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孩子探询心灵——谈统编版二上第三单元的感受性思维训练

 陈林细谈教育 2021-03-01

统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要讲了儿童的故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谈谈自己的感受”。

我以为,“谈感受”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文思维,为什么说是语文思维,而不是心理思维或者归纳性思维等科学思维呢?因为,感受是一种独特的东西,它完全跟“个人”有关,而语文也是反映“个人”的学科。

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会提问: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读了这个自然段你有什么感受?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看到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然而,很有可能的是,我们并没有教孩子如何谈感受,所以很多孩子并不太会谈感受。另外很有可能的是,我们会让孩子的“感受”全都一样,因为这样考试就没问题了。

所谓“感受”,可以分为“感”和“受”,“感”就是感知,“受”就是身体和心灵对“感知”的反应。所以,真正的感受,是要询问自己的内心,询问自己的灵魂的,而每个人的内心和灵魂都是不一样的。

比如《曹冲称象》这篇小故事,孩子们读完后,他们肯定是有感受的,但是如果教师不提问他们有什么感受,他们的感受就会像水滴一样,融入到自己的肌体中,孩子们甚至都没有觉察到。

所以,我们要教孩子捕获自己的“感受”,并且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我以为,这个过程,就是“感受思维”了。

在真实的教学场景中,你会发现,孩子们起初的感受是模糊的,他们最多用“我感到……”这样的句式说上一句话。比如,“我感到曹冲太聪明了。”“我感到大臣们太笨了。”“我感到这个故事太有趣了。”

对,这就可以称作“珍珠式”感受,因为在我们第一次询问内心的时候,我们只能看到心海里的一两颗珍珠在闪亮。实际上,这还不能叫作真正的感受,孩子们只是先把“受”给说了,而把“感”忘掉了。所以,这个时候,教师还要提问,“为什么说曹冲太聪明了呢?”“为什么大臣太笨了呢?”“为什么这个故事太有趣了呢?”

只有这样询问了,孩子们才会又回到“感”上来,他们会到文本中提取有关信息。

然而,这个时候,“感”和“受”是分离的。比如,“我感到曹冲太聪明了,因为大臣们都想不到这个办法,这个七岁的孩子居然能想到!”“我感到曹冲太聪明了,他还教大家一步步地把大象的重量称了出来。”

所以,教师还要进一步指导孩子:先说课文中你印象最深的内容,然后再说感受,这样,感受会更加鲜明。

这个时候,孩子们就会说自己的感受了:大臣们谁都想不出好的办法来称象,而七岁的曹冲却想到了,而且还说了一步步的方法,所以,曹冲真的好聪明。

够了吗?教师还可以提问:你觉得曹冲是天生这么聪明吗?让孩子继续询问自己的内心,或许孩子们的感受性思维会越来越成熟。

感到……为什么感到……为什么……经过这样三个询问,孩子们的感受性思维会得到很好训练。

2021统编语文1-6年级示范课,配套直接拿来上课的课件、教案和试卷!教学神器!下单有惊喜!

如果你想买很便宜的书,请扫下面的二维码,一定会有惊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