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点心什么时候才能走心呢?

 karlinms 2021-03-02

上卷 第四十一回 第四节:

【原文】
一时只见丫鬟们来请用点心.贾母道:“吃了两杯酒,倒也不饿.也罢,就拿了这里来,大家随便吃些罢。”丫鬟便去抬了两张几来,又端了两个小捧盒.揭开看时,每个盒内两样:这盒内一样是藕粉桂糖糕,一样是松穰鹅油卷,那盒内一样是一寸来大的小饺儿……贾母因问什么馅儿,婆子们忙回是螃蟹的.贾母听了,皱眉说:“这油腻腻的,谁吃这个!"那一样是奶油炸的各色小面果,也不喜欢.因让薛姨妈吃,薛姨妈只拣了一块糕,贾母拣了一个卷子,只尝了一尝,剩的半个递与丫鬟了.刘姥姥因见那小面果子都玲珑剔透,便拣了一朵牡丹花样的笑道:“我们那里最巧的姐儿们,也不能铰出这么个纸的来.我又爱吃,又舍不得吃,包些家去给他们做花样子去倒好。”众人都笑了.贾母道:“家去我送你一坛子.你先趁热吃这个罢。”别人不过拣各人爱吃的一两点就罢了,刘姥姥原不曾吃过这些东西,且都作的小巧,不显盘堆的,他和板儿每样吃了些,就去了半盘子.剩的,凤姐又命攒了两盘并一个攒盘,与文官等吃去.
【端木持易见解】
关于点心的来源,有两个故事,一个来自于苏轼:
话说,有一天苏轼处理完公务,闲来无事,来到大街上散心。当他走到一家剃头店铺门前时,见剃头匠是个弓着腰满头白发的老人家时,就走了过去,在一边坐了下去。等老人家给人家剃完头没事的时候,苏轼就问道:“老人家,你都这么大年纪了,还整天站着给人剃头,身子骨能受得了吗?为了糊口,何不找个轻松的活干,你像做个小买卖什么的,还能坐坐,歇歇身子”。
老人说:“我年轻的时候也曾做过面食,开过店,干的也挺好。只是后来遇到几年大旱天,收成不好,缺少麦子,买又买不到,没有面做面食,只好关了店门,另找别的营生养家糊口了。这几年,年景好了,家里人也打算再重开面食馆,哎,不说了”。
苏轼问道:“老人家,只管说,有什么难事说不定我能帮帮的”。
老人家看看苏轼,又接着说道:“做买卖得本钱呀,没钱什么买卖也做不成”。
苏轼说:“老人家,没本钱,我借给你。等你以后赚钱了,再慢慢还给我。明天,我送钱给你做本钱。”又说了会儿家常话,苏轼回衙门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苏轼就和一个家人来到剃头匠铺,交给老人家五十两银子。又拿出一块小木板,说:老人家,我再给你做块招牌。说着就从家人手里接过笔和墨来,苏轼就在木板上写了个心字,但是,这个心子呢,中间那个点,他没有写。老人家也不认识字,就千恩万谢的谢过苏轼的大恩,把招牌挂了起来。
面食馆开张了,由于老人家一家人为人口碑好,价钱又公道,一时买卖很是兴旺。这天来了几个吃面食的人,他们好像还是读书人。这几个人看到招牌,连连竖起大拇指说道:好笔力,定是出自名家之手。接着就又摇起头来,心想这么好的字,怎么却又少一笔呢,这不奇怪了吗。这几个读书人回去后,就在朋友圈里把面食馆的招牌上,那个心子写得好,只可惜少写了一笔传开了。无形中,这几个读书人给面食馆做了个大广告。老人家的面食馆的生意更兴隆了。
这天,苏轼想起他资助老人家开面食馆的事来,也不知生意怎么样了。要去看看。当他来到老人家的面食馆时,只见里面坐满了吃饭的人,看来生意还好,苏轼就放心了。当他见到老人家时,老人家对他有说不尽的感激。说:恩人,多亏了您给我本钱,我不用出力,只用嘴指点孩子们干活就行了。老人家是个直性子人,就问苏轼说:前几天,来了几个读书人,他们对着招牌,先是竖起大拇指,连声夸好,后来他们又摇起头来,好像有些不满意,恩人,您在木牌上写的字是什么字?
苏轼说:这就对了。你先把招牌摘下来。招牌摘下来后,苏轼又找来笔墨,在心字上,把缺了的那一点给补上了。然后风趣的对老人家说:我写的是个心字,加上这一点,叫点心。老人家连忙说:点心,好。大家都笑了。
自此以后,老人家开的面食店,就叫点心店。再后来,人们就把店里的面食叫点心。慢慢的人们又把各种面食也叫点心了。
另一个故事来自韩世忠的夫人——宋代抗金女英雄梁红玉。话说当年她击鼓退金兵时,见将士们浴血奋战,英勇杀敌,血染沙场,屡建战功,甚为感动,随即传令烘制民间喜爱的糕饼,派人送往前线,慰劳将士,以表“点点心意”。从此,“点心”的名字便诞生了。
这两个故事,你们愿意相信哪个,就相信哪个。因为,它毕竟只是故事,把点心安在苏轼的智慧上和梁红玉抗金不屈的精神上,寄托的不过是人们的美好愿望罢了。实际上,中国食文化历史悠久长远,作为中式餐饮的一部分——中国点心,是经过我国劳动人民的长期实践才不断得来的。哪可能是一时一会儿就突然产生的呢?
点心是吃饱饭以后的产物,是三餐以外的补充,是富足的象征。生活越好,点心的品种是就会越来越多,例如:包、饺、糕、团、卷、饼、酥等等。再通过数千年劳动人民不断创作,它们基本形态也越来越丰富,例如:几何形、象形、自然形等等;颜色也越来越多彩,五颜六色都不足以概括全面。到了后来,它还具有很强的仪礼性质,互赠点心,逐步成为一种亲友之间来往的礼仪行为。
点心,点心,不是为了填饱肚子,填的是心,这才是它的目的啊!可是我们老百姓哪管这些,见着就狼吞虎咽,一顿猛吃。为啥啊?没吃过呗。老百姓他们没富裕,没功夫来做这些点心。就拿粽子来说,本来是祭祀屈原的,投到河里去的。可老百姓哪顾得上屈原啊,他们自己饿着肚子呢,哪里舍得扔呢?再比如月饼,这个东西,也是祭祀月神的,味道也不好吃,但老百姓哪里顾得上什么月神呢?自己填饱了再说。你们看,如果老百姓的肚子填不饱,心就点不亮了。她得先拿那玩意儿去填肚子。你不让肚子先饱起来,点心就没法发挥作用。肚子空着,点心就去就到肠胃里了,到不了心上。
哎,这些事儿,那些饱食终日的人,他们是不懂的。他们挑挑拣拣,吃一口或者尝一下,还觉得油腻腻的,不好吃。他们真的把点心点到心上了吗?没有啊。他们仍然是把点心往肠胃里送,撑着了才往外让,让薛姨妈,还让刘姥姥,让文官等吃点,总之,自己吃不下了,才让着别人。这个“让”,实际上是喂狗。什么情义,我没见一点儿。
在狗眼里,包子永远是包子。
我在想,啥时候点心才能真的把人心点亮呢?
怎么才叫点亮呢?
那就是人们不再为填饱肚子而忧愁,点心能成为真正的“点点心意”的代表,它不再是食品,而是脱离食品的低级阶段,而成为情义的传递媒介。譬如剥一个松子,送到爱人的嘴里。
总之,脱离饱腹的低级阶段,再脱离等级的障碍,再脱离谋私的争斗,人们真正的进入富裕、平等、友爱的社会,大约那个时候,点心才能真正的走心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