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特务"们的球场交锋【赵学进】

 太行文学l苑 2021-03-03

我一生酷爱篮球,从1972年小学五年级入选校队至2000年"挂靴隐退″,起码打过千余场比赛,但有两场让我终生难忘,时而聊以为乐。

     
第一次是在1979年1月下旬(我于1978年12月入伍)。当时,连队正在接装训练,我们被编为二连,与一连交手。同年入伍的15名新兵,唯有我是主力先发,其它4名场上队员都是1976年3月和1978年3月入伍的老兵。按照论资排辈的惯例,新兵都应该服从于老兵,不可越"雷池″半步,篮球似乎也不例外。

我很小就打篮球,高中时期在体育班就学,所以基本功比较扎实,尤其擅长突破,中距离投篮比较准。比我早入伍9个月的一班长刘军(导弹神射手,一等功荣立者)篮球功底也很好,我们两个是连队篮球场上的佼佼者,在此后服役期间一直是领军人物。我曾三次入选团、师篮球队。

     
一连篮球的整体实力略高于我连,其中有两名湖北籍班长技术比较全面,场上队员的技术素质相对平均,五个位置的队员能够形成战术链条,所以战斗力较强、火力很猛。与他们的第一次交锋也是我的军旅首秀,营首长和两个连队的官兵都围坐在场边观战、助阵。
作为新兵蛋子的我在开场阶段难免畏手畏脚,但随着比赛的进行,运动员"不服输"的本性便暴露无遗。我此前一直打右前锋位置,又时而站居篮下(现代篮球称为大前锋)。在比赛中后期,只要机会适合我便或投或突,表现出强烈的进攻和得分欲望,且收获颇丰,我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个新兵,应该将球多分给老兵,因此没少被责怪。

篮球迷们都知道,球场上队员的技术水平、得分能力经过半场厮杀便一目了然,进攻型球员的责任就是要充当得分机器帮助球队取胜,而不是以军龄长短论英雄。球队要有自己的技战术风格,要有实力才是硬道理、才能打得赢。这场球打得很激烈,在一次对方湖北老兵快攻中,我无意间拉址损坏了他的球服,裁判理所当然地吹了犯规,我连忙向老兵道歉,但老兵很理性并没有抱怨和发怒。说实在话,当在球场上遇到类似"不公"待遇时,我很难像湖北老兵这样克制,"拼命三郎″是我一惯的作风,有人善于"以球会友",我却难以做到。
     
那场球我们赢了,我坚守了"血性″,也赢得了战友们的肯定和赞许。

(我和姚明在一起)

更有意思的是,我们的臧文清首长也十分喜爱篮球,一次下连时他提出和我们"玩玩″,指导员生怕我伤着首长,反复叮嘱不要硬抢硬撞,但一开打便顾不上那些了,急的指导员操着一口四川腔不停地嚷嚷。

     
1981年7月,时值盛夏酷暑。我们连队正在张家口进行阅兵式"战″前训练。休息闲余,方队会组织一些活动以活跃气氛和缓减官兵压力,其中烈日下的一场篮球比赛别有"风味",比赛的双方是方队和583团特务连,烈日下进行篮球比赛是极其"不识时务"的,但为了给战友们鼓劲加油,队员们不惜一切,作为队员我自然竭尽全力。
那场球,"特务"们以坦克般的冲撞和凌厉的进攻取胜,表现出"特务"们特有的身体素质和必胜信心。我们输得酣畅淋漓,但也心悦诚服。方队战友的掌声和笑声既是对球场上双方队员拼搏精神的认可和肯定,同时表达了他们不畏困苦、争创一流的决心和信心。
      
其实,类似的文化娱乐活动在阅兵演练期间以及部队生活中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但这两段具有特殊意义的往事却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作者简介】: 赵学进,生于1958年,山西阳城人。插过队、当过兵、做过企业领导人,现为晋城市文化旅游促进会理事、阳城县作家协会会员、阳城县(第三届)音乐舞蹈家协会创作委员会主任。

敬请点击赏作者其他文章:

追忆大阅兵【赵学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