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势重要,还是英雄重要?从王猛和孔明说起。

 karlinms 2021-03-02

历史上有个人叫王猛,东晋时期,前秦的宰相。有人说他功盖孔明,文治武功都非常厉害。王猛死后,苻坚准备了七八年,以为时机成熟,就发动对东晋的战争,结果却是,苻坚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其他贵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国家,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

要讲的不是这个故事,而是历史上有这样一种观念,那就是个人英雄主义至上,强调强人,牛人的影响,上升到了神话的境地。比如苻坚失败,有人就说是王猛已故的缘故。王猛死了,就说前秦必亡。这其实是马后炮了。假如苻坚打败了东晋,统一了天下呢?大抵他们又是另一套说辞了。

王猛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吗?其实真没那么大。王猛虽然有才,但他也只是个代表罢了。没有王猛,还有李猛,张猛。为什么这么说?

当时北方是少数民族的天下,号称五胡乱华,“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但人口主体还是汉族。少数民族如何统治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这是当时的时代问题。苻坚是氐族的代表。他要统治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办法恐怕只有一个,那就是找一个汉族的优秀代表,对内抑制氐族豪强,平衡、压制反对自己的力量;同时,可以吸收汉族优秀人才,对汉族进行拉拢,以降低内部的斗争。对外,可以利用汉人,打击其他少数民族。

但对于汉人,苻坚也是即用之,又要防备之;这从苻坚的俘虏政策就可以看出了。对于少数民族打败的,投降的,一概不杀,而且很多都得到了重用。其实,这是他想利用少数民族的人来平衡汉族势力的。从这点上来说,苻坚不过是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前秦既有华夷的矛盾,又有夷族内部的矛盾。王猛死后,汉族势力大减,苻坚只信任少数民族的人,导致汉夷矛盾加剧;夷族内部也是心怀鬼胎,各自为政。没有外力勉强能够维持,一旦有了战争这个外力,岂有不土崩瓦解的?

以上是从统治阶级内部来说。

从被统治阶级的角度看,苻坚连年征战,致使人民厌战,军队的士气不高,缺乏群众基础。正如恩格斯所说,“连年的战争会使甚至是最强大的国家精疲力竭”。南征前,太子苻宏曾对苻坚说,东晋是应该伐的,但是,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厉兵积栗,以待暴主”。苻坚本应接受这一意见,继续恢复、发展北方经济,以便使本不稳固的军事行政联合的统一政权建立在较深厚的基础上,然后统一全国才有希望。然而,由于骤胜而日益骄傲的苻坚却不顾主客观条件,匆匆忙忙地发动攻晋战争,征兵百万,给北方各族人民带来沉重负担,因而不得人心,战斗力低,以致于与东晋军队局部接触便使前秦数十万军队全线溃败。

这跟某个人在不在,牛不牛真没啥关系。政策和策略才是政治的生命线啊!

这样的大势,岂因一个人的存亡而会有质的改变?

王猛之死,不过是导致了汉族势力的衰退,天平倾斜,以至于土崩瓦解的快一些罢了。

历史对王猛的讴歌与盛赞,不过是汉族自己对于自己没落的哀叹罢了!不过是汉族渴望有自己的优秀代表再次诞生的期盼罢了!

一个民族的优秀代表,就这样死了;什么时候,才能再有这样的牛人来拯救我们?这才是王猛的真正内涵吧!

那么,为什么王猛能成为代表呢?

从必然性上来说,苻坚需要汉族的支持,因此需要寻找汉族里面比较有声望的人;从偶然性上来说,当时王猛声名远播,名气非常大。所以,王猛应运而生。

从历史的有限资料看,他隐居在华山,在那里读书。为什么能声明远播?这是个问题啊!

书上说他年轻时候做生意的,卖畚箕(běn jī),曾出游后赵国都邺城。达官贵人们没有谁瞧得起他,唯独一个“有知人之鉴”的徐统“见而奇之”。徐统在后赵时官至侍中,召请他为功曹(郡守或县令的总务长官,掌人事并得参与政务)。王猛遁而不应,隐居于西岳华山,期待明主的出现,静候风云之变而后动。

29岁的时候,东晋荆州镇将桓温北伐,击败苻健,驻军灞上(今西安市东),王猛听到这个消息,身穿麻布短衣,径投桓温大营求见。临行前,他赐给王猛华车良马,又授予高级官职都护(掌管边地军政和少数民族事务的长官),请王猛一起南下。王猛心想在士族盘踞的东晋朝廷里,自己很难有所作为;追随桓温则等于助其篡晋,势必玷污清名。他回到华山向老师请教,老师也表示反对南下。于是,他便继续隐居读书。

桓温退走的第二年,公元355年(永和十一年),苻健去世。继位的苻生残忍酷虐,以杀人为儿戏,“群臣得保一日,如度十年”,昏暴胜过石虎。后赵的覆辙就在眼前,举国上下人心惶惶,苻健之侄苻坚更是忧心如焚,后来决计除掉苻生。

当他向尚书吕婆楼请教除去苻生之计时,吕婆楼力荐王猛。苻坚即派吕恳请王猛出山。

针对以上的故事,我就纳闷了,王猛一个商人,为啥能见到后赵的达官贵人?为啥能见到桓温?为啥又能进尚书的私宅?可见,这个人可不是什么隐士呀。有知识,有智慧,有见识,有很多钱,有人脉,有声望,这恐怕是王猛得以出头的个人方面的必然原因吧。

今天主要讲的是王猛,只能附带简要的说明一下,同样的故事发生在孔明身上。在隆中隐居?躬耕?扯吧。读书,交友,做买卖,人脉与声望并获,加上孔明的家世,盟军都是非常强大,然后才能得刘备青睐。

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为豫章太守,后投靠刘表。诸葛亮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是黄承彦的女婿。好友徐庶、崔州平、庞统等更是人杰。刘备不找这样的人,又要找什么人?找了孔明,他在荆州才能自保,保命才是第一位的,然后才能谈梦想。

所以,知识分子的那种所谓因才得举,三顾茅庐,君臣知遇的美梦可以不做了!

当然,书还是要多读点的,拜个高人为师还是值得的,否则,机遇来了,你也是抓不到的。这是唯一值得知识分子学习的地方。

至于个人能在历史上做出多大贡献,那就要看大势,看天时、地利、人和与否了!

至于英雄和时势的辩证关系,我认为下面这句话非常经典: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此篇为新编政治智慧论集第二集,第七篇。


    端木持易,熟读政治,军事,经济,历史,文化,医学,科学,哲学,天文、地理等等。皆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独立思考,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喜欢的,留下来,一路前行!安心达命度春秋,笑傲江湖无瑕愁。

    著有《政治智慧论集1-100》电子版,喜欢的朋友可以加我好友(微信号:duoleibei001),免费赠送!

      新编第二辑,正在进行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