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闽医24流派】南少林骨伤流派:禅、医、武融合中激荡中医活力

 新用户95777231 2021-03-01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护佑着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也为人民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福建地处东南,凭山负海,中药材资源丰富,千年以降,历代医家艰苦探索,承先启后,推陈出新,交汇包容,发展成独具特色的闽医学派。

为了更好地宣传闽医学派的精华,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中医药管理处和省卫生与计划生育研究宣传教育中心,在《福建卫生报》开设了“闽医24流派”专栏,对24个闽医学术流派进行了系列报道。

现将这些报道进行必要的整理后,再次刊载,让更多读者分享闽医学派故事,感受闽医学派智慧的律动,发挥闽医学派的独特优势作用,让更多人“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推动我省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更好保障广大群众健康。

本期带来的是

闽医 24 流派之一

南少林骨伤流派

每天清晨,在福建中医药大学内可见到一位老者,迎着朝阳练功,吞吐浮沉,神采奕奕。

他是南少林骨伤流派第四代传承人、福建省名中医王和鸣教授,今年 77岁高龄,依然每天练功、出诊。

“啪啪啪啪……”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骨伤康复科病区(南少林骨伤流派传承示范病房),还没走进诊室就听到富有节奏感的拍打声。

那是南少林骨伤流派第五代传承人、康复医院骨伤康复科主任蔡树河在用手法为病人治疗,当天他的病人已排到下午 6 点。

蔡树河的日常忙而不乱,闲时习惯站桩、打坐。他和老师王和鸣都有共通的特点——潜心临床、不遗余力地推广南少林骨伤流派。

“武术”“禅学”是大众眼中的南少林骨伤,实际上,它的核心是治病救人的医术。

时光流转百余年, 南少林骨伤流派在包括王和鸣、蔡树河在内的一代代中医手中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于 2012 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

他们将禅、医、武融会贯通,运用到治病救人上,造福四方百姓。

▲南少林骨伤流派传承工作室团队

敢于破与立,尽显中医活力

扎稳马步,一手掌根顶住患者患部棘突,另一手扶住患者对侧肩部外侧,紧抱患者上身向患侧旋转,同时顶住棘突的掌根用推掌功法向对侧推挤,只听“咔”一声弹响。王和鸣教授在治疗患者的间隙,对记者说:“这是我们流派的特色手法—— 扶肩旋腰法。”

功法是南少林骨伤流派的一种治疗方法,为大众所熟知。但在王和鸣和蔡树河看来, 这一流派的最大特色是禅、医、武结合,三者融会贯通。

“粗浅地说,一些功法沿袭了少林武功,这叫医武贯通。深入地说,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辨证思想、形神相关、藏象相关等,这些在武术中也都有。比如‘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蔡树河认为,全国各地骨伤科的源头都与武术有关,南少林骨伤流派更典型的特点是融合了“禅”。

什么是‘禅’?在临床治疗尊古不泥古,领悟南少林骨伤流派的中医思维模式后,不拘泥于某个理论、某种整脊手法,而是活学活用,在这样的破与立之间就形成了中医活力。这是禅的一面,摈弃外缘,反观自身。”

蔡树河解释,“比如,冻结肩(肩关节周围炎)有痉挛、炎症、黏连等问题需要解决。老一辈有肩凝汤、肩周炎方等秘方,但我们临床治疗,并非机械地照搬某一个‘祖传秘方’,可以用针、灸疗、手法、膏药、汤药,还可用到现代诊疗仪器导药、电疗,等等。”

在康复医院骨伤康复科病区医生办公室,一面面锦旗承载着患者对该流派诊疗技术的肯定

其中一面锦旗来自一位冻结肩患者。患者肩膀拉伤后,一个多月不敢活动,久而久之,肩膀活动不得。蔡树河辨证施治后,只用一针刺激远端穴位,患者的肩膀马上可活动;接着,在艾灸、膏药敷贴、手法等综合治疗下,疼痛也减轻了。

“治疗过程中痛苦少、疗程短、效果好、经济花费少。”2020年 3月,患者康复,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仍特意送锦旗到病区。

“临床治疗是基于对中医医理的理解,理解后方可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蔡树河说。

潜心中医,南少林骨伤“不江湖”

“医生,我腰椎间盘突出 7 年了,有时候腰痛得直不起来,上个月开始觉得手麻。前段时间耳石症,晕眩得厉害,最近要靠半颗安眠药才能入睡……”5 月 7 日上午 10 点半,63 岁的王阿姨一家从南安坐车两三个小时抵达福州,请蔡树河看诊。

蔡树河听着熟悉的家乡话,也用闽南话与患者对话,充分辨证得出结论:“看起来毛病很多,其实归根结底就一个问题,肝经堵了。”接着,他和患者仔细说明其中的中医“道理”,在纸上写下处方。

“真正的中医把人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一一成对,经络、脏腑互为表里。比如,肝为里,胆为表。肝经不通导致胸闷、大便不通、心情不畅等,胆经则容易受凉。”

蔡树河说,“中医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医生要把基础打好,才能把流派发展好。相反地,如果对中医的机理不清楚,哪怕是祖上传了很‘灵’的秘方,在临床治疗也并不总能见效。慢慢地,医者只会通过影像 CT、接骨卖膏药,那很‘土’,很‘江湖’。”

在蔡树河的理解里, 有了“秘籍”还要有创新,流派才能发展。 而发展的前提是夯实中医基础。

他认为,南少林骨伤流派通过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验收合格,并列入第二轮择优建设项目,不只是靠“南少林”这一招牌,也不只靠某一祖传秘方、功法,而是更注重夯实中医的理论基础、注重对自然界的理解、注重医生的品德修养,使得南少林骨伤流派的发展更有力量。

在康复医院骨伤康复科病区医生办公室,摆着一副人体骨骼模型,每一个骨关节都编了号。

蔡树河说,他带学生,要求每个学生的手里都攒着一节“颈椎”。“医生要做到熟悉人体的骨骼、经络,就像有一双‘透视眼’,病人说哪里疼痛,就能准确地找准位置,给予规范的诊疗。打好了中医基础,才能真正会治病救人。”

“体系化”传承,蓄足发展后劲

“从清代道光年间,福州中医林达年拜少林高僧铁珠为师、与寺僧习得正骨治伤秘法开始算第一代,发展到今天,南少林骨伤流派已传承八代,在海内外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关于南少林骨伤流派的历史,王和鸣如数家珍。

01

1918 年起

林达年的孙子林如高独承家传,医术更加精湛,80 年行医生涯治愈骨伤患者近 3 万名。

02

1975 年

为把林氏骨伤科经验整理出来,受省政府、省卫生厅(现省卫健委)委派,王和鸣跟师第三代传承人林如高老中医,并与张安桢、第四代直系传承人林子顺等学习与整理林氏骨伤科经验。

▲张安桢(中)、王和鸣(左一)和林子顺(右一)一起整理林如高老中医的医疗经验

多年来,他们编写出版了《林如高正骨经验荟萃》等 10 多部南少林骨伤流派著作,还发表了30多篇相关学术论文。

除了将南少林骨伤诊疗经验以著作、文献形式留存下来,一代代传承人更注重人才的培养,为南少林骨伤流派蓄足发展后劲。

03

1981 年

我省便注重培养中医骨伤人才, 首创全国第一个中医骨伤专业,并先后在福建中医学院(现福建中医药大学)建立中医骨伤科学硕士点、博士点,林如高、张安桢、王和鸣为研究生导师。

张安桢、王和鸣主编的 20 多本教材与专著中,汇入南少林骨伤医疗经验与秘验方。

如今,福建中医药大学已培养近千名中医骨伤高级人才。

如果不是疫情,蔡树河身旁总是围着一群年轻人,那是师承于他的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专业学生、各地前来研修的医生。 年轻一辈不仅学习南少林骨伤流派的理论知识,也从跟师中学习临床诊疗技术。

“一个流派传承工作室团队当中,有完整的老中青三代,说明这一流派有旺盛的生命力。”蔡树河表示,他们有义务将南少林骨伤流派不断创新、发展下去,使得这一流派更有后劲,为更多人民群众服务。

采访中,尽管忙碌了一天,但王和鸣、蔡树河在谈到中医、谈到南少林骨伤流派时,他们的眼里仍散发出一种活力,侃侃而谈。

与他们共事多年的医生告诉记者,他们常常把自己所学的经验分享给年轻医生,“他们这些南少林骨伤名家、专家好像都有这种活力,都有这种豁达大度的气质”。

来源:委中医处、福建卫生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