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进乡村振兴有何上策良策

 老沈阅览 2021-03-02
                                 ■吴才唤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强调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推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又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文化振兴需要产业支撑,产业振兴需要文化抓手。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路径。

立足特色资源提档升级

广袤乡村蕴藏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等。这些文化资源给乡村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提供了物质条件。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善于发掘各个乡村的地方特点、民族特色和区位优势,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提档升级。

第一,重视利用红色资源优势。

脱贫乡村多是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富集。在2014年公布的全国832个贫困县中,属于革命老区的有357个,占比接近43%;在当时全国12.8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中,有3.5万个属于革命老区贫困村,占比27%。同时,全国近68%革命老区县域设有5A或4A级景区。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是相关地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与有力抓手。

第二,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根魂。

56个民族独有的建筑、服饰、戏曲、音乐、舞蹈等文化形态和节日、嫁娶、丧葬等民风民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乡村蕴藏的一笔隐性财富。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有必要注重加强民族文化、民风民俗、民间工艺的保护、传承和开发。

例如,蒙古包、吊脚楼、侗族鼓楼、傣族竹楼、藏族碉房等民族建筑,踩高跷、赛龙舟、捏面人、吹糖人、舞龙舞狮等民风民俗,既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创、文旅开发价值。怎样合理扬弃、综合利用这些民族文化资源,发挥积极的经济社会效益,走出一条立足民族特色、符合当地实际的致富路径,是摆在相关地区党员干部面前的现实课题。

第三,大力弘扬文明向上乡风。

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润物无声”比单纯说教要好。地方文艺作品是在历史长河中长期“滴灌”形成的,往往是一个个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小故事,却蕴含向上向善的大道理。

从京戏京韵、地方戏曲、民族歌舞中深入发掘“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的品质和内涵,切实留住中华文化的根与魂,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启发民智、激励民心紧紧结合起来,不失为推进乡村振兴的上策、良策。

老区底色、民族优势与创新特点

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提档升级的进程中,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出台有力举措,聚乡村发展之力、铸乡村振兴之魂。

一、因地制宜显特色。

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做到“一地一策”“一区一策”,避免同质化。革命老区要有老区底色,民族地区要有民族优势,新型农村要有创新特点。

比如,结合党史,深入挖掘各革命老区先烈故事;结合民风民俗、民族乐器和音乐、舞蹈,深度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发掘表现人民群众火热创造精神的鲜活案例和人物故事。

二、提炼精神聚民心。

一方面,对已提炼形成的井冈山、长征、延安、西柏坡等革命精神,要加强大众化和推广传播力度;另一方面,对于有条件的地区,可结合当地实际,集中提炼出体现地方特色、提振乡村精气神的口号、理念和精神。这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前进动力和精神食粮。

三、吸引人才建功业。

无论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还是新型农村,动员和激励当地群众积极参与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举措。

在政策设计上,既要重视“筑巢引凤”,又要加大“引凤还巢”力度;在人才建设上,要从注重外部人才援建转变到注重内生人才培育,从鼓励外出务工到创造条件让人们在当地安居乐业。

要深入研究和处理好新形势下的城乡关系,动员大中专毕业生到乡村建功立业,鼓励外出农民工、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回乡安居乐业。

要创新体制机制,留住“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在乡村创业发展。同时,可动员乡村本土人才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参与宣传、推广家乡特色文化产业,为乡村振兴吸引人气和流量。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红色经典大众化与推广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馆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