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秋杰:从吃饱到吃好

 乡土大河南 2021-03-03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从吃饱到吃好

作者 | 黄秋杰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6d145e3125e

春节期间,亲朋好友到家做客,每次少不了热菜凉菜连荤带素也得八九个菜,几乎每个肉菜只动一点点,素菜尤其是青菜,盘子叨的是场光地净,有时不得不再加个青菜。蒸的炸的炒的肉菜,咋让客人吃,也很少动它。吃不多少都放下筷子,除喝点酒外就是喝茶聊天。我很真诚地问:吃好了么?吃好了!吃好了!

收拾碗筷时,不由得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初期,自打记事起,肉就从来没有吃够过。每次都是欠欠巴巴的,平时偶尔上街割点肉,还专挑肥的,回来好多炼一点腥油,用腥油做饭炒菜格外香。有时候做汤面条,盛到碗里了,还再夹一筷头腥油在碗里搅搅,喝起来格外香。肉还不一次吃完,留一部分放到盐罐里腌上,万一啥时候来个客,还能派上大用场。
回忆起那时候,大部分人家一个月不一定吃上一回肉,我们几家邻居经常在我家房后的饭场儿吃饭。馇个苞谷糁,调个萝卜丝,馍、红薯。就是一顿家常饭。
庄西北墁儿的一个叔家,这个叔会理发手艺,包下周边几个村里人理发,每年秋季每家收点粮食,再换成钱,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经常骑自行车上郭集郝寨赶集,每次回来自行车前把上挂一大块肉,穿过我们五六家共同的饭场儿,车把上的肉扑扑楞楞的能引起一阵轰动,这个叔也自嘲地说:省它个龟孙,吃到嘴里得积。长辈们都说,这家人吃今儿不讲明儿,言下之意不会过日子。不过此话最后也应验了。时代变了,那时候的钱都是牙缝里省出来的,现在的钱都是挣出来的。

那时候谁家盖房子央人干活,都是大锅菜多放肥肉片子,蒸几锅大蒸馍,力气大的劳力,大海碗菜盛满,再吃上三个大蒸馍不成问题。究其原因是肚里没油水,消化快饿得也快。所以主家一边添饭一边说:别做假儿,饭得吃饱,干活才有劲。是啊,那个时候吃饱饭,才能有力气干活呀。
在驻马店曾经流传一个笑话,春节去某县走亲戚,那时候都穷,馍菜准备的不宽裕,主家一直让劝:馍放那喝汤,喝点汤暖和。客人喝碗汤后,主人还劝喝汤,客人说,今天就是冻死我个七孙,我也要吃个馍。虽乃笑话,还是说明那时候东西少,缺这少那,不富裕。
还是这个县,以前穷时候,过年时的一碗红烧肉,能一直从大年初二用到过罢年走完亲戚。究其原因就是在切的时候,故意切成连刀的,并且蒸的还不太熟,你想吃用筷子一叨,能把一碗红烧肉叨起来,让你尴尬的只好放下筷子,再叨别的菜。我专门问过这个地方的朋友,那时候还真有这事,聪明的都不叨这个菜,知道是个配菜。现在讲起来已经变成一个笑话了。
笑过之余,感叹现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有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加上人们勤劳踏实肯干,无论在哪个行业,日子都不会过到人后头。以前发愁吃啥,是没啥东西可吃,想想还有啥能吃。现在发愁吃啥,是考虑身体减肥,注重养生,注重美容养颜,那种油大肥腻的菜没人吃了。每到晚上,广场舞的音乐从城市响到农村,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健康锻炼,纷纷加入到跳广场舞的队伍。

从以前的主人家问客人:吃饱了么?到现在问:吃好了么?虽说这一个字的改变,却折射出时代的发展和变迁。

(全文完)

作者简介

黄秋杰,社旗县下洼镇人,1989年初中辍学,1994年离家外出谋生。通过乡土赊旗平台,结识了在全国各地的社旗老乡文友。偶有小“豆腐块”发表于乡土赊旗及报刊网络,还望各位老师和老乡不吝赐教。

乡土文学《乡土赊旗》Hometown Sheqi发布

总编 | 赵华胜

总顾问 | 王学章  王书义  梁铜勋  刘永科

特约作者 | 晓辉  丽萍  尚钞  春雨  松克  春兰

   特约美编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