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志摩最动人的告别诗,最心酸,也最透彻

 古典书城 2021-03-02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徐志摩《偶然》

曾经追求理想,

以为只要与所爱之人相遇,便是一生。后来才发现,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轨迹,曾经以为的永远,

或许只是擦肩的瞬间。

来来往往,相遇错过,由此便构成了人生。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写出这样句子的徐志摩,

看似淡然、理智,

其实是个为爱不顾一切的痴心人。徐志摩的爱情故事中,共有三个女人,

林徽因,张幼仪,陆小曼。他爱林徽因,却难以触及;张幼仪敬他,却苦了自己;

只有与陆小曼,算是双向奔赴。

他与林徽因的遇见是在1921年。不成想,这一相识,便是一段刻骨铭心。那一年,徐志摩23岁,英俊风雅又极赋浪漫气质,林徽因16岁,漂亮独立且才华出众。起初,两人仅有一面之缘。直到徐志摩拜访林徽因的父亲,两个人才算真正相识。慢慢地,来往渐渐多了,竟越来越默契。他,满腹才华,内心温柔而赤诚,

她,纯真美好,向往文学艺术的神秘,他们谈论文学戏剧,他似导师一般令她敬佩崇拜;趣谈生活乐事,

是那么的心灵相通。

那一天我初次望到你,你闪亮得如同一颗星,我只是人丛中的一点,一撮沙土,但一望到你,我就感到异样的震动,猛袭到我生命的全部。——《爱的灵感》节选

慢慢地,徐志摩便意识到这是爱情的悸动,他的心中很快就燃起了熊熊烈火。面前的女子,拥有着楚楚动人的面容,充溢的才华,新潮的思想,这个女子,竟满足了他对于爱情的所有憧憬。这不正是自己一直以来苦苦找寻的吗?

于是爱如潮水,化作了无尽的相思。

而林徽因呢,

17岁的少女,情窦初开,不谙世事。

面对这个潇洒而又才华横溢的男子,定会经历小鹿乱撞的。可生活,总是爱在人们满怀期待时予以重击,

当得知徐志摩已经有了家室,

她对这份感情的所有期待便坍塌了。骨子里保守的人,绝不会做出令人咋舌的事。哪怕后来徐志摩为她跟原配离了婚,哪怕徐志摩抓住一切机会挤进她的世界,最终也未能以爱人的身份在此停留。

“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多年之后的林徽因跟儿子回忆到。或许徐志摩爱上的,真的只是他心目中美好的浮影吧?所以他的爱才能那么浓烈、那么延绵不绝。她说:“不是初恋,是未恋”,她对徐志摩的爱或许更多的就只是崇拜。

即使是面对拒绝,徐志摩依然保持着诚挚的热情,坚定地追逐着美好与理想,他又是极浪漫的,爱林徽因,便不顾一切,从伦敦追到国内,即便得知林徽因已经跟梁思成在一起,还是抓住一切机会相伴在林徽因身边。痴情如此,诚挚如此,带着一些稚气与天真。这一切的热烈与浪漫,

便是他文学造诣的来由吧!

痴情人的绝情 

与极致的深情相对应的是极致的绝情。

对于张幼仪,他的第一位妻子,

他又是那么的无情。1915年,由于父母之命,兄长保媒,

靠家庭供养的徐志摩没有发言权,只得应下与张幼仪的婚约。不过,嘴上答应了,心里却是百般的不悦。风一般追求自由的赤子,厌恶一切的囚禁。明知张幼仪是个不错的女子,但因为是包办婚姻,父母又一意孤行,不敢违逆父母意愿的他,便把这所有的厌恶全投向了张幼仪。

徐志摩始终不愿将她认定为自己的妻,也并不想承担丈夫的责任。哪怕是在张幼仪怀孕期间,还是一身轻松地到外国留学去了。身处满是新思想、新文化的国家,他醉心于政治、经济、文学,享受着充满新鲜气息的生活。也正是在伦敦学习期间,他结识了林徽因。此后便愈发厌弃张幼仪了。

没过多久,两人便离了婚。

出身于书香世家,祖父为清朝知县,

后因家世没落而没能很好的上学,所以相较于与其他接受了新思想的女性,

她显得尤为传统,也更加的“温淑贤良”。在徐志摩出国留学期间,孕育抚养他们的两个孩子,侍奉公婆,操劳家事,这么多年一直都是张幼仪自己承担的。家庭的道德感、责任感,在徐与张之间,一直都是单向的。

徐志摩确实是自私的。

如果说这注定是一场悲剧,或许徐志摩也是这悲剧中的一个角色。委曲求全,奉献自己无疑是伟大的,追求自己的心灵绽放似乎也没有什么错。他只想做一个普通而又拥有私心的人,一个有优点也有缺陷的真实的人,

可是在那个时代却有太多的阻拦。

两个人的相遇,是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如果对得起别人与对得起自己一定要是对立的,徐志摩则是选择了后者。而张幼仪,便是这场悲剧最大的受害者——被封建道德剥削殆尽的中国传统女性。她们拥有最美好的品质,

也是为家庭付出最多的人,但是却总是难以意识到自己正处于传统道德的牢笼之中。徐志摩与张幼仪的离婚,

是徐志摩自己的解脱,

或许对张幼仪来说也是一种解脱吧!

我心本坦荡,只求爱无悔

深陷于斯,便倾注所有,热烈燃烧自己。

不过,这些年的执着,留给自己的,似乎只有一个道理:爱是两个人的事情,爱她,与她无关。

自己的热情早已能够融化整个世界,

唯独没有融化她的心。没有回应的爱是虚幻的,能做的都做了,如果注定擦肩而过,

那便祝你一路繁花。

学成归京后不久,

徐志摩便与陆小曼相识,

那时的陆小曼还是徐志摩朋友王赓的妻子。

与徐志摩第一段婚姻相似,

她与王赓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人生难得遇知己,

才子佳人,情投意合,两个人很快就轰轰烈烈地相爱了。

徐志摩曾说林徽因是自己心目中的天使,

若是“天使”,那便如白月光般,该是皎洁美好又不落尘俗的;而于陆小曼,两个人性情相投,家室匹配,佳人配才子,或许这才是他心目中最能落到实处的“爱人“吧。

在与陆小曼的婚礼前夕,

徐志摩发表了这首《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可能是感慨于与林徽因的过往,也可能是对生活的一种总结。不管怎样,

此时创作的他是难得清醒的。人生充满了太多的际遇,曾经如烟花绽放般绚烂,

可是待到燃尽后所有的美便全部消散;曾经爱得那么浓烈,炙热到忘记自我,

可是转念间一切已归于虚空。

爱而不得,确实让人难过,

不过,竭尽全力了,也就坦然了。

烟花虽美,也只是转瞬即逝。

行迹匆匆,该忘的就忘了吧!

不困于昨日,才能活在当下

终其一生,

徐志摩一直怀着一颗自由而炙热的心,浪漫而奔放的人总喜欢追逐情感,

但这首诗却展现了徐志摩对情感节制的一面。也许是因为曾经挣扎过、反抗过,最终才懂得了,有的时候放手是为了更好的得到。

《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里有这样一段话:“我现在还活着。当我吃东西的时候,我就一心一意地吃;走路的时候,我就只管走路;如果我必须打仗,那么这一天和其它任何一天一样,都是我死去的好日子。因为我既不生活在过去里,也不生活在将来中,我所有的仅仅是现在,我只对现在感兴趣。”不困于过往,才能更真实地感受当下。

活在当下,很简单的四个字,又有多少人真正能够做到呢?“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爱情也好,生活也罢,希望你是那个岁月无悔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