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改善土壤用什么肥最好?不懂土壤,用什么肥和药都是在浪费时间

 抢农资网站 2021-03-02

  我们知道土壤与种植的作物生长有很密切的关系,土壤肥力比较好,就会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养分。但当土壤肥力不够时,许多农户第一时间想到就是通过大量施肥和利用调节剂农药等方法改善土壤,但最终土壤没改善好,作物也跟着遭了殃。那究竟如何才能科学地改善土壤,让土壤肥力提升?下面就让我们来聊聊。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土壤以及它的性状

  一、土壤的基本概念

  土壤是我们生存陆地上能够长出绿色植物的表层,为什么土壤能够孕育出绿色植物,就是因为它具有肥力。这也是土壤特别具备的本质,但也与其所属性状有很大影响。

  二、土地的主要几种性状:

  咱们先从土地的质地来看:

  第一种砂土地:这类土地的特点就是砂砾是比较多的,大约能占到60%以上,砂砾之间空隙特别大,土壤容积比重在每立方米1.4-1.7克这个区间,因此土地的昼夜温差会很大,比较通透,有机质矿质化是非常快的,比较容易耕作,但是保水和保肥能力相对很差,而且遇水容易板结,肥力极其低下。如果在这种土地种植需要加施有机肥和少量多次地勤追肥,这才能保证作物正常生长。

  第二种就是粘土:这种土壤含有较多泥沙,土壤比较硬,粘着性和粘结性都比较强,还具有可塑性,因此很不利于耕作。但是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很强,而且本身就含有很高的肥力。不过土壤比较紧实,难以耕作,土地温度比较低,肥力效果发挥不太理想。因此水田需要注意灌水,提高土地温度,需要施加热性有机肥和热性化肥。

  第三种就是壤土:是指那些包含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都比较均匀的土地。土壤质地介于黏土和沙土之间,并且兼具了黏土和砂土的有点,可以说是优点颇多,通风透水、保水保温性能都是非常好,耐旱耐涝能力很强,适合种植的作物也比较多,耕种周期也可以长期耕作,比较容易培养成高产稳产的土壤,更是农业最受欢迎的土壤。

  (2)土壤结构:土壤形成聚集体的特性,称为土壤结构。凡土粒胶结成直径为1~10毫米的团粒土壤结构,称为团粒结构。那是最好的土层构造。生成的条件有二:一是胶结物;土体中的胶结物以粘粒为主,新生腐殖质和微生物的菌丝、分泌物也在其中。这种物质与钙胶结在一起,形成了含有丰富营养的多孔团粒结构,这种结构不容易被水稳性颗粒分散。增施钙肥(石灰、石膏)有利于形成颗粒状结构。

  第二,外推的作用。凡作物根系穿插、干湿交替、冻融交替及耕作均对粘性土粒产生外力挤压作用,使其散碎成大小不一的颗粒。深耕,免耕,滴灌,旱地轮作,均有利于形成土壤团粒结构。

  颗粒结构优势的具体表现有:

  一是能够协调土壤水气矛盾;因为团粒之间存在较大的孔隙,团粒内部又存在毛细管孔隙,有利于水、营养和空气三者之间的相互渗透。因此,土壤的水肥、湿度、湿度和热量是协调的。

  二是营养状况良好;解决了水气之间的矛盾,也解决了水肥之间的矛盾。由于团粒表面通常是好气分解,团粒内部又是嫌气分解,前者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吸收,后者有利于土壤腐殖质的积累和养分保蓄。在矛盾的协调下,水分和养分可以同时、连续地供给作物所需。

  第三,使土壤松软适中。有团粒结构的土壤,疏松多孔,犁耕阻力小,农耕省力,耕翻质量好;土质细而均匀,既不紧硬,又不浮浆,干透时不会开大黄包,泡田漏失少。

  三、土壤的吸收性。土能吸收固体,液体,气体。吸水方式分为五种。

  a机械吸收法:这是一种机械地阻留土壤的微粒,这种微粒大于土壤孔隙,并悬浮在溶液中(如骨粉、饼肥、磷矿粉和粪便残渣等),这样土壤就不会随着土壤中的水份流失。因为土粒越小,排列越紧密,土孔越细,所以机械吸收力越强,那么土壤保肥性就越好。这一效应有利于提高新改造稻田、水库和塘坝的保水蓄水功能。

  二、物理吸附性:它是指土壤胶体依靠其表面吸附分子态养分的能力,而胶体与被吸附物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的行为。这样,因为分子态养分具有保持性,所以,分子态氮如氨气、尿素、氨基酸等在土壤中可以减少挥发损失。普通施用挥发性铵态氮肥时,要求土壤具有复合肥就是一个道理。

  (c)化学吸收作用:这是指土壤中的可溶性养分(例如某些离子与带不同电荷的离子发生化学反应),通过纯化学作用产生的不溶性沉淀,将其固定在土壤中。这样的效果,虽然减少了可溶性养分的损失,但是固定下来的养分就很难被作物吸收再利用,所以降低了养分的利用率。所以,集中施磷或与有机肥混合施用,形成颗粒状球肥和根外喷磷,可以避免化学吸收作用,减少土壤对磷酸的吸附。

  (四)替代性吸收:这也叫物理化学吸收。指当土壤胶体表面吸收大量与其带相反电荷的离子时,其表面上具有等当量同电荷的其他离子被取代的现象。它的本质是一种离子替代过程(阳离子或阴离子),即土壤胶体吸收的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离子相互替代。因此这个作用是可逆的,也就是,胶体所吸收的离子,可以被其他离子所取代,重新进入溶液。因此,对调节土壤中可溶性养分的保存与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⑤生物吸收:这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作物的根系、动物等,吸收构成生物体的营养物质,并保留在土壤中。因为生物体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从土壤溶液中吸收各种可溶性养分而形成生物体的。在他们死亡之后,有机残留物再次逐渐分解,释放出养分以供作物吸收利用。因此生物吸收作用,可以维持营养,积累营养,提高土壤肥力。

  (4)土壤的酸性。土壤的酸碱性是指土壤溶液中H+和OH的含量。常用PH值表示。pH=7时为中性,此时溶液中H+与OH=相等;pH小于7表示酸性,此时H+大于OH;H大于7表示碱性,此时H+小于OH。根据PH值,土壤酸碱度分为七个等级:

  PH<4.5 强酸性

  PH4.5—5.5 酸性

  PH5.5—6.5 微酸性

  PH6.5—7.5 中性或近于中性

  PH7.5—8.5 微碱性

  PH8.5—9.5 碱性

  PH>9.5 强碱性

  ①土壤酸碱性成因:土壤有酸碱性的主要原因是土壤中酸碱性物质的存在。H+的主要来源是吸附在土壤胶体上的H+和Al+3。其次,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离解:H2CO3=H++HCO3ˉ,HCO3ˉ=H++CO3ˉ。

  另外还有有机酸(丁酸、草酸、柠檬酸等。)有机质转化过程中分解产生的酸,岩石风化过程中化学变化(如含硫矿物氧化)产生的酸,肥料添加的酸性物质[如(NH4)2SO4、NH4Cl]。当NH4+被作物吸收时,酸根

  ②作物对土壤pH的适应性:强酸性和碱性土壤不利于作物生长。不同的作物需要不同的土壤pH值。比如茶树只适合在酸性土壤上生长,如映山红、马尾松、杨梅、蒜盘等。,是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天祝、圆柏和柏木是石灰性土壤的指示植物。

  另外,土壤pH对营养元素的可利用性和有益微生物的活性有很大的影响,良好土壤结构的形成也受土壤过酸度的影响(现在不详细阐述),这无疑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

  (5)土壤缓冲性:土壤加入酸碱物质后,抵抗土壤溶液酸化或碱化的能力称为土壤缓冲性。替代阳离子存在于土壤胶体中,可以缓冲酸碱。

  这是因为土壤胶体上的替代阳离子(碱离子或H+)被置换到溶液中生成中性盐或H2O,可以保持土壤的pH值稳定,为作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为指导施肥提供依据。施用有机肥、土壤(塘泥)肥、石灰和种植绿肥都是提高土壤缓冲性能的有效措施。

  (二)土壤肥力及其因素

  1、土壤肥力种类:土壤肥力就是指土壤能够满足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而称之。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潜在肥力和有效肥力。所谓自然肥力,是指自然土壤在未开垦利用之前所具有的肥力;人为肥力是指人们对土壤进行耕种、施肥、灌溉等农业技术措施而创造出来新的肥力。

  因此,任何土壤,耕作栽培作物愈久,可采用的农业技术措施愈完善,人为肥力所占比重就越大。所以说,土壤是劳动的对象,又是劳动的产物。所谓有效肥力,是指栽培作物时,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的那部份肥力;潜在肥力是指在土壤中存在,不能立即被当季作物利用的那些肥力。潜在肥力和有效肥力,在得当的农业技术措施实施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土壤肥力因素:土壤水分、养分、空气和温度,称为土壤肥力四大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不只是受每个肥力因素数量适当与否的影响,而主要取决于水、肥、气、热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协调程度的左右。因此,必须研究掌握土壤各个肥力因素状况和它们的相互关系。

  (1)土壤水分状况。“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首先,作物的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水。这是因为:一般作物要获得一分产量,必须消耗500—1000分的水,这些水都是从土壤中供给;作物吸收的养分也需要溶于水后才能被利用;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以及土壤养分的分解和转化都需要水。

  其次,水分直接对土壤空气与热量状况起着制约的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土壤的胀缩性、粘着性、粘结性和耕性等性质。这表明,土壤水分不仅为作物生长发育之必需,而且还可以通过控制土壤水分状况来使肥、气、热关系协调。

  ①土壤水分类型:土壤水分按其受作用力的不同,一般分为三种:

  A、束缚水:这是在土粒表面引力作用下,紧紧地束缚在土粒周围的水分而称之。这种水在土壤中移动极慢,且有一部份在土粒表面不移动,所以很难被作物吸收利用。当土壤含水量达到仅有束缚水量时,作物就出现凋萎现象。由于土粒愈细,吸住的水分愈多,所以粘土的束缚水量大于砂土。

  B、毛管水:这是在土壤毛细管引力作用下,保持在曲折微细的土壤孔隙里的水而称之。这种水能沿着毛细管孔隙向上下左右的各个方向移动。其移动规律是从湿度大的土层移向湿度小的土层。它是土壤中最适于作物吸收利用的水分。由于水中溶有各种作物的养分,所以又为作物提供了营养物质。

  油砂土、潮砂土,出现的“回潮”或“回润”现象,就是毛管水的上升运动,把地下水引到耕层的缘故。但是毛管水运动会带来地表蒸发不断发生,造成土壤水分损失,所以生产中常采取中耕松土,这有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的作用。

  C、重力水:这是在土壤水分含量超过土壤毛管力的作用范围时,过多的水受重力的影响向下渗漏,这种渗漏水称为重力水。它是水稻最有效的水分。尽管渗漏作用有造成漏水漏肥的现象,但不论对水田还是旱土,适当的渗漏是必要的,它有利于土壤空气的更新及有害还原物质的向下移动和淋失。

  ②水稻土壤水分状况:水稻土壤在淹水时期,耕作层水分呈现过饱和状态,由于重力作用,不断地垂直渗漏。根据水分的垂直渗漏特点,水稻土分成三个类型。

  A、地下水型:这类水稻土,地下水位高(地下水位距地表在60厘米以内),排水不良,灌溉水层和地下水相连,通透性能差,泥温低,如冷浸田、滂泥田和深脚鸭屎泥土属之。

  B、地表水型:这类水稻土,地下水位很深(超过150厘米),灌溉水下渗不能达到地下水层,排水虽良好,但不耐干旱。如高岸田、天水田和大部份梯田属之。

  C、良水型:这类水稻土,地下水位在60—150厘米之间,灌溉水层与地下水位不相连接,但土壤毛管水可以上下流通,这类田一般分布在垅田上面或一排、二排田属之。

  三种类型水稻土,以良水型的土壤肥力最好,一般是高产稳产稻田。适当渗漏对水稻土是必要的,它有助于土壤空气的更新和有毒物质的排除。当然也不可过大,以免造成养分淋失。一般在灌1寸水能保存三天为限,即渗漏量为0.5—1.0厘米/24小时最适当。

  (2)土壤空气状况:土壤空气对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养分转化有密切关系,对作物根系发育亦有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各个时期对土壤空气都有一定的要求。

  ①土壤空气的成分:土壤中的空气,一部份是由大气进入;一部份是由土壤中生物化学过程所产生。由于土壤中生物(作物根系和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和有机质的分解作用,不断地消耗氧气和产生二氧化碳及其它气体,致使土壤空气与大气的成分有显著的区别:土壤空气中氧气含量低于大气,而二氧化碳的含量则高于大气;另外土壤空气经常为水汽所饱和,大气湿度一般只达50—90%;土壤空气有时还含有少量的还原性气体,如甲烷、氢气、氨和硫化氢。

  ②水稻土空气状况的特点:水稻土壤由于季节性或常年淹水,土壤空气与大气之间的气体交换被水层隔绝,常处于还原状态。作物生命活动消耗的氧,只能靠作物茎叶的输氧组织将大气中的氧输入根部,由根再将氧分泌出来,造成根际微域氧化环境,防止稻根被周围还原性物质的毒害。这正是水稻能在缺氧环境中生长的秘密所在。

  所以水田土壤空气状况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微域性。在耕作层表面数毫米至1厘米处为氧化层,因铁成高价化合物状况,土色呈黄褐或黄棕色。在氧化层以下的耕作层为还原层,铁成低价化合物状况,土色呈青灰或兰灰色。但在靠近根际周围的土壤,常因水稻根群的泌氧作用而出现锈斑和锈纹。

  ③土壤空气在土壤肥力中的地位:土壤空气供给作物根系呼吸作用所需要的氧。如缺氧,根系发育受到影响,吸水吸肥机能减弱,甚至死亡。尤其种子发芽期及幼苗期更加如此。水稻虽具通气组织,土壤也应具有一定的通气性能,以利稻根生长。

  另外,土壤空气状况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养分的转化。缺氧微生物活动以嫌气性为主,使有机质分解缓慢,造成养分不足,甚至引起氮素损失,同时,还产生不利于作物营养的还原性有毒物质,如乙酸、丁酸、硫化氢等。此外,土壤通气不良,有利于病菌滋生,引起作物感染病害,影响作物生长,降低产量。因此,稻田常采用排水露田和晒田进行调节。

  (3)土壤温热状况:土壤温度对作物生育和土壤中微生物活动以及各种养分的转化、土壤水分蒸发和运动都有很大影响。作物从播种到成熟都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如大麦、小麦在1—2℃时就能发芽,而水稻、棉花要在10—12℃时才发芽。所以不同作物的适时播种,就是由土壤温度来决定的。一般土壤微生物生活,以土温25℃—37℃为适宜,最低是5℃,最高不超过45℃—50℃。土温过低,微生物活动减弱,甚至完全停止,有机质难于分解,有效养分缺乏。冷浸田就是如此,所以要排除冷浸水,增施猪牛栏粪、石灰、草木灰和火土灰,以提高土温。

  ①影响土壤温度的因素:温度是热的表现。土壤热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热,其次是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作用,放出一定的热量,使土温增高。

  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因素很多,有纬度、海拨高度、地形和坡向。但主要是土壤本身的土壤热特性,如土壤热容量、导热性、吸热性和散热性等。尤其是热容量和导热性是决定土温度最重要的内因。

  A、土壤热容量:每1立方厘米的干土增温1℃时所需的热量卡数(卡/立方厘米/度),称为土壤热容量。水的热容量为1;空气为0.0003;土粒介于二者之间,约为0.5—0.6。由于土壤固体部分变化很小,因此,土壤热容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土壤水分和空气的数量,凡水多气少的土壤,热容量就大,增温慢,冷却也慢,温度变化小;反之,土温变化就大。所以稻田管理,早春白天排水增温,夜间灌水保温;夏季运用深灌降温。

  B、土壤导热性:土壤导热是指从温度较高的土层向温度较低的土层传导热量的性能。其大小与土壤固、液、气三相组成比例有关。土壤矿物质的导热性为空气的100倍;水为空气的25倍;有机质为空气的5倍;空气几乎不传热。由此可知,土壤导热性的大小取决于空气和水分之间的相对比例。因此,中耕松土有减小土壤导热性,使表土温度不易向下传递,深土温度不易向上散失。

  ②土温变化的调节:土壤温度随气象因子的影响而经常变化,为了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必须围绕早春增加土温,夏季降低土温,秋冬保持土温的目标,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A、合理灌溉:早春寒潮期间多灌水、灌深水,避免土温骤然下降,增强幼苗抵御低温能力;一般天气期间采用浅水间灌,升温通气,促进作物生长。夏季以增强土壤散热性为主,采取短期灌深水和经常性的灌水露田相结合,达到散热、通气、供水的目的,促进作物生长发育。秋冬时节,一般结合施肥,推行霜前灌水,以减轻作物冻害。

  B、合理施肥:在保证施足肥的前提下,增施有机肥,如火土灰、腐熟的猪牛栏淤等等,来提高土壤温度。其一,加深土色,增加土壤吸热力;其二,有机肥料分解中放出热量;其三,土壤疏松,增加空气容量,降低土壤热容量。此外,还直接提高作物的营养。

  C、实行覆盖:早春和秋冬低温季节,运用草木灰、切碎的草子(紫云英)、干(湿)牛粪、苔藓、塑料薄膜等覆盖地面,能提高土壤吸热,减少散热,有保温防冻作用;夏秋高温干旱期间,采用稻草或其它作物秸秆覆盖地面,有遮荫防晒,降低土温的作用,同时,还能减少水分蒸发和消灭杂草。

  D、中耕松土:这有利于土壤空气容量增加,减少表土热量向下传导和下层土温上升的作用。因此,早春,对粘重紧实土壤进行中耕松土来提高土温,加快种子萌芽;夏季中耕松土,缓和根系活动层土温过高,促进作物根系生长。

  此外,利用风障、防风林、熏烟及施用化学增温剂等,均可调节土壤温度,可以因地制宜进行应用。

  (4)土壤养分状况:作物需要的养分绝大部份来自土壤,但是,土壤里的养分绝大部份存在于难溶性的矿物质中和有机质中,为迟效性,作物难以吸收利用。而能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的离子态速效养分,只占土重0.005—0.1%,存在于水溶液中和被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上。不过,这种迟效养分和速效养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①有机碳化合物的转化:土壤中的纤维素、淀粉、双糖、单糖以及脂肪等有机物,都不含氮。它们在土壤中转化有两种情况:

  一是通气良好时,受好气性细菌和真菌作用,迅速分解,最后产生CO2和H2O,并放出大量的热。这种热是土壤生物化学作用的原动力和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来源。CO2是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二是通气不良时,受嫌气性细菌作用,缓慢分解,只是放出少量的热和CO2,而累积大量的有机酸(乙酸、丁酸)、甲烷、氢等还原性物质,障碍作物生长发育。如水稻“翻秋”或“溶蔸”现象,就是丁酸所害。因此,水田翻压绿肥,结合施石灰,就是为了中和有机酸,消除稻田毒害。

  ②土壤中氮素的转化:土壤中有机态氮占99%以上,无机态氮不足1%;水田的全氮含量约为0.1—0.2%,无机态氮更少。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氮素,绝大部份由有机氮转化而来。其转化形成主要有四种:

  A、氨化作用:土壤中含氮的有机物,如蛋白质、尿素和壳糖(几丁质)等在氨化细菌作用下,逐渐分解释放出氨,称之氨化作用。不论通气好坏,此过程都能进行。氨与土壤中的酸根结合成铵盐,为作物吸收利用,或被土壤胶体吸附保存。

  B、硝化作用:氨或铵盐在通气良好的条件下,经亚硝酸细菌、硝酸细菌等的作用,转化成硝酸的过程,称为硝化作用。由于这种作用是在通气良好的情况下进行,所以NO3-N存在于旱土中,而水田中很少见。NO3-N是作物良好的有效态养分,但不能被土壤胶体吸附,易于随水流失,故深耕松土,保持土壤湿润,有利硝化作用和防止土壤中氨的散失。

  C、反硝化作用:当土壤通气不良,并含有大量新鲜有机质和硝酸盐的土壤中,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将硝酸盐还原成作物不能利用的氮气而损失,这个过程称为反硝化作用。这种作用对作物吸收养分和生长带来不利,务必加以阻止。稻田采用浅水间灌,露田通气和施用铵态氮肥,旱土雨后中耕松土,均可防止反硝化作用的发生。

  D、生物夺氮作用:土壤中的无机态氮(如铵盐、硝酸盐)部份被微生物、杂草、土壤动物吸收利用,合成生物机体,使土壤有效态氮减少,称生物夺氮作用。尤以微生物夺氮最突出,当土壤中施用大量新鲜的、含纤维素多的有机肥和其它环境条件又适宜,微生物就大量活动与繁殖,消耗掉土壤中有效氮素,从而导致作物氮素养分缺乏或严重不足。因此,凡秸秆还田或施用大量未腐熟的含纤维多的有机肥料,必须配合施用适当的速效氮肥,以补充土壤有效氮素,供作物吸收。

  但是生物夺氮作用是暂时的,直到有机肥分解就会停止,同时,微生物死亡后,氮素仍就归还给土壤,让作物吸收利用。所以这与反硝化作用造成的氮素损失是完全不同的。

  ③土壤中磷素的转化:一般土壤中磷酸总量(以P2O5计算)约在0.05—0.2%之间。红黄壤仅为0.06%左右,就按此计算,这些磷也够供作物若干年丰收所需要。但是,土壤中能为作物很好吸收利用的水溶性磷(如Na、K、NH4等磷酸盐及磷酸一钙)和弱酸溶性磷(如磷酸二钙)很少;而多数为难溶性磷(磷酸二钙)和极难溶性磷(如磷酸铁、磷酸铝)以及有机态磷。它们需经各种转化,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

  土壤无机磷的转化,主要受土壤反应的影响。在强酸性土壤中,磷与铁、铝离子化合生成难溶性的磷酸铁、磷酸铝沉淀而被土壤固定;在石灰性土壤中,磷则成为磷酸三钙被土壤固定。只有当土壤反应处于中性或接近中性(PH值为6.5—7.5)的条件,磷的有效性才提高。

  土壤有机磷的转化。土壤中,有机磷化合物主要有核蛋白、核酸、卵磷脂、植素以及植物体内其他含磷化合物。它们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水解释放出磷酸。这种磷酸和水解性磷一样,在土壤中再进行着各种转化,变成有效磷酸盐供作物吸收利用。

  ④土壤中钾素的转化:土壤中钾的含量与成土母质、土壤质地和有机肥料的施用关系极大。据有关资料记载,发育于紫色土、花岗岩的土壤,全钾量为2.5—5.0%;发育于第四纪红色粘土的红壤,全钾量为0.8—1.8%;而发育于石灰岩的土壤,全钾量仅0.68—1.12%。粘质土壤含钾量比砂质土壤高。

  土壤中的钾,根据对作物有效性的高低,分为四大类:

  一、水溶性钾。如KNO3、KCl、KHCO3等,可以被作物直接吸收,但土壤中的含量却极少;

  二、代换性钾。系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钾,作物亦可以直接利用,但土壤中含量也少,仅占土壤全钾量的0.15—0.5%。通常说的有效钾,是指水溶性钾与代换性钾的总和。但它只占土壤总钾量的1—2%;

  三、微生物活体钾。这类钾存在微生物活体内,但在微生物死亡分解后,可被作物吸收利用;

  四、矿物钾。系指矿石(钾云母、正常石)中含的钾,是矿物在钾细菌和各种酸的作用下,释放出的水溶性钾。这类钾在土壤中含量最多,占土壤含钾总量98%以上。不过,土壤中的钾和氮、磷一样,并不能满足作物生活的需要,亦须依靠施肥来补充。

  土壤中各种类型的钾,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相互转化。难溶性含钾矿物,在各种酸类或钾细菌的作用下,可以释放出水溶性钾。但在含粘粒多的土壤中,由于粘土具有湿胀干缩的特性,在土壤干湿交替频繁中,土壤中的水溶性钾或代换性钾被粘土矿物固定起来,成为一种不能移动的钾,使作物根系无法吸收。

  水是万物之源,笔者则认为土壤同样是万物生存的根本,它就像一个人,无论它是一个健康者还是一个病患,我们都需要去认识它,了解它,然后治愈它,保护它。

  都知道,中国农业属于高强度的种植,复种指数很高,随之而来的土壤问题越来越严重,作物产能逼近极限,再多的化肥农药也已不能够带来产量的提升,农产品品质相对在下降,土壤各种土传病害相继发生,农户也很迷茫,土地怎么了?

  所以,土壤管理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果园来说尤其重要。土壤质地、土壤结构等的改良可使根系生长更旺盛,新根发生更容易,土壤保肥保水性能提高,透气性增强,土壤上下层水、肥、气、热的交换加强,使水肥利用率提高,对高温、干旱、霜冻等逆境的抗性增强等。

  那么,健康的土壤如同人体一样,需要健康的骨骼,强有力的呼吸,干净的血液,稳定的血压,血糖,血脂,清洁的肠胃,均衡营养。

  1、健康的骨骼

  对于土壤来说,团粒结构是它的骨骼,团粒多是土壤健康的标志,良好的土壤结构利于通气,保水,保肥,促进有益微生物繁殖,保证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强大的碳汇能力,所以,稳定的团粒结构是根本。

  而往往因为过度消耗,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土壤已经千疮百孔,晴不耐旱,雨不耐涝,对作物生长造成了严重影响,没有稳定的土壤结构,浇再多水,补再多肥都是徒劳,因此,重新建立稳定的土壤结构也就成了重中之重。

  2、强有力的呼吸

  不仅仅只有人,动物,植物,微生物要呼吸,土壤也要呼吸,土壤也需要氧气,也需要二氧化碳,我们独立设计的田间试验表明,团粒结构稳定的土壤呼吸强度明显大于板结土壤和盐碱地土壤,由此可知,土壤呼吸强度与稳定的土壤结构间有密切的关系。

  3、稳定的血压

  土壤的容重和孔隙度就像人体的血压,容重越小,则孔隙度越小,随之土壤结构稳定性丧失,接下来就是土壤板结,土壤盐渍化严重,土壤各种病害也就接种而至。较大的土壤的容重和较高的土壤孔隙度是衡量土壤结构稳定性的标准。

  4、均衡营养

  我们每天都要摄入适量的钙铁锌硒维生素等,既要全面还要适量,土壤也一样,它需要适量的大量元素(氮、磷、钾、钙、镁、硫),中微量元素(铁、锰、硼、锌等),足够的有机质含量,一旦你给土壤“喂食”过量,它也会“消化不良”,引起土壤“肠胃疾病”,而这所有的营养元素只有在稳定的土壤结构中放能被分解,转运,利用,从而创造价值。

  5、干净的血液

  我们的血液怎么才算洁净,没有细菌滋生,没有病毒侵染,我们自然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土壤也一样,它需要各种有益微生物为它消化“食物”,为它清除病毒,病菌,分泌有益物质,使土壤越发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稳定的土壤结构是有益微生物生存繁殖分泌有益物质必须的环境条件。

  果园土壤问题如何解决?

  水田果园土壤

  下面就来探讨几个关于土壤改良的问题。

  一、为什么如此注重土壤改良

  01 果园土壤质地、结构不理想

  果园绝大部分由山地、水田等改造而来,南方的山地、水田等土壤大部分属于黏土(水田土黏性更重),颗粒细,结构呈片状。土壤保肥保水性、透气性等较不理想,不适合柑橘根系的生长、营养的吸收、土壤养分有效性的保持等,土壤湿度或过低或过高。

  故土壤未经改良的果园常见根系生长不良、肥水利用率低、对高温、干旱等逆境抗性低。

  水田果园

  山地果园

  02 根系营养吸收差

  影响根系吸收养分的几个重要因素分别为:根系情况(分布及数量)、环境条件(氧气、温度等)、养分情况(含量、有效性)。

  良好的土壤颗粒中等,呈团粒结构,土壤氧气含量充足,温度适宜且稳定、上下层温差小,保肥保水、供肥供水性能优异。根系分布广、扎根较深、发生量多,树势生长良好,养分吸收好、利用率高。

  土壤根系少,营养吸收差

  03 养分流失严重

  为什么南方土壤普遍偏瘦、黏重,北方土壤较肥、黏性弱?

  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南方高温多雨,淋溶作用、冲刷作用强,土壤养分流失严重。山地土壤贫瘠、养分易淋失,水田土壤颗粒细、黏性强、易板结。

  良好的土壤能有效的减弱雨水的冲刷作用、淋溶作用,加强土壤对养分的保持,缓解土壤板结。

  淋溶作用

  土壤板结

  二、为什么主要在冬季进行土壤改良

  01 对根系生长及树势影响小

  冬季气温较低,根系进入相对休眠阶段,此时断根一则影响小,也可利于树体花芽分化,二则此时断根果树基本无挂果,对树势影响较小。

  02 有利土壤结构形成

  土壤改良过程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机理:干湿交替、冻融交替。周期性的湿润和干燥,以及土壤一冻一化过程的进行辅以其他过程(腐殖质、多糖等的胶结,微生物、根系等的活动,人为耕作等)可以有效的促进土壤优良结构的形成。而干湿和冻融交替两过程只有在冬季才能发生。过湿、过干等则不利于土壤结构形成,故在春夏则不建议动土,秋季可浅耕,冬季深耕。

  冻融交替而碎裂

  三、如何有效改良土壤

  01 土壤结构的形成过程

  首先:原有土壤通过耕作、干湿交替、冻融交替等作用破坏成为松散的颗粒(原土壤过黏、过砂可添加其他土壤改变土质);

  其次:通过添加土壤粘结剂(腐殖质、多糖等)并在一定的外力作用(耕作、微生物作用、土壤动物作用等)情况下形成新的土壤结构。

  02 选择好有机肥

  有机肥除提供营养外,主要是土壤团粒中粘结剂的来源,可选择腐殖质、多糖含量较高的肥。施用量可土壤情况而定,土壤结构不理想可选择高性价比肥,增大施用量;土壤结构较好可选择高品质肥,适当减少施用量。选择的肥含有益生菌则更利于土壤改良。

  03 改良过程

  1.选适当时间:一般在采果后,气温较低(13℃左右),天气晴朗,土壤干燥的时候;

  2.挖弧形沟:选根系较为茂盛处(滴水线附近,依树势不同而异),挖弧形沟(长:尽量长,宽:30-40cm左右,

  深:较根系茂盛处深10-20cm左右)把挖出的泥土尽量捣碎。

  注意:若树的列距较窄,从人工与效果上来考虑可在行距间挖条沟,行距间挖弧形沟。

  3.加肥混肥:加入有机肥,充分混合泥土后(原土壤过黏、过砂可添加其他土壤改变土质)填回沟中。

  注意:部分果园有机肥未混合泥土就填回,如此肥效差,根系不生长,未完全腐熟肥还会有烧根危险,不但达不到改良土壤结构目的还会使土壤结构更差,应注意。

  肥土未充分混合

  4.后期管理:往后逐年向外改土(挖沟方位每年调整,尽量扩大根系生长范围),已改土处无需再动,上面可进行生草栽培巩固土壤结构,平时淋施含腐殖质等的有机水肥即可。

  良好的土壤结构如同一个身强体壮的人,对营养的利用,对逆境的抵抗力都较身体差的人强。土壤结构的改良是一个细心的工作,改良后对树势的增强效果、对果实品质的提升效果也非常理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