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村庄物语︱听“搲(wá)”的抓紧

 村庄物语 2021-03-02

这几天已是中伏了。热浪扑面。

我想起来,刚入伏的那几天,天气并不热。单位的王磊,还问过我:这都入伏了,还是这样的天气,说好的伏天呢?我当时说的是:别急,在路上。

这不是嘛。说来就来了,而且来势凶猛。

难得王磊,还记着入伏,这个原本属于农时的时令。

工具书上查到,“搲(wá)”的基本意思,是手捉物。在一些地方,它又衍生为“舀”:用水瓢舀水,也是搲水。

搲,从手。它起于手动,这没得说。皖北村人说舀水,也有说搲水。尤其是用面瓢搲面,似乎是个固定的说法,而少听说“舀”面的。

可见,“搲”字,及物,也就是得有一个“搲”的对象,且是具体的物。所以它是“手捉物”。

但在皖北村人嘴里,这个又不一定了。它还用来及事。

2018年下半年,我到沿淮的余庄村驻村几个月。我们其实是带着明确的任务去的。每天,每周,每个月都干哪些事,完成哪些任务,都有具体的指标。

为着完成任务,就必须按照任务分解的细则来。每一天走访多少农户,一户都不能少。少了,接下来的任务就完不成。因此,我们在那几个月中,时间紧了,也可能起早带晚。这就是“赶工”。

有时候,我们一“赶工”,村里人见了,就说,“咋搲那么紧?”

我的回答是:“不搲紧,完不成任务,受处理了咋办?”

这里的“搲”,就是抓紧,就是抢时间,至少也得按时。有一些具体紧要的工作中,往往都是周调度,旬推进,月排队。这个,要搁皖北乡人来说,就是名副其实的“搲的紧”。

皖北大地,农耕为主。农事,总跟农时连着。在这个意义上,几乎很多农事,都得看着农时的脸色行事,也就是紧跟农时,安排农业生产的各项活计,甚至就一天都不能违背。早了一天,尤其是晚了一天,对庄稼的播种与生长,都是耽误。而且一误,就误了一季子。

这是个啥概念?皖北是一年两熟农业区。一季子,并非一个季度的几个月,而意味着半年的粮食收成。搁在从前,如果农人“搲的不紧”,误了一季子,摆在脸面前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等着饿肚子吧。一样一样的农活,不“搲”紧,哪成?

在农事上“搲”惯了,皖北农人干很多事,都要个“搲的紧”的讲究。无论大事小情,他们都不拖拉,不扯后腿,一板一眼,有模有样。这个,我觉得,该就是“搲”所催化出来的干劲。

如果有小年轻怕苦怕累怕流汗,稍有松懈,长辈是要反复唠叨,甚至是数落来数落去的。那数落的话,可能也就等于在他背后,抽鞭子。所谓扬鞭奋蹄,我想可能并不止于耕牛,人又何尝不是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