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里很孤独的一首诗,题写在一幅名画上,感人肺腑,令人深思!

 雨吻花开 2021-03-02
诗词大会群
公众号

欢迎您图片进入诗词群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抚今追昔,感怀身世,百感交集。“晚翠”、“秋声”可画;这无限的伤心,岂是丹青妙手所能画出来的?用“画不成”来形容伤心之情无法描述,这真是千古绝唱的妙句啊!

图片

“六朝金粉地,十里秦淮河”的金陵,在历史上可谓大名鼎鼎。三国的吴、东晋、宋、齐、梁、陈都曾建都于此,真是烟柳画桥相连,才子佳丽荟萃。但是,随着六朝的消亡,金陵也随之繁华落幕,风光不再,于是就成了多情文人吊古伤今之地。

李白有“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的叹惋;刘禹锡有“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的伤感。今天,我们欣赏一首别具一格的金陵怀古诗,这就是晚唐诗人高蟾的《金陵晚望》

高蟾的这首《金陵晚望》,虽然名气并不大,但也不失为一首难得的经典之作,整首诗意境凄美,写出了内心最孤独的感伤之怀。诗人韦庄偶然看到六幅南朝故事的彩绘图画,又想起了高蟾的《金陵晚望》,于是写成这首《金陵图》:“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图片

《金陵晚望》

唐代: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高蟾,唐朝诗人,文学家、思想家,但是关于他的生平却又是没有任何的记载,只有几首诗流传于世,并且是收录在《全唐诗》,而这首《金陵晚望》,也正是他众多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通篇描写得极为凄美,也无比的伤感。

诗人当时正是由于观看了一幅描绘金陵古都的画作,于是有感而发,信手拈来写下了这么一首诗。诗歌的大意是:曾经陪伴着云朵等到傍晩来临,也曾看到秋天的落日。世间有无数擅长画事的高手,却没有人能把我此刻愁苦的心境描绘出来。

图片

开篇两句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便是望中之景。当是秋风凄厉、秋叶凋零、秋虫哀鸣、秋水惨淡的交响。浮云归于暮山,将是白日的结束,落日悬浮于秋声,亦是一年的残景。凄凉的日之暮、岁之暮的景象,没能使诗人规避,反倒令他入迷。

曾伴,犹陪,说明不是瞬间一瞥,不是短暂凭栏,更是痴痴地望着,一直追随着浮云走向消失的轨迹,久久陪伴着为秋声笼罩着的即将沉没的落日。这些常人不愿看、不忍看、更不敢久看的衰图残景,诗人却着魔般的沉浸其中,是反常的,也是耐人寻味的。

最后两句“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并且是结合了诗人欣赏画作时的心情。这两句比较好理解,很口语化,人们一读便是能够理解其中的意思;那它大致的意思是,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的画家,可是他们即使手法再高明,画出来的作品再逼真,那也是无法画出我骨子里的悲伤。

图片

结合诗题标示的地点,联系三、四句吐露的心境,便知诗人有着难以言说的伤心在。浅层次讲是直面残秋薄暮的感伤,这一中国文人的习惯心理在敏感而哀乐过人的诗人身上更为突出深层次讲,是异质同构的彻悟触动的哀痛。

金陵曾是南朝六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防)建都之地。当年金陵,佳丽所萃,而今唯有废墟残景;追昔抚今,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不已的晚唐王朝,不也危机四伏、摇摇欲坠。

诗人悟出:历史上六个小朝廷昏庸无道的短命亡国,现实中晚唐王朝无可挽回地衰败下去,不也和自然的浮云落日一样,都走向总崩溃的末日。这里确乎有异质同构的关系在。

自然、历史和社会的种种悲慨涌上心头,笼罩天地,拂逆不去,浓得化不开,语言便显得笨拙无用,只有眼前景象才能诉说和接纳心中无限事了。但人与自然只能是心有灵犀的默契,不能表情达意的对话。再说,望中晚景可诉诸画笔,人尽可识,而自己久久郁积于心的伤感何由表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这是痛苦的呐喊,也是寂寞的呐喊。因为无论延请多少画师,都无法描绘出诗人难以排遣的伤心。“赖是丹青不能画,画成应遣一生愁',然而终究画不成,诗人只能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

赏析古诗词
赏析古诗词
关注进来赏析诗词吧。赏诗词,人生一大乐事也!
公众号

欢迎您图片开始赏诗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