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学鼻祖”周敦颐的《太极图》,及其宇宙演化论

 伟天英 2021-03-01

东方既白 著

纵观中华文化和中华哲学文化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宋代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重要时期,具有举足轻重、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这一时期,唯物论、唯心论都有了全新的发展。特别突出的是,当时盛行钻研《易》理的风气,并促使其辩证思维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被称之为'道学宗主'、“理学鼻祖”的周敦颐更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人物。他把《老子》的“无极”观与《易传》的“太极”说熔为一炉,将这两个系统的辩证法思想巧妙地联结起来,铸造成别开生面的“太极图说”,阐发了一种新的宇宙模式论。这种理论蕴涵了比较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为我国古代辩证思维的发展,开辟了新起点,起到了促进作用,周敦颐哲学中的辩证思维途径就是从他对宇宙本源问题的探讨中发展起来的。

“理学鼻祖”周敦颐的《太极图》,及其宇宙演化论

理学鼻祖,周敦颐

“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馀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因此,欲通达《道德经》“无为而治”的核心精髓,欲充分完整地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终极智慧,周敦颐绝对是一个无法绕过去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人物,其独创的重要哲学思想体系也是一个不得不说的重要课题。其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老子的道家思想提供有理可依的参照体系,构成了后世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并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终成北宋五子之一,是宋朝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宋明理学开山鼻祖。

首先,他利用《老子》的'无极'概念与《易传》的'太极'概念,描绘了一幅宇宙生成图式,肯定宇宙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演化过程。这一演化过程是从“无极”开始的,“无极”这个动静未分,阴阳未判的混沌体产生出“太极”,这叫做“自无极而为太极”,或者叫“太极本无极”。(《太极图说》),在周敦颐哲学中,“无极”是一个实体概念,并非表示属性的概念。《老子》中说“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二十八章,第一章)在《老子》中“无极”即“无”,亦即“先天地生”的“道”,周敦颐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沿用老子“无极”概念的,它是指既没有什么外在的形态,也不具备任何内在规定性的宇宙本体。

“理学鼻祖”周敦颐的《太极图》,及其宇宙演化论

周敦颐与《太极图》

而关于“太极”,《易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汉唐以来的不少哲学家将“太极”理解为至高无上、为万物之本始。周敦颐肯定“无极”产生“太极”,“太”不等于“无”,“太极”已不是“无极”,而是“有极”了。这种规定使“太极”成了最原初的存在物,它是具有物质性的实体,与“无极”有别。“无极”是“太极”的本源,“无极”产生“太极”,这便是周敦颐认定的宇宙演化第一步。“太极”由其自身的“动”与“静”产生阴阳,这是周敦颐理解的宇宙演化第二步;用阴阳规定“太极”,这就把含混的“太极”观念明确化了,周敦颐又顺着“太极”生阴阳的思路前进,进一步认为阴阳交互作用,即“阴变阳合”,产生了水火木金土五行,论述了他理解的宇宙演化第三步。“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五行”有别于“阴阳”,用水火木金土规定“气”的多样性,使“太极”的内涵更加丰富了。然后“阴阳”、“五行”相互作用,化生万物,形成一个无限多样的世界,这是宇宙演化的第四步。

周敦颐从宇宙本体及原始物质实体讲起,一直讲到了天地、四时、万物直至人类的生成演化及伦理道德观念的形成,并把这看作是一个前后联系、循序渐进的统一过程。这就从宇宙模式演化出了人类社会。周敦颐还认为,生成万物的过程中,“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唯人也得其秀而为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人的形体形成,而后才有刚柔善恶中五性之别,才有千差万别的精神道德活动。他还断言这一前后联系、循序渐进的统一过程是无限的,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把宇宙万物的形成演化看作一个统一的无限发展的过程,这在古代中国哲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周敦颐的宇宙生成论,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给人们展示了一幅由单一到多样,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宇宙万物演化发展的图景。

周敦颐在论证他的宇宙模式演变进程中,对于对立统一规律亦有深刻的认识和应用,对于古代辩证法的一些重要范畴都有新的论述和发展。在论述宇宙生成演化的过程时,他首先阐发和运用的是“动”“静”的范畴,他把宇宙看作一个无穷的演化过程,肯定万物有“动”有“静”。他还用“动”“静”“互为其根”来阐明“动”“静”相互联系的特点。他认为,“太极”有“静”有“动”,“动”与“静”是相互存在的前提,即“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原因。“太极”“动”到极限就是“静”,“静”到极限又是“动”。这样“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二者相互依存,无限往复。“动”是运动变化,“静”则是相对于“动”而言的,并非绝对静止不动。同“动”一样,“静”也可以使一物产生出他物来。他说“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肯定阴阳这两种性质相反的气是由“太极”本身的“动”与“静”分别产生出来的, 这种“静而生阴”的思想,是用“太极”生阴阳的形式之一来确定“静”这一范畴的内涵。按他“太极”“静而生阴”的讲法,“静”实际上是“动”的一种形式,“动”“静”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相互渗透的,相互蕴含的,都具有“生”的功能,只不过生出来的“物”性质有别而已。

“理学鼻祖”周敦颐的《太极图》,及其宇宙演化论

周敦颐的《太极图》及其《太极图说》

所以他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这种“动”与“静”“互为其根”的思想,实际上是肯定“动”与“静”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条件就是他所谓的“极”。同时,“动极而静,静极复动”又蕴含运动无限的思想,因此,“太极”的“动”与“静”之间只有转化,而无间断。“太极”的不断“动”与“静”是宇宙间“万物生生不已”的一个条件。但周敦颐的动静观也存在严重的理论局限性。他把“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仅仅局限在宇宙本体“无极”本身。在考察一般具体事物的“动”“静”关系时,却否定“动”与“静”相互渗透的关系。他说:“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通书·动静章》)把物的“动”与“静”割裂开来,表明了他关于“动”“静”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思想的不彻底性。

然瑕不掩瑜,这仍旧不能掩盖周敦颐哲学思想对宇宙本质探索的巨大贡献,因为就客体方面而言,宇宙是客观存在的;就主体方面而言,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不能脱离人类自身的思想。客体、主体这两个方面,是一事之两面,是统一的整体。周敦颐的哲学思想,近代、当代学者或称之为“濂溪哲学”“太极哲学”。但周敦颐的哲学贡献,突出表现为“无极”这一概念,应当称之为“无极哲学”,或者完整地看,应当称之为“太极-无极”哲学。其主张是将宇宙视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无极与太极、太极与五行,五行与人极,均统一为一个整体。周敦颐的哲学思想是统一了客观的宇宙真理与主观的人类精神的整体观哲学。“无极-太极”哲学是彻底的一元论,是物心合一,天人合一,是全面、整体、无一遗漏地看待世界。

对于这种整体观哲学,不宜草率加以“唯心主义”的判断,认为反动,而加以否定。一言以蔽之,周敦颐的“太极-无极”哲学是彻底的一元论,是物心合一,天人合一,是全面、中正、整体、无一遗漏地看待世界,周敦颐哲学思想就是绝对的整体、绝对的同一,对人类认识宇宙的能力起到了提纲挈领般地巨大推动。比如儒家的哲学思想,自古以来,可以说没有不关心社会的,也没有不强调自身努力的。不能说一谈论身心就是“唯心”,更不能说一出现“心”字就是“唯心”。

“理学鼻祖”周敦颐的《太极图》,及其宇宙演化论

宋明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

  从目的论的角度而言,人类归根结底要不断发展人类自身的能力,即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过程,并在这个持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谋求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和人人幸福。周敦颐的哲学思想也是一样,他的《通书》对于“人极”实际上投入了更多的关注,表现出一种人文主义立场,这也是儒家“仁学”的一贯精神。“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怕就怕“麻木不仁”,怕就怕冰冷的物质主义、对万物苍生渺无关怀。儒家从孔曾思孟,到周程张朱,以及陆王,从来都是忠于国家、关心民瘼、积极入世、进取有为的。这是一种精神境界,与“唯心主义”完全无关。

因此,周敦颐的哲学思想不是唯心主义,也不是唯物主义,更不是二元论。周敦颐的“太极-无极”哲学是彻底的一元论,是物心合一,天人合一,是全面、中正、整体、无一遗漏地看待世界。比如周敦颐哲学思想的代表作是《太极图》和《太极图说》。其《太极图》和《太极图说》,就是象数和义理结合的表达,也是对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最简明的表达,因而也最能代表中国固有的整体性的思维方式。

朱熹称:“周子立象于前,为说于后,互相发明,平正洞达。”《太极图说》是义理的,《太极图》则是象数的(图中配有少量文字)。象数的表达一方面具有比文字更多的内涵,一方面又有比文字更加简明的形式。

那么周敦颐的《太极图》到底说了些什么呢?在这个集象数和义理于一身的图像上,我们又能发掘到隐含其中的宇宙奥秘呢?下一节,我们就来具体讲讲周敦颐的《太极图》及其《太极图说》。

本文为《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原创内容节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章内容链接:王弼对“无为而治”的研究,提高了人们对“道”的整体认知水平敬请品鉴。

其他合作事宜,请与作者联系,谢谢。

作者 | 东方既白 

十年学“易”,一朝顿悟,由“易”及“老”,以“老”解“百家”,

独创《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国学研究架构新体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