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4节气之14处暑:暑热渐远,收成已近

 经义工坊 2021-03-02

处暑后风雨

(宋)仇远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是指每年822-24日太阳到达黄经150度的时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指终止,处暑即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的意思。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老鹰感知秋之肃气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并在捕猎后将猎物摆放在地上,如同陈列祭祀一般。二候天地始肃。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充满了萧瑟之气。三候禾乃登。黍、稷、稻、粱类农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割。

俗话说:“争秋夺暑。”立秋和处暑之间这段时间,秋季在理论意义上已经来临,但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减,真正进入秋季的只是东北和西北地区。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南方地区,刚刚感受到丝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会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赫赫有名的“秋老虎”。对于刚刚走出三伏并遭遇严重伏旱的地区,如果继续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往往容易形成夏秋连旱,秋季防火期也会大大提前,必须引起警惕。

这一时节,雷暴虽不及炎夏那般活跃,但华南、西南和华西地区雷暴仍然较多。华南由于低纬度的暖湿气流比较活跃,因而产生雷暴的机会比其它地方多。西南和华西地区由于处在副热带高压边缘,加之山地作用,雷暴活动也会比较多。我国大部开始进入少雨期,而华西地区秋雨偏多,其范围除渭水、汉水流域外,还包括四川、贵州大部、云南东部、湖南西部、湖北西部一带,主要特点是雨天多且以绵绵细雨为主,雨量比夏季少,强度也弱。这是我国西部地区秋季的一种特殊天气现象。

处暑过,暑气止,秋意渐浓,天上的云彩也显得疏散自如,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这时可根据个人体质做一些登山、慢跑、郊游等户外运动。

处暑节气前后,各地均有与祭祖、迎秋有关的民俗。民间迎庆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七月半”或“中元节”。旧时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搭建普度坛,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最后以关鬼门结束。时至今日,已成为民间祭祖的重大节日。有的地方到了“七月半”(多为农历七月十五,有的地方为农历七月十二)这天,每个家庭还要摆上酒席,后人去到祖坟跟前,一一将祖宗的魂魄背回到家中,请到酒席上位让祖先享用,待祖先们享用完毕,再将其一一送回坟墓,然后焚纸钱、供斋饭,以此表达对祖先的纪念。这实际上是一种“追忆先祖、不忘本来”的教育传承。

每年处暑期间,浙江沿海地区都要隆重举行一年一度的“开渔节”。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因为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是渔业收获的大好时节。从这一时间开始,人们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

由于天气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人体开始进入生理休整期,一些在夏季潜伏的症状往往会趁机出现,机体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疲惫感。特别是南方暑湿较重,最易伤脾,中医称“暑湿困脾”,脾主管人体四肢肌肉,脾被湿困后,特别容易感到疲乏。如不少人清晨醒来还想再睡,这种状况就是“秋乏”。尤其是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这便是人们常说的“前三十年睡不醒,后三十年睡不着”。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应注意调整起居,尤其是睡眠要充足,可在晚上提早入睡,并且坚持午睡,即使睡不着也要闭目养神,才能较好地适应“秋乏”。同时,由于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人们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不很适应,加上干燥的气候为一些细菌、病菌的繁殖、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很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是典型的“多事之秋”,应特别做好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工作,尽量减少到公共场所、人员聚集的地方活动,必要时还应戴上口罩。

由于气侯逐渐干燥,所以应注意饮食结构的调整,要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少摄取辛辣、容易增加酸性的食物,多以碱性食物中和肌肉疲倦时产生的酸性物质,使人消除疲劳。西瓜之类带有寒性的瓜果要少吃或者不吃,宜多吃一些苹果、梨、葡萄之类的水果。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都是不错的选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