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村庄物语︱听“文(wēn)”崇文

 村庄物语 2021-03-02

无论口头还是书面的交流,引用名言警句,都是很多人信手拈来的习惯。“某某说过”,顺着嘴边,沿着笔头或者打字的手指头,就出来了。

用的好的,自然而然,能有无缝对接的效果。口头说话,人说他知识多,见识广;书面上,读的人更会眼前一亮。

这个“某某说过”,要叫皖北村人说出来,很多时候说的是:“某某的文”。

通常情况下,这“某某的文”的场合,多是:长辈教育晚生,或者是亲邻之间的劝慰。把“某某的文”拿过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强化所要表达的论点。那意思就是,“某某都这样说了,就一定是对的。”

当然,普通村人叙闲话,拉家常,言来语去之间,也会“某某的文”夹杂其中。某某所“文”之话,说出来,听起来,都是那么妥帖,在场的一干人等,都跟着点头,跟着“嗯嗯”。

一个颇为奇特的现象是,皖北乡人的“某某的文”,其中的“某某”,不一定就是什么样级别的人物,而以乡野之人居多。比如邻家二大爷、二大娘,亲戚里面的表叔表大爷,尤其是家族里的尊长,村子里的老者,村小里的老师等等,都能够成为特定的某某。

而他们所“文”之言,不过也就是乡间俗语,乡野道理。比如“六楞子木头没走圆眼钻过(小年轻没经过历练)”“家家门前观世音”“人人头上都有一颗露水珠”“哪里栽倒哪里爬”“吃亏常在破帽子长戴”“褒贬是买主,喝彩是闲人”“放倒树掏老鸹(干事稳当第一)”等等。这些俗语和道理,都是村人生活经验的总结,既有世界观,也有方法论。但浅而不深,通俗易懂。再在前面加一个“某某的文”的前缀,就显得更权威,也更易于说服人。

其实这些“文”,是不是那“某某”说过的,知识产权是否属于那个“某某”,已然无关紧要。紧要的是,那些“文”,用在所劝的对象身上,以及他所处的精神状态的当时,正合适。以“表叔二大爷”之“文”起头,目的无非是,拿“表叔二大爷”的威望,hold住那不识天高地厚,不辨屎香屁臭的傻小子。

皖北这一方,水土丰沃。古往今来的皖北农人,惟务农桑。于他们来说,农事农活样样精通,而“文”的方面,要差池得多。但他们的骨子里面,也许是崇文尚文的。我总觉得,他们动辄就说“某某的文”,该就是一个不经意的注解吧。他们悄然之间的“文”说,可能也印证着不事张扬的秉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