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语小识︱猴抱豆叶

 村庄物语 2021-03-02


这是村庄物语第236篇原创推送

猴子掰玉米的故事,深入人心。那只小猴子扔了玉米,扔了桃子,扔了西瓜,又去撵兔子。兔子跑远了,小猴子只能空着手回家。

秋天的时候,这只小猴子不经意间,一蹦一跳到了颍淮大地上。从山区来到了平原,它这里瞅瞅,那里瞧瞧,在刚刚收割的大豆地里,抱起了豆叶。

时令入秋,大豆进入成熟期。豆粒儿渐次饱满,一片片豆叶也逐渐由绿而黄,由黄而苍——皖北农民就叫它“苍叶”,最后自然掉落。等到豆棵成了光杆,豆叶满地的时候,农民就拿把镰刀收割了。

收获后的豆茬地,遍地都是豆叶,厚厚的一层。这些豆叶,人们是不忍心丢在地里的。那是上好的柴火。很多人家都用一种专门的工具——筢子——“搂”豆叶。“搂”,是个聚拢的动作。有人也称之为“赶”。一“搂”一“赶”中,就是一小堆。一块地里,若干的小堆豆叶,还得“抱”到架子车上,运回家,才算完事。

豆叶片小,且轻。于是,“抱”豆叶就有一个技术上的要求:速度快。一步一步慢吞吞地“抱”豆叶,等“抱”到架子车跟前,恐怕只剩下两只手里的一点点了——更多的豆叶,早就又掉到了地上。由此,皖北人开始联想:如果是蹦蹦跳跳的猴子“抱”豆叶,会是怎么样一种奇观呢?一定是够慌够忙够乱的吧。

是的。这一句“猴抱豆叶”,描摹的就是那一种又慌又忙的状态。

农耕时代的农家活,本来就是一个忙字了得。一样一样地排着,没有忙完的时候。那时候,所谓披星戴月,是常事。尤其午秋两季的收割与播种,得赶上农时,一天都慢不得,误不得。慢了,耽误的就是一季子。因此,午秋时节,皖北农民最讲究的就是个“抢”字。凡事一“抢”就慌乱。人们在田间地头匆匆见面,打招呼,几乎都把“猴抱豆叶”挂嘴边。

由此延展开去。皖北人也把某一个特殊时间的急急忙忙,说成“猴抱豆叶”。比如婚丧嫁娶,比如事赶着事需要解决时,他们就用这话自嘲:“我这忙的啥,就是猴抱豆叶。”

县党校的高立老师,是个小年轻。他在记忆里搜寻“猴抱豆叶”,无果。但他想起了他祖父祖母常说的一句话:“老母猪衔柴”。他小时候,长辈叫他去柴堆子上拽柴火。因为年纪小,从柴堆到锅屋,一路上散落的都是柴。祖父或者祖母就说他“老母猪衔柴”。

     高立老师说的不错。应当说,“猴抱豆叶”跟“老母猪衔柴”之间有交集,都表示一种没头绪的忙乱。但“老母猪衔柴”,似乎只用于评述孩子帮大人做事,又没做好的状况。从表达语境说,“猴抱豆叶”的使用,可能更普遍一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