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泥土的表达方式

 元霄2017 2021-03-01
□ 高炯森(仪陇)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 童年住在泥坯房, 多半日子都是赤脚在泥地里前行,于是对泥土有了一种亲近感。有时,我在想,处于最底层的泥土,缺水则坚, 遇水则柔, 以多种方式谋得一席之地,甚至在高温、高压、炙烤、摔打中,更能展现出其生命的亮丽。
  我们不管住进什么样的房屋, 不管外形多气派,不管装饰多豪华,仍然改变不了一个事实:和泥土有关!只不过泥土烧制成了瓦, 称为瓦房; 泥土夯实成了墙,称为土墙;泥土煅制成了砖,称为砖房。红砖成墙,瓷砖贴壁,地板砖铺地,我们就这样在泥土垒起来的空间出入,细细梳理慢慢流逝的时光。
  曾经, 我在泥坯房里深情地凝视地面和墙,朴实的泥土铺成平整的地面,供我和家人行走; 朴素的泥土夯成牢固的墙面,为我和家人遮挡风雨。它仿佛默立于历史的记忆中,圈一屋温暖和力量,温润我们的身体和心房。 这样的土房子冬暖夏凉,我们一家人住得欢畅:土墙、土灶、土院坝,父母白天在田地里和泥土做伴, 晚上在屋子里依然伴着泥土进入梦乡,生活简单贫穷,内心充实安详。
  从匍匐的泥土变成挺立的墙, 还有个繁杂的过程:村里谁家要建土房了,全村的壮劳力都来帮忙, 选择黏性特别大的泥土, 倒进两道夹板固定起来的模子里,填满后,再用杵夯捣,夯实。两人喊着号子,一起用劲。就这样,泥土在人们的汗水里,一步步站立起来了。这是我国古代修建墙体的一种技术,称为“版筑”。殷商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傅说,就曾经做过这种活儿。泥土本来是松软的,但夯实后,就有了硬度。
  我有时会跟着父母到田地间劳作,播种、插秧,光脚踩在泥地里,就有了一种痒酥酥的感觉。土生万物育人,五谷杂粮养人,为地育麦,做成面食;为地养菜,生成清香;为地栽苕,解决温饱;油菜子榨油,花生粒卖钱;为田种稻,大米喷香;为田栽藕,荷花绽放;我折服于这种默默的付出,不抱怨,不计较。
  如今坐在砖砌的办公大楼里, 窗外到处都是砖砌的楼房, 但心中仍然怀想故乡的那几间土瓦房, 虽然村里仅剩几家,日晒雨淋,一日比一日枯萎、苍老,龙钟的姿势终会被林立的小楼房掩映。
  很多老人都被儿女接去城里, 住不了多久,却吵着闹着要回老家,儿女们不理解, 老父母怎么就住不惯城市里的高楼?大半辈子和泥土打交道的老人,现在突然变得脚不粘土,眼不见土,长时间闻不到泥土的味道,怎么能适应?
  想到这儿,我端了瓷杯,喝了一口水,一株文竹在陶瓷花盆里茂盛。在老家,是很难见到这种精致的花盆的,最常见的是陶瓷缸。 农村有很多老人就是用这种陶瓷大缸装米、装水、腌菜,相应地就称为米缸、水缸、腌菜缸,有时也把缸说成坛。 称呼虽改, 材质一样, 都是用上好的泥土打磨、 烧制而成。我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和人时时相随的器具,都是泥土锻制而成,都是泥土浓厚的积淀。
  我想起了我第一次站在秦皇陵兵马俑面前, 泥土的这种气魄逼得我的心阵阵紧张;我想起了我第一次在博物馆里,看到唐三彩用泛着釉的光泽稀释着我凝重的目光。
  不经意间, 中国上古的先民演绎了一个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看看,连人都是泥土造的! 人类的历程和泥土的表达方式就这样自然地水乳交融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