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焦湿热的症状及治疗

 图书 馆员 2021-03-02


上焦湿热证候,是湿热邪气由口、鼻、皮毛侵袭肺系,导致卫外失司,肺失宣降,水液代谢失常的病变,它是湿热病的初起阶段。就湿与热两种邪气的比重而言,一般呈湿重于热,热蕴湿中。其初起邪气虽侵袭于表,但湿热往往又弥漫于里,影响肺、脾两脏,故上焦湿热证候初起多见表里同病,以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头身重痛,舌苔白腻,脉濡为主要临床特征,同时还可兼见脘痞纳呆,小便不利等中、下焦症状。上焦湿热证候除肺系病变外,还可见湿热酿痰,蒙蔽心包之证,其以身热不扬,表情淡漠,神志呆痴,时昏时醒,舌苔白腻,脉濡滑为主要临床特征。

上焦湿热证候的治疗,应以辛温宣透,芳香化湿为法。选用辛温芳香药物,因势利导,轻扬透泄,化湿浊,宣肺气,以疏通肌表,使腠理通达,微有汗出而湿邪渐从汗解。湿祛则热不独存,亦随汗出而散。湿热酿痰,蒙蔽心包之证,治用化湿清热,芳香开窍之品,痰湿祛则热亦随之而解,仍属辛宣芳化法范畴。兹将临床常见的上焦湿热证候的辨治分述如下。

湿邪困表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头晕重痛,口淡不渴,胸闷脘痞,或见纳呆呕恶,肠鸣泄泻,舌苔白腻,脉濡。

病机分析:湿为阴邪,重浊黏滞,困阻肌表,肺气不宣,卫外失司,故恶寒较重。正气抗邪,正邪相争,则发热。湿遏热伏,热不得宣扬,故身虽热而不扬,皮肤扪之无灼热之感,甚或初扪之反凉,久扪之热势渐增,是为“身热不扬”。湿邪上犯清窍,浊邪害清,故头晕重如裹如蒙;气血阻滞,则头痛。湿困肌表,故身重疼痛。其证恶寒重而头身疼痛,有类表寒证,但表寒证痛而不重,是其鉴别要点。湿不伤津,故口淡不渴,是与外感热邪之表热证初起伤津而口微渴者之不同。湿热弥漫于里,阻滞气机,则胸闷脘痞。脾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则纳呆呕恶。湿浊下注大肠,则肠鸣泄泻。舌苔白腻,脉濡皆为湿盛之征。

治法:辛宣芳化,疏散表湿。

方药:藿香正气散。

方解:藿香辛温芳香,既有辛宣芳化,疏散表湿之功,又能化湿和中,在方中用量最大,为君药。白芷、紫苏亦皆辛温芳香之品,助藿香以宣肺化浊,疏散表湿,二者共为臣药。其他药为佐、使。半夏曲、陈皮辛温,大腹皮、厚朴苦温,四药相配,辛开苦降,燥湿行气,宣畅气机,使气行则湿邪易去。半夏曲又有醒胃消导之功。白术苦温燥湿。茯苓淡渗利湿。以白术、茯苓配炙甘草、生姜、大枣,健脾益气和胃,以促水湿之运化。苦桔梗为使药以载药上行,祛上焦之湿邪,又开通肺气以通调水道,使湿邪从小便而驱。诸药配伍,治上焦而兼顾中、下焦,祛除表里弥漫之湿。用于临床,表湿可解,表里同病亦可除。

寒湿束表,暑湿内蕴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困重,胸闷脘痞,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病机分析:本证多由夏日贪凉所致。夏日炎热潮湿,人每喜于阴凉处憩息,或室内以空调纳凉。因此,易于外感寒湿,致寒湿束表,腠理闭塞而使暑湿内蕴不得外达。寒湿束表,卫气失宣,故恶寒重而无汗。正邪相争,则见发热。寒湿困束,气血受阻,则头身疼痛而困重。暑湿内阻气机,故胸闷脘痞。暑邪扰心,则心烦;伤津则口渴而小便短赤。其病初起,热势未扬,则舌苔白腻,继则暑热上蒸而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辛宣芳化,解表清暑。

方药:新加香薷饮。

方解:香薷辛温芳香,发汗解表,散寒除湿,为方中君药。银花、鲜扁豆花清凉芳香,为方中臣药。佐以连翘轻清宣透,清透内蕴之暑湿。厚朴理气燥湿,亦为佐药。诸药相配,外解寒湿而内祛暑湿,是表里双解之剂。若暑热炽盛,舌质红苔黄腻者,可于方中加黄连3~6克,以增清暑燥湿之力。本证与藿香正气散证均有恶寒,发热,头身重痛之见症。然藿香正气散证是湿邪困表而弥漫于里,故方中多为温燥祛湿之品。本证乃寒湿束表而暑湿内蕴,故既需辛宣芳化以散寒除湿,又当清凉芳香以清化暑湿。二者病机不同,治亦有异。

湿邪郁阻,表里同病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午后热甚,面色淡黄,头身重痛,四肢发凉,倦怠乏力,表情淡漠,胸闷脘痞,纳呆不饥,甚或呕恶,大便溏滞不爽, 口干不欲饮,小便黄而不利,舌苔白腻,脉濡。

病机分析:本证乃湿热病初起,湿热邪气侵袭上焦并弥漫于中、下焦,郁阻表里之候。恶寒,发热,头身重痛,乃湿热袭表之兆。因其湿热裹结,热蕴湿中,故恶寒重而身热不扬,皮肤扪之无灼热之感,面不红而反淡黄。午后阳明经气主令,阳明乃多气多血之经,当其主令之时则正气充盛,抗邪有力,正邪相争,故午后热甚。湿阻气机,阳气不达于四末及周身,则四肢发凉,倦怠乏力。湿浊蒙蔽,心神被抑,故表情淡漠。湿阻气机,脾胃升降失司,则胸闷脘痞,纳呆不饥,甚或呕恶便溏。湿邪黏滞于大肠,腑气不畅,故便虽溏而不爽。湿阻气机,气化不利,津不上承,故口干而不欲饮。湿热内蕴,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黄而不利。舌苔白腻,脉濡皆为湿盛之征。

治法:宣化湿热。

方药:藿朴夏苓汤或三仁汤。

方解:藿朴夏苓汤中藿香辛温芳香,辛宣芳化,解表化湿,为君药。豆豉、半夏、厚朴、赤苓为臣药。其他药为佐、使。豆豉解表宣郁,助藿香以宣化表湿。杏仁入上焦,开肺气以通调水道。半夏和胃降逆止呕。白蔻仁醒胃消滞。厚朴行气燥湿。半夏、蔻仁、厚朴相配,辛开苦降,开郁燥湿,宣通气机。生薏仁配赤茯苓,健脾利湿。猪苓配泽泻,清利湿热。方中诸药配伍,辛宣芳化,辛开苦降与淡渗利湿共用,并健脾醒胃,行气宣肺,共奏宣气化湿之功,使表里上下弥漫之邪,内外齐解,上下分消,湿去则热不独存。

三仁汤中杏仁入上焦,开肺气以通调水道,用量多达15克,为方中君药。白蔻仁辛温芳香,开郁燥湿,醒胃消滞,以畅中焦。生薏仁甘淡微寒,健脾利湿,以渗利下焦,并从湿中泄热,与白蔻仁共为臣药。三仁配伍,以杏仁开上焦,白蔻仁畅中焦,生薏仁导下焦,通治三焦弥漫之湿。其他药为佐、使。半夏、厚朴配白蔻仁,辛开苦降,开郁燥湿行气。滑石、通草、竹叶配生薏仁,淡渗利湿清热。竹叶又兼轻清宣透,达热出表。诸药配伍,开上、畅中、渗下,共奏宣气化湿,通利三焦之功。即如吴鞠通所云:“唯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

藿朴夏苓汤与三仁汤二方,组方原则相近,都用开上、畅中、渗下之品,均具宣化湿热之功。所不同者,藿朴夏苓汤中以藿香配豆豉,其解表之功较胜;三仁汤中用寒性之滑石、竹叶,其清热之力稍强。二者各有所长,临床可斟酌选用,或合方而用之。

暑秽卒中

临床表现:身热,汗出,头晕胀痛,胸闷脘痞,烦躁,呕恶,甚则昏闷无知,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或濡数。

病机分析:本证乃夏、秋之季感受暑湿秽浊之气,自口、鼻内侵肺、胃,猝然而发的一种急性病,即中暑而夹湿浊的病变。夏、秋之季,湿热熏蒸,人在露天劳作过久,或起居不慎,则易感受湿热秽浊之气而猝然发病。湿热熏蒸,正邪相争,故身热,汗出。湿热上蒙清窍,气血逆乱,则头晕胀痛。湿阻气机,故胸闷脘痞。胃气上逆,则泛恶呕吐。热扰心神,则烦躁;湿热蒙蔽心包,心神内闭,则神昏而不知人事。若秽湿偏盛,则舌苔白腻而脉濡;若暑热偏盛,则舌苔黄腻而脉濡数。

治法:辛宣芳化,解暑祛湿。

方药:芳香化浊汤。

方解:藿香与佩兰相配,辛宣芳化,轻宣透泄,使上焦湿热之邪外达,且又和中解暑,二者共为君药。半夏、厚朴为臣药,佐以陈皮、大腹皮,辛开苦降,燥湿化浊,宣通气机。半夏又有降逆止呕之功。鲜荷叶清热解暑,芳香化浊,辟秽而升清气,为使药。诸药配伍,共奏辛香辟秽化浊之功。然雷少逸原书中此方药物剂量偏小,临床应用时可斟酌加倍。另外,其剂偏温,若暑热盛而舌苔黄,脉数者,可于方中加薄荷6克,黄芩9克,鲜芦根30克。若神昏者,可以此方煎汤送服苏合香丸1丸,以开窍醒神。

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临床表现:身热不扬,午后热甚,神志呆痴,时昏时醒,昏则谵语,醒则神呆,呼之能应,昼轻夜重,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或濡滑数。

病机分析:本证乃湿热病发展过程中,湿热郁蒸,酿生痰浊,蒙蔽心包之候。因其热蕴湿中,湿遏热伏,故身虽热而不扬。午后阳明经气旺,正邪交争,故热势转高。湿热郁蒸,湿为热所煎炼,聚而成痰,痰湿蒙蔽心包,心神内闭,则神志呆痴。昼则阳气盛,抑制湿邪,故病情转轻,其神昏程度亦轻,见醒而神呆,呼之能应。夜间阴气盛而阳气衰,不能抑制湿邪,故病情转重,而见昏睡谵语。若痰湿重而热蕴湿中,则舌苔白腻而脉濡滑;若痰湿与热邪并重,则舌苔黄腻而脉濡滑数。

治法:化湿清热,芳香开窍。

方药:菖蒲郁金汤送服苏合香丸或至宝丹。

方解:菖蒲郁金汤中石菖蒲辛温芳香,化湿痰,开心窍。郁金辛寒,行气开郁。二药配伍,相辅相成,共奏行气化痰,芳香开窍之功,为方中君药。连翘、滑石、竹沥为臣药。其他药为佐、使。以连翘配菊花、牛蒡子、竹叶,轻清宣透,宣泄湿热邪气。以滑石配炒山栀、竹叶,导湿热从小便而出。竹沥苦寒,清化热痰而开其窍,加姜汁可制竹沥之寒凉,保护胃气。丹皮行血脉,泄血中伏热。玉枢丹为成药,研末冲于汤剂中服用,有辟秽化浊之功。诸药配伍,芳化痰湿,清利湿热,共成化湿清热,芳香开窍之剂。但其开窍之力毕竟不足,故当配入苏合香丸或至宝丹同服。

治疗湿热酿痰,蒙蔽心包之证,欲开窍醒神,关键在于辨清痰湿与热邪之轻重而斟酌选用“温开”与“凉开”之剂。若痰湿偏盛者,切忌过用寒凉之品,以防冰伏之弊,宜用苏合香丸。其方中用大队辛温芳香之品,有温化痰湿,宣展气机,开窍醒神之功,是“温开”之代表。若痰湿与热邪并重者,则又忌过用辛温燥烈药物,防其助热之虞,宜用至宝丹。其方性凉而芳香,有清热解毒,开窍醒神之效,是“凉开”之良方。

本证与温热病中的痰热蒙蔽心包之证,病变部位均在心包,但二者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均不相同,治法亦异。

在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的发展过程中,若因素体阳盛,或大量使用温燥药物,可使热渐盛而痰渐黏,最终化燥成温,转化成痰热蒙蔽心包之证。其证情一旦发生转化,则应按温热病辨治。

上焦湿热的症状

临床所见血尿、无不以虚实分类、凡因风邪犯肺、膀胱热结、火毒迫血、心肝火旺均为实证;阴虚火旺、气阴两虚、脾肾亏虚所致尿血乃属虚证;而瘀阻气滞一证、因于堕坠外伤者属实、裁瘀阻为虚实夹杂   1.风邪犯肺   主证:小便出血始于恶风发热、眼睑浮肿之后、伴咽喉疼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或浮数   分析:由于风邪外袭、首先犯肺、肺失宣降、通调失尝肺为水之上源、风水相搏、故眼睑面部浮肿;风邪袭表、则恶风发热;风邪化热则咽喉疼痛、肺失清肃之令故有咳嗽;热邪下迫灼伤脉络出现尿血舌苔薄白、脉浮或浮数、是风邪袭表之象   治则:疏风宣肺、清热止血、   方药:越婢加术汤(《金匮要略》)加减方中麻黄宣散肺气、发汗解表;生石膏解肌清热;白术、甘草、生姜、大枣健脾化湿加金银花、净连翘以清热利咽;白茅根、生地黄、小蓟草以清热凉血止血咳嗽加桑白皮、淡黄芩若发病于盛夏伏暑、可加益元散、黄连以清暑热   2.热结膀胱   主证:小便带血、血色鲜红、恶寒发热、小便频数短涩、滴沥不爽、少腹作胀、腰部瘦痛、舌红苔黄、脉数   分析:外邪侵袭、邪正相争、故恶寒发热;邪热由表入里、或它脏之热下移膀胱、热邪灼伤血络而发生尿血;湿热下注则小便频数短涩、滴沥不爽;热结下焦、迫及膀胱、气机不畅、因而小腹作帐;肾与膀胱相表里、腰为肾之府、故出现腰部疫痛舌红苔黄、脉数均属于邪热内结之征   治则:清热利尿、凉血止血   方药:八正散加味方中扁蓄、瞿麦、通草(代替原方木通)、车前子、滑石、甘草梢能清泄膀胱热结;大黄泄热降火、化瘀止血;生山栀能清热止血、少加灯芯引火从小便而出内热盛可加知母、黄柏、龙胆草清利下焦之热尿血量多可加地榆炭、蒲黄、藕节、琥珀凉血止血而不留瘀少腹胀痛加玄胡索、金铃子、小茴香以理气止痛腰部酸痛可加杜仲、川断补肾健腰小便频数短少涩痛、可加紫花地丁、蒲公英、淡竹叶以清热利尿若腰腹部剧痛、尿中有砂石排出、可加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以清利排石   3.火毒迫血   主证:初起多见恶寒发热、继则高热头痛、骨节酸痛、烦躁口渴喜饮、神疲乏力、尿血、血色鲜红、可伴有衄血、便血、肌衄、舌质红、苔黄腻、脉象弦数   分析:风热、或火毒之邪、入侵表卫、故见恶寒发热;邪热由表入里、热势亢盛、热毒熏灼、故见高热、烦躁、头昏头痛、骨节瘦痛;热灼津液、故口渴喜饮;火毒内蕴迫血妄行则见尿血、甚至衄血、便血、肌衄;热邪伤气则神疲乏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为热毒内盛之象   治则:泻火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味方中黄芩清泻上焦之火、黄连泻中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山栀通泻三焦之火从膀胱而出为泻火解毒之剂热毒炽盛、衄血量多可加水牛角、生地黄、粉丹皮、赤芍药、紫草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口干喜饮可配玄参、麦冬、石斛养阴生津气阴两亏神疲乏力者可加太子参、麦门冬、五味子以益气养阴若裁瘀血内阻、尿血挟有血条、小便淋沥不爽者、可加猪苓、白茅根、白花蛇舌草、琥珀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加象贝母、山海螺、夏枯草、紫丹参、血竭以清热散结   4.心经郁热   主治:小便热赤、尿中带血、色鲜红、心烦不寐、口舌生疮、面红口干、渴喜冷饮、舌尖红、脉数   分析:忧愁惊恐、致心经郁热、下移小肠、尿道灼热、热灼脉络而致小便热赤、尿中带血;热忧心神则心烦不寐;舌为心之苗、心火上炎故口舌生疮、面红;热伤津液则口千渴喜冷饮舌尖红、脉数为心火内炽之象   治则:清心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导赤散合小蓟饮子加减方中竹叶、山栀清心泻火;飞滑石、甘草梢利水导热下行;生地黄、小蓟草、蒲黄、藕节凉血止血、当归养血活血若有小便频数涩痛、可加紫花地丁、蒲公英、鸭跖草、车前子以清利下焦湿热;口舌糜烂可加黄连、金银花、连翘、青黛以增加清热下火作用;口渴加麦门冬、玄参养阴生津;不寐加莲子芯、灯芯草、合欢皮、枣仁以清心安神血虚火旺、尿血量多者加琥珀末、血余炭、阿胶、当归、丹参、丹皮以补阴血、清心火、凉血止血兼口苦胁痛等肝胆火旺症状者、酌加山栀、龙胆草以清泄肝火   5.肝胆湿热   主证:小便短赤、尿色鲜红、发热口苦、目赤红肿、头痛耳聋、胁肋疼痛、腹胀纳减、或寒热往来、急躁易怒、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分析:肝气郁结、久郁化火、肝火过胜、疏泄失条、阴血妄行、血不循经、从尿道而出、发生尿血;肝胆之火上炎、发热口苦、目赤肿痛;肝火上冲、头痛耳聋、烦躁易怒;肝脉布胸胁、抵小腹、肝失疏泄则胁肋疼痛、腹部作胀;湿热内蕴、纳呆便秘;舌苔黄腻、脉象弦数为肝胆湿热之象   治则:清泄肝胆之火、凉血止血   方药:龙胆泻肝丸加减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能泻肝胆之实火;黄芩、山栀助龙胆草以清热;车前、泽泻能引湿热从小便而出;用柴胡疏利肝胆之气;生地、当归养肝血加入丹皮、小蓟草、血余炭以清肝凉血止血目赤红肿加密蒙花青葙子、菊花以清热明目纳呆腹胀加炙鸡金、炒谷麦芽、莱菔予以消导开胃、大便秘结可用大黄、芒硝、枳实以通腑泄热情志不畅、胸闷叹息、可加郁金、苏耿绿萼梅薄荷以疏肝解郁若尿血仍不止、当兼治其肺、清金以宁血、用清燥救肺汤加蒲黄、藕节   6.阴虚火旺   主证:尿血屡发、色鲜红或淡红、头晕目癣耳鸣心悸、颧红潮热、咽干盗汗、虚烦不寐、腰糠疲软、遗精、舌质红苔少、脉象细数   分析:肾阴亏虚、相火妄动、灼伤脉络故见尿色鲜红;肾阴不足、虚火上浮、则颧红潮热、盗汗;津液不足则咽干;脑为髓孩肾精亏虚、髓海不充则头晕目眩;耳为肾窍、肾虚失于濡养则耳鸣心悸;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肾失于交迈、故虚烦不得眠;肾阴虚则相火妄动、干扰精室、精液外泄;舌质红、脉象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象   治则: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味方中熟地黄养血补肾、益阴填精;萸肉补肾滋肝、固涩精气;淮山药健脾补肺;茯苓、泽泻渗利湿热;丹皮泻火凉血;知母、黄柏滋阴降火、兼清虚热加早莲草、大蓟、小蓟、藕节、蒲黄以凉血止血若尿血经久不愈、排尿不畅、可配用琥珀末、车前子、花蕊石以利水通淋、活血化瘀;咽干加玄参、麦冬、芦根以养阴生津;心烦不寐、加黄连、桂心以交通心肾;如低热缠绵、形体日渐消瘦、可加丹参、黄芩、百部、地骨皮以清热抗痨腰膝痰软加川断、狗脊、女贞子、旱莲草调补肝肾   若肾阴虚、火不甚旺、且无实邪者、可用理血汤治疗方中阿胶、山药补肾阴;白头翁性寒、凉血而有固脱之力、清肾脏之热而止尿血;茜草、海螵蛸化凝滞;龙骨、牡蛎固涩化滞;芍药滋阴清热和血如有实邪则不宜固涩、以防留邪   7.气阴两虚   主证:尿血、血色鲜红或淡红、腰脊瘦痛、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口干咽燥、面色潮红或萎黄、神疲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数   分析:痨伤于肾、肾阴亏虚、阴虚火旺灼伤血络、尿中带血尿色鲜红、或裁气虚、尿色淡红;阴虚则生内热、故潮热面红、手足心热;阴虚火旺、迫津外泄则盗汗;津液亏耗故口干咽燥;伤滓耗气、气虚则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为气阴亏虚之象

明辨虚实治寒热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载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寒之而热者”,指用苦寒泄热法治热证,病不愈反见热者,是指肾阴(真阴)不足之虚热,而非有余之实热;“取之阴”即治宜滋其肾阴(肾之真水)。此为阴虚不足,阴虚则热之证,应尊王太仆“寒之不寒,责其无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疗大法。方用六味地黄丸、左归饮等。“热之而寒者”,指用辛热药物治疗寒证,病不愈而反寒者,是肾阳(真阳)不足的虚寒,而非有余之实寒;“取之阳”即治宜补其肾阳(命门真火)。此为阳气不足,阴寒弥漫之虚寒证,应采用王太仆“热之不热,责其无火,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疗大法。选方金匮肾气丸、右归饮等。笔者跟随姜良铎老师学习期间,亲见其临床遇到寒热错杂之证,不被假象所迷惑,而是在复杂的症候群中去伪存真,紧扣主要病因病机,合理用药。

  案1  林某,男,56岁。患者鼻衄量少,反复不止1周。头晕目眩,耳鸣心悸,面色潮红,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质红,无苔,脉沉细数。探寻病史为过食辛辣、酗酒,内伤房事,肾阴暗耗,劳伤太过,虚火炎上,灼伤鼻络而发鼻衄。治宜滋阴降火,凉血止衄。处方:生地黄30克,怀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丹皮10克,茯苓10克,知母12克,黄柏12克,桑白皮15克,白茅根15克,枸杞子15克,荆芥炭10克,仙鹤草12克,功劳叶12克。服上方3剂后,鼻衄已止,余症好转。为巩固疗效,上方去荆芥炭,加麦门冬15克,再进6剂,诸症悉除。

  按:肾为水脏,肾阴亏虚,不能克火,火热炎上动血而致鼻衄,反复不止。肾虚则髓海不足,不能濡养清窍,故眩晕耳鸣。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心火内动,则心悸。阴虚内热,故见面色潮红,五心烦热。肾虚腰府失养,则见腰膝酸软。根据“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的原则,当补不足之阴,以制亢盛之阳。方中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滋补肾阴,以制虚火;怀山药、茯苓补养脾肺之阴,以养肺济肾;知母、黄柏清热泻火,使火不动血;桑白皮、白茅根、丹皮清热凉血止血;仙鹤草、功劳叶为董建华“补气不上火,清热止血”之经验药对。全方共奏滋阴补肾,降火止血之效。

  案2  刘某,女,61岁。患者素有肺心病数年。近来气短喘息,不能平卧,面部及双踝关节浮肿,眼睑尤甚,身热,体温38.5°C,口干渴,不欲冷饮,纳谷未进,小便清,大便溏。就诊前曾静脉滴注青霉素、地塞美松、氨茶碱1周,又服清热解毒、化痰止咳中药数剂。发热不退,气短喘息仍作,病情日重。切其脉疾数无根,唇虽干而舌润,身热但不喜冷饮。为真寒假热,虚阳外越之候,急投益气回阳,补肾纳气之品,以达引火归元。处方:人参12克,炮姜6克,五味子6克,麦冬12克,防己10克,甘草6克,金匮肾气丸10克(包煎)。服上方2剂后,喘息减轻,体温降至37.6°C。服7剂后,诸证悉平。于是上方加沙参10克,蛤蚧粉3克(分冲)、桑白皮10克,加减共服35剂,病告而愈。

  按:此病例为真寒假热之证。王冰注“(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句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此为治疗真寒假热之法,即用大热之附子、炮姜、桂枝以驱寒,《灵枢·终始》指出:“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此案用生脉散益气生津,意在“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制附子、桂枝引火归元,导火入宅,使水火互济,阴平阳秘,药证合拍,故取佳效。

两味药的神奇——药对药对又称对药,是临床用药中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的配伍形式,在方剂配伍中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基于药对这种方剂配伍的基本形式,在临床研究中,许许多多的灵验新方由此而衍生出来。今天我们来介绍一部分药对,希望对大家临床学习有所帮助。

两味药的神奇——药对

解表药

一.辛温解表药

1. 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力强,主治风寒表实无汗。

2. 桂枝+白芍:收散并举,调和营卫,散风敛营,解肌发表。主治风寒表虚有汗。

3. 细辛+干姜,五味子:温燥中有敛润,既善温肺化饮,又不耗气伤阴。主治寒饮咳喘日

久。

4. 麻黄+杏仁:善宣肺降气而平喘止咳。主治喘咳气逆,证属风寒束肺者尤宜。

5. 麻黄+石膏:清肺平喘透表热。主治肺热咳喘。

二.辛凉解表药

1. 菊花配枸杞子:补肝肾明目力强。善治肝肾亏虚之视物昏花。

2.蝉蜕+胖大海:清宣肺气,开咽利音力强。善治风热或肺热之咽痛音哑。

3. 生葛根+黄芩,黄连:既清热燥湿解毒,又透热升阳止泻。主治湿热泻痢初起。 4. 柴胡配黄芩:清解半表半里之邪热效强。主治少阳寒热往来。

两味药的神奇——药对

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

1.知母配黄柏:清热降火坚阴。治阴虚火旺效佳。

2.石膏+知母:清热泻火,滋阴生津力强。既治热病气分高热证,又治肺胃火热伤津证。

3.栀子+淡豆豉:清散郁热除烦力强。治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效佳。 5.栀子配茵陈:清热利湿退黄力强。治湿热黄疸效佳。

4. 知母+川贝母:既滋阴润肺,又清热化痰。善治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二.清热燥湿药

1.黄连+吴茱萸:既清热泻火燥湿,又疏肝和胃制酸。治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

2.黄连+木香:清热燥湿解毒又理气止痛。治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每用。

3.黄柏+苍术:既清热且燥湿,走下焦。治湿热诸证,尤其是下焦湿热证。

4.黄连+半夏,栝楼:既泻火化痰又消散痞结。治痰火互结之结胸证效佳。

三.清虚热药

1.地骨皮+桑白皮:既清肺火,又利尿导热邪从小便出,且润肺脏而不苦泄伤阴。故治肺热咳嗽每用。

2.白薇+玉竹:既滋阴又透表。治阴虚外感。

3. 青蒿+白薇:既善退虚热,凉血热,又兼透散。既治阴虚发热,小儿疳积(兼表邪尤宜),又治营血分有热及阴分伏热等证。

4. 青蒿+鳖甲:既善清退虚热,又能滋阴凉血,治阴虚发热每用。

泻下药

1.大黄+巴豆,干姜:巴豆得大黄,其泻下之力变缓而持久,大黄得巴豆,寒性可去,加之温中散寒之干姜,助散寒之力。善治寒积便秘。

2. 大黄+芒硝:既善泻下攻积,又善润软燥屎,还善清热泻火。治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效佳。

祛风湿药

1.豨签草+臭梧桐:既祛风湿,通经络,治风湿痹痛筋脉拘麻;又降血压,治高血压。风湿痹痛肢麻又兼高血压者用之最宜。

2.桑寄生+独活:既祛风寒湿,又强腰膝。治风湿痹痛,腰膝酸软者佳。

3.羌活+独活:走里达表,散风寒湿力强。治风湿痹痛无论上下皆可.

两味药的神奇——药对

芳香化湿药

1.藿香+佩兰:善化湿和中,解暑发表,凡湿浊中阻,无论兼寒兼热,有无表证均可。

2.砂仁配木香:化湿理气,调中止痛力强,凡湿滞食积,或夹寒所致脘腹胀痛即可投用,兼脾虚者当配伍健脾之品。

3. 苍术+厚朴,陈皮:燥湿力强,且能行气。寒湿中阻,脾胃气滞者尤宜。

4.厚朴+枳实:燥湿,消积,行气之力均强。主治湿浊中阻,或食积停滞,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以及痰浊阻肺之咳喘,胸满,腹胀。

利水渗湿药

1. 滑石+生甘草:既清利暑湿,又利水而不伤津。主治暑湿身热烦渴。

2. 茯苓+猪苓:利水渗湿力强。治水湿内盛或兼脾虚者。

两味药的神奇——药对

温里药

1.吴茱萸+补骨脂,五味子,肉豆蔻:既温补脾肾亡阳,又涩肠止泻,还散寒燥湿和中,治脾肾阳虚之久泻。

2.丁香+柿蒂:既温中散寒,又降气止呃,治虚寒呕吐,呃逆效著。

3.肉桂+附子: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力强,治肾阴虚衰,脾肾虚衰及里寒重症均可投用。

4.附子+干姜:回阳救逆及温中之力大增。治亡阳证及中焦寒症效佳。

5. 附子+细辛,麻黄:善补阳发表散寒,治阴虚外感风寒功著。

理气药

1. 川楝子+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力强。善治血瘀气滞诸痛。

2.薤白+栝楼:既化痰散结,又宽胸通阳。治痰浊闭阻,胸阳不振之胸痹证。

3.香附+高良姜:既温中散寒,又疏肝理气,且善止痛。治寒凝气滞,肝气犯胃之胃脘胀痛效佳。

4. 乌药+益智仁,山药:三药相合,补肾缩尿力强,又不甚燥热,治肾虚遗尿尿频。

5.枳实配白术:既补气健脾,又行气消积祛湿,治脾虚气滞夹积夹湿有功。

6.橘皮+半夏:燥湿化痰力强,凡痰湿滞中停肺均可择用。

两味药的神奇——药对

驱虫药

槟榔配常山:两药相合,寒热并施,相反相成,既有较强的祛痰截疟之功,又可减少常山涌吐之副作用,善治疟疾久发不止。

消食药

1.莱菔子+苏子,白芥子:既温肺化痰,又降气止咳平喘,且消食除胀通便,治寒痰咳喘有效,兼食积便秘者尤宜。

2.神曲+麦芽,山楂:既消各种食积,又健胃和中。但见食积不化或消化不良即可投用。三药常炒焦用,习称焦三仙。

止血药

1. 白及+乌贼骨:两药相合,不仅止血力强,且促进溃疡愈合。治胃,十二指肠溃疡之吐

血,便血效佳。

2. 艾叶+阿胶:既养血止血,又散寒暖宫调经。治崩漏带下属血虚有寒之证。

3. 大蓟+小蓟:合用效力增强,治血热出血诸证及热毒疮肿。

4. 白及+三七:两药相合,止行并施,止血力增强而不留瘀。可治各种出血,内服外用皆

宜。

5. 蒲黄+五灵脂:无论生用或炒用均能活血止痛,化瘀止血。善治血瘀胸胁心腹诸痛及血

瘀出血。

活血祛瘀药

1. 郁金+石菖蒲:既化湿豁痰,又清心开窍。治痰火或湿热蒙蔽清窍之神昏癫狂,癫痫。

2. 牛膝+苍术,黄柏:清热燥湿力强,且善走下焦。善治下焦湿热之足膝肿痛,痿软无力

及湿疹,湿疮。

3. 郁金+白矾:具较强的去除心经痰热之力。治痰热蒙蔽心窍之癫痫发狂及痰厥证。

4. 川芎+柴胡,香附:既疏肝解郁,又理气活血。治肝郁气滞之胸闷胁痛,痛经及月经不

调证可投。

安神药

磁石+朱砂:重镇安神力增。善治烦躁不安,心悸失眠。

化痰止咳平喘药

1.旋覆花+代赭石:寒温并用,降肺胃之逆气力强。治气逆呕恶,喘息效佳。

补虚药

1. 甘草+白芍:缓急止痛力强。治脘腹或四肢挛急疼痛。

2. 黄芪+柴胡,升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为治中气下陷,脏器脱垂诸证所常用。

3. 人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治气阴两虚之口渴多汗,以及消渴常用。

4. 人参+蛤蚧:补肺益肾而定喘嗽。治肺肾两虚,动辄气喘甚效。

5. 人参+附子:大补大温,益气回阳。治亡阳气脱效佳。

寒热错杂混合证

 主症:胃腕痞满、烧心泛酸

次症:胃中灼热、嘈杂不适、口苦咽干、心烦燥热、纳少呕吐、肠鸣便溏、渴不多饮、舌淡苔黄、脉弦细数。

   诊断:凡具备主症和任意两项次症,即可诊断为FD寒热错杂混合证。

   辨证:寒热互结、气机壅塞

   治法:寒热并用、和中消痞

   方药:和中消痞汤

清半夏10克 黄芩15克 干姜6克 黄连6克 吴萸3克

太子参10克 煅瓦楞子30克 乌贼骨15克 熟军3克 陈皮10克

脾虚痰湿内阻证   

主症:胸脘满闷、餐后早饱

次症:食后腹胀、呃逆嗳气、恶呕痰涎、大便溏粘、舌苔白腻、脉象细滑。

  诊断:凡具备主症和任意两项次症,即可诊断为 FD脾胃虚弱痰湿证。

  辨证:脾虚不运,聚湿成痰

  治法:健脾助运,祛湿化痰

  方药:健脾消痞方

党参10克 苍术10克 茯苓20克 炙甘草5克 陈皮10克

法夏10克 厚朴10克 炒莱菔子15克 栝楼皮15克 炙胆星10克

肝郁气滞血瘀证   

主症:胃饱胀痛、胸胁痞满

次症:痛窜胁背、嗳气频作、不思饮食、善喜叹息、心烦易怒、气怒怔忡、舌质暗红、脉细弦涩。

诊断:凡具备主症和任意两项次症,即可诊断为FD肝郁气滞血瘀证。

辨证:肝气郁结、气滞血瘀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活血

方药:疏肝消痞汤

柴胡10克 白芍15克 枳实10克 甘草5克 香附10克

郁金15克 丹参15克 白术15克 炒莱菔子15克 熟军3克

饮食伤胃积滞证   

主症:暴饮暴食、胃部痞满

 次症:厌恶饮食、胃胀拒按、恶心呕吐、吐后症轻、嗳气酸臭、矢气臭秽、舌苔垢腻、脉细弦滑。

诊断:凡具备主症和任意两项次症,即可诊断为FD胃伤饮食积滞证。

辨证:饮食伤胃、胃失和降

治法:消积导滞、和胃降逆

方药:和胃消痞汤

枳实15克 大黄10克 白术15克 焦三仙45克 茯苓15克

陈皮10克 半夏曲10克 炒莱菔子20克 鸡内金10克 厚朴10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