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坐中以意领气的弊病【丹鼎门】

 醉牛988 2021-03-01


道家养修传承中五秘三禁的太极门、丹鼎门和剑仙门等,都是禁立文字的,所以传统修为的内涵不为一般人所了解。

丹田一词的来历

       “丹田这个词,是出自道家的丹鼎门。丹鼎门是中国道家著名的修仙门派。中国自秦汉以降,人们就开始对炼丹很重视,丹田这个词也就越用越多。在我们的古书上和古代的小说上,凡是讲到修仙,几乎无一不讲到炼丹。
丹田一词,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史料记载,是《黄帝内经》。在它的《遗篇·本病论》中,讲到神游上丹田
。这一篇的成书可能晚于黄帝内经,可能是后人补的,但不会太晚。

       所谓,就是结丹;所谓,就是结丹的田。煮饭需要锅,结丹要有田。谷子、稻子都是从田里长出来的,所以古人就用田来比喻丹生长的地方。《黄庭经》中就讲到丹田之中精气微

丹鼎门的炼丹

        炼丹要有火。所以丹鼎门有个传统的术语,叫安炉起火。要起火,就要先把炉灶安起来。在汉代,灶和锅还没有分家,二者还是一体,这个东西就叫。丹鼎门产生在秦汉时期,因为那个时候灶和锅没有分家,所以它才叫丹鼎门,而不叫丹炉门丹锅门

        丹鼎门的炼丹是从外丹逐渐变为内丹的,因此许多术语都是从外丹移过来的。安炉起火也是从外丹移过来的名词。所谓练内丹,就是用自己体内的精、气、神作为炼丹的条件。这里,安炉起火就是丹鼎门的正传口诀。

       它的含义是把炉子安好,把点起来,再把放进去,才能开始炼丹。这虽然看上去,意思好像大致也相当于现在所流传的意守丹田,但是实际上,它的位置、它的本质和它的内涵,都不一样。

       在人体里面怎么安炉呢?这就是老子讲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守中这个词就是安炉起火的理学内涵。它的位置在身体的肾前脐后,离下坎上。但关键是它位居虚中,不落表触。所以真正的丹田位置,要老师带功的时候给你点窍,从头上点到那个位置,这叫下种。你有感觉了,这才能炼丹,不然你没办法炼,你自己是找不到那个虚中的。这就是先觉虚中,后行实存

       我们平常人的感觉都在皮肤的表层,往里面你是感觉不到的,所以必须由老师给你点。点到这个位置以后,你意守在这里。意到气到,气盛了以后,气有余,便是火,就产生了火,这才能开始炼丹。这一步功夫就称为"筑基,也就是奠定了一个炼丹的基础。

丹尚未生,岂可指出

        在修为中,先要有丹,以后才会有田。没有丹,也就不会有田。这个田,就是结丹之田。现在那些气功,一上来就让人家守丹田。你没有丹,哪里来的田呢?并且你知道真正的丹田在哪儿吗?丹鼎门的正传有这么一句话,叫做人身无处不丹田。等你炼出了丹,那么它落在哪里,哪里才是你的丹田。

        丹鼎门秘诀讲:浮自非丹,落黄是田。” 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拜过一个丹鼎门的老师,所以我知道这个秘诀。这句话是讲,当你修炼到有白光的时候,丹气还在走,那还不是丹。飞丹的时候以为是丹,实际上是气,要等它定型了以后,看它落在哪个位置上。落到脚心是涌泉丹,落到掌心是劳宫丹,落在喉咙下是颌下丹。落到一个位置后还要生住根,这个地方才是你的丹田。如果丹还在到处跑,像鸟儿还未下蛋一样,哪有鸟巢呢?这样你就还不能知道你的对丹田在哪儿。显然,意守丹田这个口诀是错误的。

意守丹田等于开窍泄气

         刚开始炼功的人,既没有结丹,当然也就谈不上丹田。所以所谓意守丹田就是守身体上的某一个位置。也就是守窍。这不仅没有实际的意义,而且还有害。为什么我要这样说呢?因为人的触觉都在皮肤上,只能感觉到表面。如果让你感觉一下中间,你感觉不到。中间须老师给你定,不给你定你自己找不到。你守不到中间,就只能守表,不管你守的是什么位置,都属于表触。所以守窍的人,守的几乎全是表。因为你守的是表,所以守气就耗气,守热就耗热。

       大家都知道,人能发气。而要想发气,就必须集中意念。意念集中在哪儿,气就从哪儿发出去。所以,你如果老守在某个位置上,老守在表上,气就会不断地往那里集中,又不断地从那里漏出去。因此,凡是守丹田的人,他开始就在漏气。守得越好,气也就漏得越厉害。这就是意到气到。

    有一个道友就跟我说:我守丹田到都已经守了二三十年了。我问他:你守了二三十年,有什么感觉呢?他说:有时候肚子热,热了就通周天,气开始通以后,通一段时间又不通了,肚子也凉了,没气了。再炼一段时间,就又热了,又开始通。就这样反反复复。大家说,这是为什么?对,就因为他有了一点气,就往外跑。跑完了又来,来了又跑,来回反复。所以我告诉你们这句话:意守丹田的人,就是守表,就是在给自己开窍泄气。

“舌抵上腭” 与鹊桥飞架

       “舌抵上腭这个词,也和意守丹田” 一样,大家都听说过,都相当熟悉。现在,它也成了一个人人皆知的炼气功的基本概念。原先有一个学生到我这里来学习,我没给他讲什么道理,就让他站在那里发功。他心里说:什么都不告诉我,就让我发功,幸好我还知道一个舌抵上腭。他就把舌头往上这么一抵。其实,舌抵上腭是一个害人的名词。那么,在修为中到底有没有舌抵上腭这回事呢?在道家丹鼎门的传承里,确实有这么一回事,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但错就错在这个事不该说出来,而且说得也不对,因为这个术语的名称本来叫鹊桥飞架

        鹊桥,指舌尖。《勿药元诠》中有句话:倒下鹊桥。自注:舌也。这里以鹊桥喻真气运行之路。鹊桥来自中国古代的一个神话。牛郎织女被隔在了银河的两边,每年七月七日的那一天,喜鹊就搭起一座桥来让他们相会。所以这个鹊桥就有如下含义:第一,它是临时的,而不是长期的。如果是长期的,那就不是鹊桥,而是长江大桥了。第二,请大家注意鹊桥飞架字。这是关键所在。本来,舌与上上颚是阴阳相接之处,功夫炼到了一定的阶段,气盛冲动,阴气从下边上来,阳气从上边下来,等两边的气聚足了,就会天机自动,阴阳二气相吸,就好像物理现象中的阴电与阳电相吸一样,舌头自然就被吸上去。就在这一瞬间,气机相合,真气贯通。这就叫鹊桥飞架瞬间,才有飞架。这是炼功中的一个自然情况。而且,它是天机,是不需要、也不能教你的。但是,这件事情被有的炼功的人说了出来,没有传承的人就想当然地搞了一个名词,叫舌抵上腭。你想,他的功夫又没有到,没什么气,那怎么办呢?于是一炼功,他就自己帮自己,把舌头就这么往上一顶。这么一来,这个就成了长江大桥,也个是不飞架了。于是就造成了这么一种情况,叫做柱舌闭气,失天机自然之真

        发功时,如果舌头人为地顶住上腭,则舌根、下腭紧张,重楼封闭(道家称喉咙为重楼,有七节叠环,又称七节重楼),导致闭气,上下脉不通,这功就没法炼了。而且,阴阳相引,需要蓄气。你把舌头一直顶在那里,有一点气便泄漏而下,不能积蓄引功。也就是说,不能积蓄出通脉所需要的气来。所以这样一来,便永远不会出现那个天机,岂不是害人不浅?

你在守几?

         炼功意念要专一。你想,你又要舌抵上腭,又要意守丹田,这功怎么能炼好呢?《太平经》上讲了很多守一的方法,说:守一神则灵。守一才能专一。所以老子讲:抱元守一。守一,一念代百念,你才能不乱,你的气和神,才能凝聚在一起。守二就不对了,守三就更乱了。

        一个人在炼功的时候,有一个守字,已经是守一了;再来一个舌抵上腭,还加上一个意守丹田,你已经是在守三了;如果再感觉一下身体上的气,听些声音,你就是守四守五了。那你就不可能进入境界。所以,舌抵上腭意守丹田这类词,都是一种传讹。

以意领气不能用在修炼中

以意领气这个词,也和前面那几个一样,凡是看过一些气功书的人都知道。因为现在很多功法里都有以意领气的炼功方法。按照这些气功书的说法,以意领气就是用意念引导气在身体里面走。据说很多人就是用这个方法通了大小周天。那么究竟有没有这个方法?这个说法对不对呢?现在我告诉大家,在传统的修为中,有这个方法。但是大家注意了:以意领气,或者以意引气这个口诀历来都是在用上,不是在体上。

     我们的修,是体。以意领气,是用,所以它不能用在修炼中。如果用在修炼中,那就有为,有为妄引气,那你就要出问题。

 本来,气运行的规律是自然的。比如自然界中的水,在池塘里边,水一多就会满了,会溢出去,就会自然的流动,向低处流,向下游流。这叫水盛自行。气和水一样,气盛了,它自己也会走,也会自然地流动。而它所走的方向,往往就是它应该走的方向。所以,气盛自行,行适其道、就像河流一样,从上游流下来,一路顺着低洼的地方流,自然地流到最低的大海。气也是这样,气盛了自然地会往下流,而气流过的地方,就是我们所说的“脉”。自然界中的水,自然地流,形成了江河。人体中的气。也是自然地流,形成了气脉。由于气是自然地流动,所以,它的先后主次和顺逆方向,都是自然天成的。

以意领气弊端多

    我们每个人的身体条件都是不同的,先天和后大都有很大差异。在你炼功时,炼到气盛自行的时候,气先走哪条脉后走哪条脉,每个人和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这是由你的身体条件、你的气脉状况所决定的,是自然而然的。如果人为地、主观地用意念去引气,就会产生很多问题。

      第一,你要引气,必须气盛。但什么时候才气盛呢?你不知道。一般人总以为感觉大了便是气盛,你错了。感觉大,多是气机不通、不和之象。这个道理,大家务必要知道。 一般人总是在感到有气的时候,就以为气盛了,每每觉得有点气就可以引了,结果恰恰是在气虚的时候你就引它,于是造成虚阳妄动。本来气盛才能走,可是气还没盛你就引它走,下虚上引,结果是气虚上浮。你若引之,又会导致妄引表脉。为什么以意领气的结果都是引向表脉,而不能往里面引呢?这跟前面讲的意守丹田则漏气是一个道理。因为人的感觉都在表层,人的触觉都在表面。功夫不到,深的感觉你还没有。所以你以意领气,就只能往表面引,往你有感觉的地方引。你不可能往你还没有感觉的地方引,因为没有感觉的地方,你不会知道。这就使正虚邪盛,反而影响你正常气脉的循运。

    第二个问题,你要以意领气,你就要先知道要引哪一通脉,要知道这脉络怎么走。如果不知道,你当然没办法引,对不对?可是,能让你知道的脉,也就是已经公开的脉络线路 ,中国从古至今,唯一公开的一家就是中医。但是大家注意,这是医家脉,即中医的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当作以意领气的根据,妄以医家脉来代佛家、道家脉。但他们不知道,佛家有佛家的脉,道家有道家的脉,医家有医家的脉,甚至武家还有武家的脉。各家有各家的脉。

医家、佛家、道家各有不同的脉

医家的脉,是生理、病理性的,所以它只能为诊治服务。道、佛两家的脉,是功理、境理性的,所以它是针对养生服务的。两者岂能混为一谈?混为一用。道家是二十四部大脉,佛家是三脉五轮,或是三脉六轮、三脉九轮。一个是二十四根,一个是三根,它的走向,它的位置,全和医家的不一样。而且,道、佛两家的脉是保密的,口传心授,不立文宇。只是到近年,佛家的三脉五轮才表面性地公开了。在我的《气功传统术语辞典》中,以及近来刚刚出版的《养生修其证道弘典》一书中,就公开了一些可以公开的脉路。但是它的真正内涵仍然没有公开。道家的二十四部大脉,直到现在没有立过文字。

人为必然有失

    所以说,你要搞以意领气,就只能是以你所知道的医家脉来领,结果把气引到不该走的地方去。医家的脉,是属于诊断治疗用的,而佛家脉和道家脉是养生修真用的。它们是两回事。一个是用于治病健身,个是用于修道,方向都不一样。而且医家脉是外脉,都在表面;佛道之脉是内脉,没有一定修为的人不可能感觉到。人为的引气走医家脉,必然引起阳气外泄耗散,这与气功修为向内炼气聚气的方向恰恰相反。

本来是气盛以后,它自己会走,会去通脉的,这叫自然天成;而以意领气却是反自为而人为,反自通而人通。而人为必然有失,人通必然不通。以意领气,严重的还会妄引致病。既然医家脉可以因通行而治病,当然也可以因妄行而致病。因为人为地引,容易邪,容易乱。本来气应该从这里过去,但是你人为地引,它却从那儿走了。可是那儿不是气该走的地方,所以就不通。结果气就只能往旁边乱冲。这样一冲,就更乱了。也就是你自己把脉搞邪了,搞乱了。这是一个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搞得不好,把气引到那个地方,气往旁边的岔道上走也走不通,最后就堵上了。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有些炼气功的人以意领气,炼来炼去,长出了一个气包,还有的长出好几个。气功没练好,炼出气包。 原因就是气回不来,堵上了,就在这儿长了包。而且这种包治起来很麻烦。他以意领气炼出了包,有了包以后更是老想着那个包,气就不断地往那里聚,这个气包也就老是消不了。我在门诊上碰到这样的病号已经有一二百个,多数是腋窝、胸部等处,那包一摸是软的,一问就知道是以意领气搞的。只有用气道针在下面扎一针,让他的意念注意下面,把气引下来,逐渐疏通,才可能好。所以,以意领气往往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气本来是自己会走的,它走自然能走和该走的路,你却非要人为地去搞,当然就要搞出麻烦。这就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而且这种以意领气搞的气包还特别难治,不是这偏差有多大,而是他那执著的意念解决不了。他的意念长期都集中在那儿,越有包就越想打通它,意到气到,那包就越长越大。起了包就不舒服,不舒服他的意念就更要过去,更要去注意那个地方。这样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所以有时候我们给他治了,好一点了,可是过两天以后又长大了;再治好一点。但是过几天又大了。最后没办法,只有吓他,就给他这作讲,你这个包,代表你另外那个地方要长癌。一听这个,他吓坏了,意念过去了,这包也就逐步好了。

“大小周天的误会'

   大小周天,这也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气功术语了,在各种气功书籍和气功杂志上,经常会出现这个词。尤其是气功杂志上,就像1958年大跃进放卫星一样,经常报道这样的消息:某某三个月炼通大小周天三十天炼通大小周天三天炼通大小周天等等,层出不穷。

      “大小周天是道家丹鼎门的秘传诀法,它的内涵决不像现在社会上流传的那么简单。如果是那样的话,那么古往今来,便遍地都是神仙了。什么叫作周天?气机在人的体内运转,或说某个方面的东西在运转,这叫周天。周天周天,就是周运天地。我们生在其中的天地是中天地,宇宙当然是大天地,而人则是小天地。三周天地,一法、一德、一道,这便是道家丹鼎门秘传的本来含义。

    但是现在人们所说的这个周天,可就太简单了。它的内涵是什么呢?就是意守丹田,感觉有点热了,就用意念领着它走,从身体的后面上去,再从前面下来,或者从前面上去,从后面下来。反正就是围着中医的那个任脉和督脉打转转,这就叫小周天;而能够在全身转一圈的,就是大周天。其实,这个周天与真正的修为还差十万八千里。如果要给它一个名相的话,那么它只能叫做浮阳周天  

    现在我们就把丹鼎门的周天内涵讲一讲。在丹鼎门修炼的传统理行上,素有三周天之说。在所谓的三周天里,第一个周天是阴阳周天,即周运形神天地;第二个周天是神气周天,它周运的是神气天地;第三个周天是元神周天,它周运的是元神大宇。大家注意,元神并不是我们的思维。这就是小、中、大周天。阴阳周天、神气周天和元神周天,就是道家丹鼎门关于周天的内涵。再一个就是浮阳周天。这个周天在道家丹鼎门里面,属于幼儿园的工夫,只是周天的准备而已。

浮阳周天的得失

   人的气,外面的称为浮阳,又叫卫阳,里面的才是纯阳、纯阴。外面的气容易感觉,而里面的气不容易感觉,更不容易控制。人体的感觉都在表面,而表面的气容易动,所以浮阳易动。因此,丹鼎门就把浮阳周天称为沐浴。沐浴就是洗澡。洗澡有什么效果呢?这大家都知道,洗了澡以后,一身轻松,面色红润,身体舒适,原因就是阳气走表。所以炼浮气周天的人,就和常常洗澡的效来一样,红光满面,外人一看就像个炼功的。但因为这是浮气,你的阳气都在往外走,走在表面,因此不符合道家传统的内炼要求。

    炼功的人要求阳气潜藏,不先要求红光满面。你的气应当往里面走,不能往外走。所以,只有当过了浮阳周天以后,你就会气往里面走,逐步转入内炼。沐浴再加更衣才是浮阳周天这个境界的真正成就。

    浮阳周天的得失有这么几点:一不治病,二没功力,三难以恒定,四不入门。为什么难以恒定呢?你今天以为炼通了,过几天又不通了,再炼通了,再过一段时间又不通了。因为它与天时、地场和气温,与你本人的身体情况等等,都有关系。为什么说不入门呢?因为炼来炼去,你其实还在门外,和真正的周天还没有关系。这样的境界,你在三个月、在三十天把它炼通了,又有什么意义呢?什么也没有。现在的气功书上把这个境界称为是通了大小周天,那是一个误会。

静而无想的谬失

炼功讲究入静,所以各门各派都讲入静。古人有句话,叫做:大道全凭静中得。入静,就可以进入境态功态;不入静,就不能进入那种境界。这是一个基本点。可是有的功法,做一个架式摆在那里,可以看电视,可以说笑话,可以看书,你说这是什么修为?这和传统养修当然没关系。

    古来修为讲入静。但什么是入静?怎样入静?许多气功书上都讲,入静就是什么也不要想,无思无想。就是要你静而无想。对不对呢?不对。这种方法,即使你真的做到了,也不是道修正境。此境,古来佛家称为空定,道家称为死定空定死定,从这叫个词,你就可以知道它的意思了。空定不生智慧,死定不生道行。也就是说,它处于一个僵死凝固的境界,没用处。那么应该怎样呢?应该抱元守一

抱元守一的真义

       “抱元守一,这是老子讲的话。所谓元,就是首。首即开始,即先。开始、先,也就是本来。抱元守一,就是守一个本来的东西。你如果真能守到一个本来的东西,才能够守一。现在很多气功书都把这个抱元守一搞错了,说守一就是守一个地方。比如讲意守丹田。认为守丹田就是守一。但是它错了,这不叫守一。

    大家知道,我们人类有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意是其中的一根,称为意根。你用意去守丹田,这是几了?意是一根,丹田的位置在身上,属于身根,因此这又是一根,那么这就是守二了,而不是守一。如果你不守丹田,是听声音,那么你用的则是意根和耳根,还是两根。所以不管你守什么,即使在意根上以意守意,也是一样,都不是守一,而是守二。大家注意,老子为什么要在守一前面加抱元两个字?因为只有抱元才能守一。抱元和守一是一个意思。所谓抱元,就是返本,就是要回到意的前面。你能返回到意的前面,连意根都没用,这才能够达到守一境界,才是真正的抱元守一。

   不尽性心,不得智慧为什么空定死定会不生智慧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再用一个例子来解释一下。比如一股泉水从山上流下来,有清水,也有泥沙。我们把清水比作智慧,把泥沙比作杂念。就像我们现在的心一样,有智慧,也有杂念。如果你为了得到非常纯净的清水,不要泥沙,就把河沟全部堵上,这样一来,泥沙固然是不下来了,可是同时这清水也就没有了。你为了光要智慧而不要杂念,就把百思想全部断掉,杂念是不生了,但智慧也没有了。所以佛家有句话:不尽性心,不得智慧。如果没性,就不能成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