上篇),历史地理,2013-12-31,第15

[5]张修桂:《水经注》洞庭湖水系校注与复原(上篇),历史地理,2013-12-31,第16

[6]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

[7]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

[8]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

[9]陈士谔:屈原《涉江》中的“辰阳”、“溆浦”考,武陵学刊,2012-01-10 

[10][]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80《湖广六·长沙府·湘阴县》引。

[11](周宏伟)按:道光《湘阴县志》卷2《地舆图》“北乡图”中,有“横岭”一岛,在青山岛稍南,当今之南北岭岛。可见,南北岭就是明清时代的横岭,也就是更早时代的黄陵山。

[12]周宏伟,楚汉青阳位置之谜试解,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01-10,第137页。

[13]郭维森:王延寿及其《梦赋》,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0-01-30    

[14]臧维熙主编,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2,612

[15]参阅史为乐《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湖南省4“岳阳地区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月版

[16]参阅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南湘阴古罗城的调查及试掘》《考古通讯》1958年第二期;湖南省测绘局编《湖南省地图册》2526“湘阴县、汨罗市”幅及文字说明,湖南地图出版社 1987 12 月版。

[17]参阅湖南省博物馆《汨罗县东周、秦、西汉、南朝墓发掘报告》,载《湖南考古辑刊》第3,岳麓书社19866月版。

[18]徐少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604期,第102-103 

[19]-- 简明文史知识词典

[20]臧维熙主编,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2,612

[21]臧维熙主编,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2,612

[22]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

[23]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24]黄去非:杜诗湖湘地名考,云梦学刊,2004-11-2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