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原思为之宰(6-5)

 经义工坊 2021-03-02

孔以“仁爱”之心待人,这也是儒家的传统。孔子提倡“周急”,对那些穷急之人即处于极度困境的人,要富有同情心,及时给予周济,就是仁爱的具体表现。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注释】
原思:姓原名宪,字子思,鲁国人。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15年。孔子在鲁国任司法官的时候,原思曾做他家的总管。
宰:家宰,管家。
九百:数量多,这里没有说明单位。估计应该为九百斗。
辞:推辞。原思嫌孔子多与,故推辞不受。
邻里乡党:古代以五家为邻,五邻为里,500家为党,12500家为乡。此处指原思的同乡或家乡周围的百姓。

【译文】
原思任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俸米九百,原思(觉得太多)推辞不受。孔子说:“不要推辞。(如果有多余的)就把它给你的邻里乡亲吧。”

司徒、司马、司空、司寇是春秋时期诸侯国掌管诸侯朝政的官职,重要职官是司徒、司马、司空,其次为司寇。“司”是掌管,“徒”是徒役,指服军役和各种劳役的民众,司徒治民事,掌户籍。“马”是兵车,战国以前重车战,用马拉兵车,每辆战车用马四匹,中间两匹称服马,两旁称骖马,司马掌管军事;司马的佐助为少司马,主管养马的为校人(又称校正),是司马的属官。司空管土地,监管测量土地面积、辨别土地质量、制定赋税额度,以授于民众耕种。司寇掌管刑狱诉讼,治寇盗;主管刑狱的官还有称作理、士、大士、尉氏等。孔子曾一度为鲁司寇,地位仅次于三司。孔子是春秋后期人,出身于非贵族家庭,能当上司寇之职,反映当时的等级制和世官制已开始动摇。

原思是孔子的弟子。东汉经学家包咸批注说:“孔子为鲁司寇,以原思为家邑宰。”家邑宰即家臣。原思是孔子的家臣,孔子不但给他俸禄,还常常周济他。孔子有一次给了他米九百作为俸禄,原思推辞不要。孔子好言相劝“毋”,意思是不可推辞、不要推辞,如果确实还有多余的话,可以赠送给邻里乡党。由此可见,原思的家境一般,其亲戚朋友、邻里乡党也并不富裕。孔子这样做,正是为了“周急”。

前章讲子华出使齐国,冉子为子华的母亲请粟,本章讲原思为孔子家臣时,孔子给他粟九百。两件事看似有关联,但不一定发生在同一时间段。估计应该是孔子的弟子把这两桩事分别记录下来,后世在编写《论语》时归并放在一起,以进一步充分体现孔子周济之道所包含的仁爱思想。

《弟子规》说,“凡取与,贵分晓。”如何正确地“取与”,“分晓”十分重要,不能想给多少就给多少,而是该给多少才给多少。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既要看对方所需所求,又要看所得是否属于应得;既不能过分,又不能不及;既要合理,又要合情,更要合规合法。孔子以实际行动教诲我们如何为人处事、如何为政治国,不可小看这“粟九百”背后的深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