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寒湿腰痛

 华煌中医 2021-03-02

  苓桂术甘汤源于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由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组成,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水的功效,专治水湿之气所致之病。

  寒湿腰痛系脾肾亏虚,外受寒湿,致经络阻滞,气血不畅,痰瘀互结所致,主要病机为脾肾亏虚,痰瘀互结,与苓桂术甘汤的脾阳不足,痰饮内停方证病机契合。根据中医学异病同治法则,临证将痰饮证的苓桂术甘汤加减用于治疗寒湿腰痛,取效甚捷。笔者有幸跟从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驻马店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刘天骥学习,受益良多,现分享其用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腰痛经验。

  胡某,男,48岁,河南驻马店人,2018年10月6日初诊。主诉腰痛3年余。3年前一次劳动汗出后,突遇雨淋,随即感腰部重着疼痛,经当地医院MRI检查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治而愈(具体治疗不详)。此后,每遇过劳或天气变化即引起腰痛,虽经针灸、理疗等疼痛缓解,但终究不能痊愈。刻诊:腰部冷痛,酸胀重着麻木,延及右髋及右下肢亦疼痛麻木,屈伸不利,难以转侧,遇劳或寒冷、阴雨天加重。舌质淡,苔白厚,脉沉紧。

  中医诊断:寒湿腰痛(外感寒湿,痰瘀互结)。

  治法:补肾壮腰,健脾除湿,祛瘀化痰,温经通络。

  处方:茯苓20克,桂枝15克,白术30克,炙甘草10克,盐杜仲15克,川断15克,狗脊15克,川牛膝6克,醋延胡索15克,酒乌梢蛇15克,土元6克。7剂,日一剂。

  10月14日二诊:药后疼痛减轻,麻木酸胀凉感稍减。守上方白术加至45克,狗脊30克,7剂,服法同前。

  10月23日三诊:药后上述诸症均较前减轻,但麻木感减不足言,上方加黄芪30克继服。至12月8日,共服药7周,腰腿疼痛麻木感全消而告愈。一年后随访未复发。

  按:苓桂术甘汤加味方中,茯苓既健脾又利水渗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既消已聚之饮,又杜生痰之源。《世补斋医书》中云:“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动,湿也,茯苓可以行湿。”桂枝辛温,助阳化气,温阳以化饮,可治水湿不化,聚为痰饮之证。《长沙药解》指出:“桂枝,入肝家而行血分,定经络而达荣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之脱陷,降浊阴之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走经络而开痹涩,甚去湿寒。”脾为生痰之源,脾虚水湿停滞,聚而内生痰饮。白术补气健脾温其源,燥湿利水开其流,故为治痰饮水肿良药。黄宫绣盛赞其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炙甘草甘平,配桂枝以辛甘化阳,助苓术祛湿化痰。上四味为苓桂术甘汤,功效温阳化饮,健脾利水,为治痰饮主方,亦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具体应用。腰为肾之府,故治腰必补肾。方中杜仲补肝肾,强筋骨,为治肝肾不足,腰膝酸痛之要药,《神农本草经》谓其:“主腰脊痛”。续断甘以补虚,温以助阳,辛以散瘀,具有补益肝肾,强筋壮骨,通利血脉之功,治肝肾不足,腰膝酸痛,常与杜仲相伍以增效。狗脊既补肝肾,强筋骨,又祛风除湿,通痹止痛,且善坚脊骨,腰痛脊强非此莫除。《神农本草经》云其:“主腰背强,机关缓急,周痹,寒湿,膝痛,颇利老人。”牛膝补肝肾,强腰膝,活血通经,利关节,善治下部腰膝关节酸痛等症。《滇南本草》指出:“止筋骨痛,强筋舒筋,止腰膝酸麻,破瘀堕胎。”上四味均能补肝肾,强筋骨,壮腰膝,止疼痛,为治疗肝肾亏虚,腰膝疼痛的最佳组合。“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治疗寒湿腰腿痛,除了前述之补先天,强后天,益肝肾,化痰浊之外,活血通络止痛亦为必用之药。方中醋延胡索辛散温通,活血行气,为治气滞血瘀,诸种疼痛之佳品。《本草纲目》谓其:“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土鳖虫破血逐瘀,续筋接骨,为治骨折筋伤,瘀血肿痛之要药。乌梢蛇祛风邪,透关节,通经络,止疼痛,为治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之妙品,配土鳖虫取其虫药搜剔,祛风通络之功。诸药合用,共奏补肝肾,强筋骨,散寒邪,祛风湿,化痰浊,逐瘀血,通经络,止疼痛之功,紧扣寒湿腰腿痛之病机,故疗效显著。

(魏贺峰   河南省汝南县中医院) 




苓桂术甘汤治疗寒湿痛证举隅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方中茯苓健脾利水,桂枝通阳化气,白术健脾燥湿,甘草调和脾胃,四药合用,药少力专,共达健脾利湿、温化痰饮之功。
  本方所主,概要有四。一为虚,指中焦阳虚,脾失健运,见神疲乏力、头目眩晕;二为实,指因脾失健运,水气不化,聚湿成饮,或上凌心肺见胸闷心悸,短气而咳;或水渍大肠,腹痛泄泻;三是寒,指阳虚阴盛,湿从寒化,见身痛水肿、寒湿脚气;四为瘀,乃湿浊之羁,痰瘀胶结,痹阻血络,而见寒湿痹症。笔者体会,只要辨证精当,切中病机,每能应手取效。此举痛证医案数则,以窥一斑。
  一、头痛 李某,男,37岁,1999年10月11日诊。自诉半月前冷水淋浴后头顶疼痛,有束紧沉重感,服感冒药及去痛片等未效。现疼痛加重,身重恶寒,背部沉困,泛恶纳呆,乏力嗜睡,舌苔薄白微腻,脉弦,有饮酒史。辨证属脾虚湿困,外寒袭表,治宜健脾化湿、通阳解表,以苓桂术甘汤加防风9g,羌、独活各8g,细辛4g。服3剂症状减轻,再进3剂诸症消失,以剂量减半再服4剂巩固效果。
  按:寒湿内阻,膀胱经气不畅,故见巅顶头痛。身重恶寒,知其表邪犹在,故用苓桂术甘汤通阳化气以安内,加防风、羌独活、细辛以攘外,使邪从表解而取效。
  二、胃脘痛 邹某,男,27岁,2001年12月7日诊。自诉两年来胃脘疼痛反复发作无定时,遇寒加重,偶有针刺样痛,外院胃镜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近因天气转寒,胃痛加重。刻下胃脘部冷痛胀闷不舒,呕恶少食,乏力嗜睡,喜热饮。舌苔薄白,舌质淡暗有齿痕,脉沉细无力。证属脾胃虚弱、寒湿内阻,治宜温脾化湿、调和肝脾,用苓桂术甘汤加土茯苓30g、生苡仁30g、吴萸6g、黄连6g、郁金10g。服3剂痛减,再进10剂诸症消失,去吴萸加红花9g、败酱草20g,服药月余,复查胃镜未见明显异常,追访2年未发。
  按:中焦虚寒,久则湿结血瘀,用苓桂术甘汤温脾化湿,加左金丸及郁金调肝胃、理气血,使脾胃升降相因,则邪去正复而病愈。
  三、腰痛 韩某,女,44岁,2000年12月19日诊。腰痛如折,伴下肢凹陷性水肿2年余,每于秋冬加重。刻下肢痛不可俯仰,下肢凹陷性水肿,晨轻暮重,嗜睡乏力,尿少腹胀,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腻,舌质淡暗有齿痕,脉沉细无力。证属脾肾阳虚,拟温肾健脾、通阳利水,用苓桂术甘汤加黄芪30g、寄生30g、仙灵脾15g、制附片8g、泽泻20g。服5剂症状减轻,小便增多,再服16剂诸症悉除,唯有乏力,去泽泻,加太子参15g,再进15剂以巩固疗效。此后两年未再复发。
  按:本例寒湿腰痛,阳虚为主,因病势迁延,肾阳已衰,故脾肾俱补,阳气充则阴寒消,腰痛水肿皆去矣。
  四、痹证 麦某,男,49岁,2000年3月诊。诉下肢麻木关节疼痛历时4载,伴腰骶部及右肩及腕关节也时有酸沉疼痛,有时行走艰难。刻下疼痛发作,伴乏力头晕,大便溏泄,呕恶少食,舌苔白腻,舌质淡有齿痕,脉沉缓。证属寒湿痛痹,治宜温阳散寒、活络通痹,方用苓桂术甘汤加木瓜15g,羌、独活各10g,地龙9g,制附片15g,土鳖虫9g。服7剂痛大减,步履较前轻松,再加怀牛膝15g,服16剂诸症消失,仍以上方隔日1剂善后调理45天,行动自主,追访2年未复发。
  按:阳虚之体,寒湿痼滞,单用祛风除湿剂难以胜任。用温通和阳之方药,如日照当空,阴霾自散;配以地龙、土鳖虫通经活络,木瓜祛风胜湿,攻补兼施,阳气来复,湿浊皆去,病则痊愈。
  五、痛经 黄某,女,21岁,1999年9月13日诊。诉15岁月经初期,近3年来每次行经期间均出现下腹部持续性疼痛,有时月经2~3个月一行。就诊时为经期第2天,症见月经量少,色暗红,夹有血块,下腹剧痛,恶心欲呕,腰部胀痛,手足欠温,面色苍白,舌苔薄白,舌质暗淡,脉弦细。证属脾肾阳虚、气滞血瘀,治宜温补脾肾,调冲任,通经行气,活血止痛。药用苓桂术甘汤,肉桂易桂枝,加补骨脂10g、仙灵脾12g、制附片8g、三棱10g、莪术10g、土鳖虫9g,连服3剂,疼痛消失,再进3剂诸症悉除。继以金匮肾气丸调理两周。此后1年内痛经未发。
  按:脾肾阳虚,冲任气血因寒而运行不畅,以苓桂术甘汤通阳化气,加补骨脂、制附片等补火生土,则冲任脉通,月事以时下而痛经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