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村庄物语︱嗮(sài)

 村庄物语 2021-03-02


这是 村庄物语 第292篇原创推送

我在网上查到的是——

嗮,口气字。无定义。

但在皖北村人那里,“嗮”是有着特定含义的。就在上个星期天,我还跟它打了照面。

那天,我带着给岳母买的一双棉鞋,送到那个叫林庄的村子里去。在我内弟林士海的院子里,有邻居在晒太阳。邻居边领着孩子在旁边玩儿,边织毛衣。

那孩子调皮。我内弟的两个孙子,也调皮。忽而要这样,忽而要那样,没个闲时候。可以说,都“皮”到一块儿了。干正经事的大人,嫌烦了,就说孩子是“嗮”:你看你嗮的,好嗮!

孩童爱动,活泼。这都是天性使然。但不能过分。有的孩子“嗮嘴子”。想到哪儿讲到哪儿,一点儿都不加思考。甚至张嘴就骂人,还骂个不停。也许他以为那是好玩儿。但在大人眼里,这样“嗮嘴子”最遭人厌烦。

还有的孩子“嗮脸子”。不能说的话,他说;不能动的东西,他偏要动一动。不仅如此,他还一直是一副嬉皮笑脸模样。跟他认真吧,弄不好他会“挤眼油(哭)”;不跟他认真吧,他那讨人嫌的动作,就停不下来。实在没办法,就送他一个“嗮脸子”。

孩童的“嗮”,倒还情有可原。孩子吗,没人跟他一般见识。有的都是十几二十岁的半大人了,有时候也会跟他相熟的人“嗮”。这一样“嗮”,通常都在言语上,跟自家长辈“八翻八对(变着法子讲反话)”。直“嗮”到长辈不能容忍的地步,跟他翻眼、瞪眼,他才“不可不可(迫不得已状)”地罢休。而且那神态,还一百个不服气。

这样的“嗮”,也可能有着青春期叛逆性格的因素。这个时期,正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从萌芽到定型的关键期。他可能易于理想化,也可能流于片面和偏激。当他的那一套落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中,也许会有些不适应,小不爽,小迷茫。甚至会跌落进看啥啥不顺眼,拿啥啥不顺手的小坑里。

在我看来,对这样“嗮”的小年轻,要注重疏导和引导,而不能一味地顶着来,对着干,更不能堵。就像皮球。越是使劲地向下拍打,它越是向上蹦得高。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嗮,从口。我把它拿来,用在皖北人的“sài”音,自觉得挺合适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