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印度尼西亚四大风物传说的文化内涵(二)

 印尼老杜 2021-03-02

接上篇。。。

(二)专偶婚制下的夫权制家庭与一夫一妻制家庭

专偶婚,俗称一夫一妻制,是从对偶婚发展而来,说明它已经进入父权制时代。《南海娘娘》、《多巴湖的传说》和《香水河》中的婚姻制度都属于对偶婚,人们婚姻的对象已经固定下来了。三个传说实际上反映了人类家庭制度从夫权制家庭向一夫一妻制家庭的转变。在《南海娘娘》中,国王至少同时拥有王后和王妃两位妻子,体现的是夫权制家庭的特点。而《多巴湖的传说》中,男青年和鱼女结合;在《香水河》中,班德兰(Banterang)王子仅有苏拉蒂(Surati)公主一位妻子,都属于一夫一妻制家庭。同时,从这两则传说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当时社会,作为婚姻当事人的青年男女享有相对较充分的婚姻自由。

父系氏族社会是以父权为典型特征的社会发展形态。在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渔猎经济已取代采集经济,成为原始社会主要的经济生产模式。人类婚姻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族外婚时男嫁女方的“从妻居”,变成了男娶女方的“从夫居”,对偶制家族被专偶制父权家族所替代,一夫一妻的专偶制婚姻诞生了。但需强调的是,虽然对偶婚制被一夫一妻制所取代,但这并不意味着男女平等。在古典的仅是妻子方面的一夫一妻制,男性仍然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可以娶不止一位妻子。因此,古典的一夫一妻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从性别角色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在印尼的四大风物传说中,描写男性的笔墨相较于女性要少,而且男性更多扮演的是推动故事情节走向悲剧的“反面角色”。比如,《多巴湖的传说》中,正是因为丈夫忘记了当初答应妻子“绝不许透露她的身世”的承诺,粗鲁地骂了食量惊人的儿子一句“鱼杂种”,才导致妻儿消失,村落被淹,自己葬身湖底的悲剧。在《南海娘娘》中,惟一的男性角色就是轻信谗言的国王,同时描写国王的笔墨也寥寥无几。

而每一则风物传说中的女性角色,人物形象丰满生动,各具特色,许多正面的女性角色都具备印尼人民所崇尚的优秀品质,比如忠贞、忍让、宽容和信守诺言等。而反面的女性角色则沾染上了许多印尼人民所厌恶的不良性格,比如善妒、易怒和贪婪等。这两种女性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出社会现实中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的矛盾与斗争,表达了古代印尼人民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认同:歌颂忠贞爱情和宣扬善恶报应。

通过对印尼四大风物传说的角色进行性别分析,可知女性角色的数量多于男性角色。更重要的是,女性角色在故事情节中的重要性,以及推动情节发展所发挥的作用,都明显重于男性角色,两性角色存在明显的角色协调与角色冲突。在印尼四大风物传说中,主要女性角色是《香水河》中坚贞不渝的烈女公主苏拉蒂、《多巴湖的传说》中持家有道的贤妻鱼女和《覆舟山的故事》信守诺言的信女达杨宋碧。通过分析这种现象,我们或许可以推测,在这些传说起源之初,印尼群岛有些地区的女性,其社会地位相对较高,这也为我们推断当时印尼社会存在母系氏族残余提供了认知线索。

四、风物传说中的价值取向

通过对印尼四大风物传说进行文本分析,可以发现其中许多角色具备印尼人民所崇尚的优秀品质,比如忠贞、忍让、宽容和信守诺言等,而有些则沾染上了他们所厌恶的不良性格,比如善妒、易怒和贪婪等。这种对比鲜明的形象塑造,反映出社会现实中的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的矛盾与斗争,表达了古代印尼人民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认同:歌颂忠贞爱情、弃恶扬善、信仰业报轮回。

印尼人民用民众容易接受和理解的通俗故事,宣扬民族性格和价值取向,以此向民众传达弃恶扬善的道德取向:人们应崇尚善良美好,否则一旦作恶,就一定会招致报应。《香水河》这个广为流传的故事,用凄美壮烈的方式提醒人们:急躁、轻率和感情用事容易使人偏听偏信,使事态一发不可收拾,甚至会使亲者痛、仇者快,抱恨终身。而《南海娘娘》描写的是王妃出于嫉妒而加害王后和公主,结果王后愤然离世,害人者也终遭报应:巫婆堕入山谷,王妃葬身鱼腹。这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观念,主要是受佛教的影响。

印尼有不少这类民间故事,描写贪婪和嫉妒给亲人和同事带来的不幸,告诫人民在彼此利害相冲突的时候要忍让和宽容。崇尚“容忍”,本是爪哇人传统心理的一大特点,这种面对重大问题或争端时提倡协商解决和互相容忍的传统心理,对整个印尼的民族心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只要能达到目的,宁可慢一点”是印尼人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如果从积极之处去理解,并付诸实践,可减少或避免许多麻烦和冲突。

在《南海娘娘》中,这种由“天神”主持人间公道,给恶人应有惩罚的叙述,符合印尼人委婉含蓄的民族性格。《覆舟山的故事》中,达杨宋碧拒绝与桑古里昂结婚时,并没有用道出恋人实为母子的真相来直接回绝,而是采用“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种迂回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情愿,欲让对方知难而退。在印尼本土文学中,甚少出现中国武侠小说那种“快意恩仇、以牙还牙”的江湖儿女情态,印尼人民含蓄内秀,一般借助外物,委婉迂回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五、余论

民间文学来自于民间,由民众创作,体现了他们了解与看待世界的独特观念。民间文学所反映的社会百态,有助于了解民众眼中的社会生活、自然现象和心理状态等方方面面。

印尼民间文化与民俗传说丰富多彩,风物传说是其中极具研究价值与意义的一个部分。印尼的风物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万物有灵”的原始精神信仰、从群婚制到专偶婚的婚姻制度的演变以及扬善弃恶的审美倾向和民族性格。虽然印尼群岛地区居住的部族众多,各部族的文化和风俗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是通过对一些广泛流传的民间文学的分析,依然可以窥见其多样文化中相似或相通的部分,比如印尼人民忠贞守信、宽容忍让的美好价值取向。《多巴湖的传说》、《南海娘娘》、《覆舟山的故事》和《香水河》是特定的社会环境背景和特殊的社会文化心理结合的产物。印尼著名的四大风物传说,可以成为我们深入了解印尼的悠久历史、多彩文化的一扇窗户。

(全文 完)

作者简介:潘玥,女,水族,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印度尼西亚语言与文学专业。 本文得到北京大学印度尼西亚语言与文学专业郄莉老师的悉心指导,特致感谢。邮箱:panyue18007@foxmail.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