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样说句话,有人能温暖人心,有的却出口伤人。你的情商属哪类?

 Ada烨 2021-03-02

 社会百态,无奇不有。那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看到问题的视角和评价都不同,才会形成了世界的万千姿态。

有位学生在上网课时,听到窗外有婴儿的啼哭声。结果发现一位妈妈将孩子放在花坛中,还为悉心为孩子裹了裹身上的衣服,然后留下一包东西就走了。


任由孩子放声大哭,妈妈也没有回头。学生以为这是一起弃婴事件,连忙跑下楼。结果看到不远处孩子妈妈正赤着脚,做着男人都不太愿意干的泥水工活。


刚开始还以为是一出悲剧,结果却是微甜的“为母则刚”的故事。但这则新闻经网络报道后,网友的反应却不尽相同:

有想要捐献物资给这位勤苦母亲的;

有指责孩子爸爸不负责任的;

有抨击女权主义的;

还有纯粹看某些评论不顺眼,开始扛的;


对于一则新闻,每个人不同的反应,其实折射出了你的原生家庭。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如何摆脱非正常家庭环境的影响》中提到:我们的品质养成,一半靠天性,一半靠教养。

排开不能控制的先天遗传气质之外,如果父母从小教导我们要感恩生活,有余力就可以去帮助弱者,那么我们在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第一反应会是:我能够为这位生活条件不太好的妈妈做些什么,以帮助他们能够过得不那么辛苦。


但如果从小父母对我们的教养是:你的一切,都要靠自己去争取,不要奢望别人的施舍与帮助,只有自己才是最靠得住的。那么这类孩子从小就能体会到生活的不易。他们会很努力的是抢夺资源,并吝啬与他人分享资源。所以,这类孩子长大之后,如果看到弱者,他们会认为:这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把日子过得那么糟糕,完全是自己的责任。

所以,这类人会倾向于指责婴儿的爸爸没有负担起责任。同时,也有可能会引申到:水泥工妈妈没有眼光,随便找了个靠不住的男人好上了。或是:如果没有经济能力,根本不应该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

从心理学的层面来说,那些第一反应是想要去帮助他人的成年人,他们的原生家庭相对而言,经济条件会更好,父母的素养也更高。

而那些第一反应是批评、攻击、质疑或嘲讽的人,他们的童年,会过得比较艰难些。因为长大后的思维和行为,都来源于你的童年期。

1949年,获得了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秃鹫与小女孩》的照片,首次在纽约时报发表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拍摄者凯文·卡特凭借这张照片,举世闻名。但带来的却是铺天盖地的谩骂。几乎全世界看到照片的人,都指责他只顾沽名钓誉,女孩在死亡边线上,也不肯伸手帮助女孩。


但其实上,这与花坛女婴一样的性质。照片中小女孩的妈妈,正在一旁领救济粮,所以小女孩并没有生命危险。当妈妈领到了救济粮之后,就带着小女孩回家了。照片中的小女孩,并没有那些指责摄影师的人们,想象中的面临生命危机。

但为什么看到照片,指责摄影师的人,会那么地不依不饶,直至2个月后摄影师受不了这样的谩骂,坐在自己的车中自杀。


从原生家庭的角度来分析,在童年被父母忽略,或遭受过虐待的孩子,他们的皮质醇水平一直处于高位。这是为了让个体随时应对危险做出迅速反应。因为在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原生家庭中,孩子为了更好的生存,就需要时刻保持警惕,远离危险。

例如:小心翼翼的行动,不惹父母生气;看到爸爸脸色不对,似乎要找茬,就赶紧逃出家门,躲一会。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会幻想自己在难熬的时候,能有一位超人来解救自己。就像灰姑娘会有自己的神仙教母一样。

但很可惜,往往身边的成年人都没有伸手帮助这些孩子。当这些孩子长大之后,他们仍然会延续高度警觉。当他们看到这张《秃鹫与小女孩》的照片后,童年期的创伤会被唤起。他们会相当的愤怒,去指责摄影师没有去帮助这名小女孩。


这种愤怒,源自小时候父母对自己的虐待,以及没有期望中的超人出现。


对照点:

照片中小女孩独自一人,没有人照顾。唤起了童年期自己过得很艰难,父母并不在意自己,也没有在需要的时候出现;

照片外,摄影师是一位有能力帮助孩子的成年人,但他却袖手旁边。对应他们小时候期盼有叔叔、老师这些有能力的人来帮助自己。但他们往往都只是过客,没有人伸出手来帮你。

当成年后的你,对世界充满了愤怒,看事件第一反应就是嘲讽或指责时,这并不是你的问题,而是源自于你童年期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

之前著名主持人朱丹在微博晒出了自己女儿在外婆家的照片。照片中小小丹乖巧的坐在板凳上剥笋,发型自然凌乱,与周边农村的风格融为一体,毫无违和感。

对面可能就是小小丹的外婆,脚踩蓝色塑料拖鞋,熟练地干着手中的活。这应该是孩子美好的童年记忆了,岁月静谧,有慈祥的外婆陪伴。


照片发出后,有人就说:“你赚这么多钱,也不知道帮父母改善改善环境?”,指责朱丹不孝敬父母,吝啬于为父母花钱。自己在城市过富贵生活,让老妈妈住破旧的乡下。

朱丹对此回应称:“想把父母接到城市,但父母已经习惯了老家的生活。到了城市反而不如老家快活。父母也是节俭了辈子的人,给钱也是存着不用。”

朱丹对于父母照顾的看法是比较成熟的。让他人按照你理想中的生活,只是为了满足你的心理需要。真正的成熟时,你能够理解并接纳他人心目中最想要的生活。


我们都希望身边又能够理解自己、接纳自己的朋友。尤其是在婚恋方面,如果能找到这么一位思想成熟的配偶,那就会迎来一段美满的婚姻。

怎么去找这样的理想对象呢?依然是去看对方的父母。权威型的父母,更容易教养出心智成熟的孩子。

权威型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使孩子形成善良的心,因为权威型的父母既能够关爱孩子,又对孩子有要求。

他们一方面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及时纠正孩子不适宜的破坏性行为。同时也会关注孩子的需求,培养孩子的个性和自信,赞扬孩子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例如当孩子抢夺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之后,父母会及时阻止并向孩子进行理性的教育。



告诉孩子:那个玩具是属于其他小朋友的。你把它抢过来之后,其他小朋友会感到很伤心,会感觉被你欺负了。

这种教养方式能够帮助孩子进行自我控制,让孩子在做错事之后感受到内疚感,同时他们也会觉得自己做错事会让父母感到生气,伤心或者没有面子,孩子会感到内疚。

今后孩子就会做出更加符合父母愿望和社会期待的事。他们会想让父母因自己而感到骄傲。

最终这种道德感会被孩子内化,养成孩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的品质。换句话说,他们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既顾及到他人的需求,也能顾及自我的满足。

而那些放纵型的父母,会仍有孩子野蛮生长。将来的前景,也是比较堪忧的。


所以,原生家庭会对你的情商、处事原则、思维成熟度等,起着本源作用。

如果你的原生家庭品质并不高,也不是没有办法改变。只要你能多了解一些原生家庭带给你的影响,你就知道自己为何对某些事件、某类人尤其不能容忍的原因。今后你就能够更成熟的去应对。

毕竟,走出了原生家庭之后,是我们的第二段人生。我们仍然在不断保持前进。我们依然有机会去修复那些在原生家庭中受到的创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