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引用文献的四要素

 叨叨道 2021-03-01
本文介绍引用参考文献的四个要素:区分引用文献的不同目的, 使用文献引用的标准格式和句型, 将文献引用贯穿于全文,按规范引用参考文献。
1. 区分引用文献的不同目的
引用文献有各种各样的目的,且在论文不同部分,目的不一样。下面是几个常见的目的。
1) 用于限定自己的研究内容。任何主题都有可能都存在大量问题值得研究。通过阅读文献,我们至少可以排除那些已经完成了的研究。此时,引用文献的目的是排除不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有时,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是文献中指出的或者暗示的,此时,引用文献的目的是借用别人的观点,说明本文的问题值得研究。
2)用于引出自己的研究内容。提出自己的研究内容时,我们会先明确有何背景与需求。通过介绍现有文献研究,筛选出还遗留什么问题。如此可以围绕遗留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研究内容。
3) 用于减少文献的引用。我们所做的工作可能涉及大量前期文献研究。值得引用的文献也许成百上千,如果每篇都去引用并不符合论文写作习惯。有的综述文献,或者研究论文中对文献的综合介绍,已经把你需要介绍的文献介绍了。此时,可以通过指出相关研究可以参考这些综述或综合介绍,减少引用的具体文献的数目。
4) 用于借用别人的方法和观点。研究方法是论文或报告的重要内容。其中大部分会采取现有的方法,因此需要引用。引用时只需要介绍我们是如何使用的,方法的构造与合理性分析则留给读者阅读原文。对于观点也是如此。

5) 用于比较、对比或支持自己的结果或结论。在介绍我们的结果或结论时,需要借用他人的结果或结论进行比较(相似性)、对比(差异性)。有时,别人的工作可以支持自己的工作。

除此之外,有时还可以通过引用文献告知读者目前还有哪些进展,或者有什么样的值得关注的结果或结论。

2. 使用文献引用的标准格式和句型
每篇被引用的文献都被要求放入参考文献列表之中(部分早期刊物或目前的一些综合性刊物,一些参考文献也可能出现在脚注或尾注之中),在正文中进行引用。引用时通过交叉引用来来与参考文献列表中的文献建立一一对应关系。
因此,放在参考文献列表中的参考文献信息、正文中对文献的介绍以及交叉引用对应关系是文献引用的三个基本要素。

交叉引用方式取决于参考文献列表是采取了作者出版年制,还是采用了顺序编码制。对于作者出版年制,不管引用顺序如何,在参考文献列表中均按作者姓名的字母顺序排序,作者相同时按出版年排序。引用时引用作者和出版年,读者依据作者和出版年从参考文献列表中能无混淆地找到对应文献信息。 中文论文(如学位论文)如果涉及不同文种,国标要求先排中文文献,接着排日文、西文、俄文和其它文种。对于顺序编码制, 参考文献列表中的文献按正文引用文献的前后顺序排序。 在正文引用时引用编码。也可以引用作者,但同时给出编码。

参考文献列表中每一篇文献的具体信息(作者姓名、出版年、标题、刊物名、卷期和页码信息等)的格式不能随意,需要参照出版物指定的标准格式。以下是常见的标准格式:

  1. MLA style(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现代语言协会格式  

  2. APA styl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美国心理学会格式

  3. CMS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芝加哥格式

  4. AMA style(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美国医学协会格式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GB/T 7714——2005


不仅引用格式要求按指定标准准备,文献引用的基本句型也需要符合学术标准。首先,引用的内容需要具体,不能仅仅为了引用而引用(不能仅仅罗列文献,让读者看不出你从文献介绍指出了什么)。让引用具体化的方式有:指出哪些文献研究了什么主题,指出谁解决了什么问题,指出谁提出了什么方法,指出谁得到了什么结果和结论,使用批评性思维指出哪些(人的)工作有何不足或有什么价值,等等。
引用文献的基本句型有两大类:1)如果需要突出作者的工作,那么以作者的姓名为引用主语,例如“Smith等人(2010)指出,X比Y的速度快10倍”;2)如果需要突出事实,那么以事实为主语,例如“X比Y的速度快10倍(Smith等,2010)”。
如果引述一段话,则对句型有更多讲究。一般情况下,短的引语加引号,长的引语单独起一段,通过两端缩进或新的字体区别其它段落。无论何种情形,在合适位置标注被引语句在原文中的位置(如页码范围)。更多要求见引述——抄来别人的一段话
3.  将文献引用贯穿于全文
人们很容易从你的论文的各部分是否引用了文献来判断论文的质量。例如,如果通篇论文只在引言中引用了文献,那么会给读者留下不好的印象:难道在论文的核心部分就没有任何东西值得借鉴文献或者与文献对比?
下面讨论论文各部分对文献的引用。
在标题中引用文献的情况极少出现。如果引用,则直接指明作者,如“Smith方法的推广”。
在摘要中引用的文章一般属于重要的文章。然而,摘要是可以独立阅读的文本,因此不能采用编码引用。以引用某期刊论文为例,可以采用“(作者,出版物简写,卷,年,起始页)”的格式来引用某文献(如图1所示)。

图1 摘要引用示例(Andrea Di Vitaa,2019) 
在引言中往往会大量引用文献,作为对现状的梳理。由于这里文献多,因此:
1)需要明确引用文献的目的或作用:要么说明你问题的来源是什么,问题为何重要;要么指出你面对的问题已经有了哪些工作,还有哪些空白;要么指出你将采用前人的哪些方法或结果;要么强调交代你的工作将推进、补充或纠正之前的哪些工作。

2)突出有意义的文献:突出原创文献,尤其是最早的工作;突出里程碑工作,即那些在各年代推动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的工作;突出有最新进展的文献,即最近几年的文献;突出你要具体要用到的文献,这些文献给出了你将要用到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

在论文核心部分,即交代方法、结果和讨论的部分,对文献进行必要引用:
1)在介绍方法时,引用文献来说明方法的来源。即便你给出了自己的方法,也适当引用别人的方法,对比说明你的方法有何优势,或者引用别人的工作以检验你的方法的合理性。
2)对于结果的介绍,引用文献来说明你得到了什么新的或者不一样的结果。

3)在讨论结果时,对比或比较文献的结果来说明你的结果有何意义,通过引用文献来支持你的观点。

有时,你要用到的文献在引言中的介绍可能比较简洁,但在论文核心部分可能需要做详细介绍。例如,如果你用到了别人的方法,那么在正文部分需要详细介绍。

最后,在介绍结论时,可以对比文献指出你推进了什么。  

4.  按规范引用参考文献
首先是需要满足学术规范。稍有不当,可能会被视为剽窃。
抛开人为抄袭导致的剽窃不说,如果我们引用不规范,那么有可能不小心被抄袭了。如何避免这种非主观意愿导致的剽窃呢?
莱恩社区学院(Lane Community College)提供了自查剽窃流程图。大意是,只要使用了别人的工作或自己之前的工作,无论是文字、观点、方法还是多媒体材料,都需要引用。如果抄来一段话,则需要按引述方式引用。不仅如此,还需要将引用的别人的信息与自己的写作与分析相结合,而不能只复制别人的信息。 所有被引用的参考文献必须出现在论文末尾的参考文献列表之中。
详细介绍见剽窃自查流程图
一些常识则不需要引用,见MIT| 什么是不需要引用的常识?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抄来一段话,则需要引述,否则即使引用了也会被视为剽窃,见引述——抄来别人的一段话

如果使用了他人的尚未公开发表的研究结果,也需要以适当方式引用(如何引用这种情况,可以参考出版物指南)。

其次是需要满足一些形式规范。掌握文献引用的形式规范对提升论文质量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首先,注意引文的数目。引文数目太多时,可以通过引用综述性论文或者引用含有文献综述的论文来减少参考文献数目。
第二,区别文献的新旧。不能有太多的陈旧文献,除非陈旧文献是开创性文献、重要节点文献或者你使用了其结果的文献。
第三,权衡自引与他引。不能过多引用自己的文献,在一般情况下,不要只引用一组学者的文献。
第四,尽可能引用原始文献。引用谁的工作时就引用谁的文献,即引用原始文献。如果二手文献对原始文献中与你相关的内容有提升或者写得更清楚,则可以引用二手文献。另外,如果你无法得到原始文献,也可以引用看过的二手文献,但引用时需要采用“见某某文献”等方式引用,表明你看了二手文献。
第五,引用那些自己读过的文献。引用阅读过的文献。最不恰当的方式是,你看到别人引用了某些文献,你直接拷过来加以同样引用,而不去阅读那些被引用的文献。别人引用某些文献时是围绕他们自己的目的,而我们引用时有不一样的目的。如果目的不一样,挑选文献中的材料的方式与侧重面就应该不一样,因此必须自己亲自阅读了才能引用。
第六,尊重文献本意。指出文献的主意或观点时,不能曲解原文的意思。可以从原文的摘要和结论中摘取别人的观点。
第七,掌握介绍常识与通用知识的语气。一些常识和通用知识原则上可以不引用,但在介绍时需要使用恰当的语气,让读者看出来这是在使用常识和通用知识。如果需要使用的通用知识涉及很多细节,则可以引用包含了这些细节的近期的专著或教科书。

本文参考文献
  1.  Lane Community College.  Citation Guide (MLA and APA).  Last Updated:Feb 22, 2019. https://libraryguides./citations.
  2. Balajewicz M., Nitzsche F., Feszty D. Application of multi-input volterra theory to nonlinear multi-degree-of-freedom aerodynamic systems,AIAA J. 2010, Vol. 48, No. 1, pp.56-62.
  3. Hiller R.  Shock-wave/expansion-wave interactions and the transition between regular and Mach reflection. J. Fluid Mech. 2007, vol. 575, pp. 399–424. 
  4. Allen T.T., Citing Reference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Papers, August 7, 2000,  http://tim./Courses/Reference/Citations.html.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5. 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6. Andrea Di Vitaa,On the response of power law distributions to fluctuations,Eur. Phys. J. B (2019) 92: 255 https:///10.1140/epjb/e2019-100220-7 T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