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马过河”的另一种解读

 gm63 2021-03-02

哲学随笔:“小马过河”的另一种解读

小马要过一条河,但是不知道河水的深浅。

小马问河边吃草的老牛,老牛说水很浅;但是树上的小松鼠却说水很深。小马没有办法,只有回家问妈妈,老马说,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小马尝试了之后,发现河水不深亦不浅。

对于这则故事,我们一般的解释是“实践出真知”,或者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当然也是一种合理的解释,“你想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人类的经验和知识,都是来源于实践活动的。

但是换一个角度,如果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我们真正需要考虑的问题应该是——“小马经由'过河’这个活动,到底出了什么样的真知?河水究竟是深还是浅,同样的问题为何对于不同的实践主体形成不同的认识?”老牛说“水很浅”,没有错误;小松鼠说“水很深”,也是事实。那么到底谁说的对呢?

在上述故事中,我们原来关注的问题是——“河水是深还是浅?”而事实上,我们只要深入到文本背后的真正指向,其重点在于“你要自己去试一试”。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转移一下问题思考的视角,就不难发现,这种故事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应该是:“河水是深还是浅,要看对谁而言。”

这一事实说明,我们对于任何事物的认知,都蕴含了一个价值维度的判定,“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且“主观符合客观”难以真正体现实人的能动性;因为我们忽略了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即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需要”的维度。“河水是深还是浅”,这当然是有一个可以测量的客观标准的,比如水深20厘米,水深2米,但是,这里的深浅其实是“因人而异”的,而不是“因时\地而异”或“因事而异”,不同人的需要或者人的不同需要,与既定的客观对象之间形成了某种特定关联,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探讨的不是“这个对象是什么”的问题,而是“这个对象与'我(们)’形成了何种关系(意义)的问题”。

河水是深还是浅?一条河流在特定的季节、时间到底有多大的水量,河水的流速度是快是慢,这本身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是我们对这一事实的认识,是基于人自身的需要,或者说我们认识这一事实对于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特定的意义,而这种特定意义是有主、客观两个方面联结而成的,对于人而言,其判定的出发点主要不在于客观对象本身,而在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有人说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其实马克思主义正是从人这一客观存在出发的,即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首先要解决的是自己的生活问题,所以,我们与世界上各种事物打交道,无论是从选择的对象还是就对此的认识程度而言,都离不开人这一主体的自身需要,这种需要首先不是主观的,而是一个客观的既定的事实,而且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主体及其需要是价值关系形成的根据。价值是对于主体而存在的,价值总是一定的客体对主体的价值。没有客体,当然就无所谓主客体关系,也就没有价值关系,但是没有主体或者没有主体的需要,这一客体虽然在事实上也是存在的,但其属性和功能却不会自觉形成价值,因而也就不存在“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相符合”一说了。

只有人才是实践主体,也是价值的主体,是价值的创造者、实现者和享有者;客体及其属性是价值关系形成的又一根据,但不是首要的根据。客观事实不因具体之人而有差异,但是这一事实与实践主体之间所形成的意义关系或价值则必然是因人而异的。就此而言,我们每一个人在趟过生命这条河流的时候,其实都是在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建构属于自己的真理世界,实践着自身与世界特有的交往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