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预言者梁漱溟:人类文化的未来趋势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行云流水vmmxd6 2021-03-03

你且看文化是什么东西呢?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罢了,生活又是什么呢?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梁漱溟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近代历史呈现出一派波谲云诡之势,军阀混战不休,各种思潮碰撞不断,继而日本入侵引发抗日大潮。随着时间流逝,越来越看不到希望之光的情况下,多数国人的泱泱大国的骄傲和自强之心逐渐消磨殆尽。

与此同时,因感受到帝国主义炮舰之利,工业发展之快,主张全盘西化的呼声就异常强大起来。是西风东渐,还是东风再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到底向何处去成为一批思想家、社会活动家的思考重点。

当时中国的哲学家、学者梁漱溟在深入研究世界主要国家文化的基础上,发出一个著名的预言,中国文化的复兴,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未来趋势。这个论断可谓石破天惊,却又蕴含着极为深刻的思想。

梁漱溟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世界文化发展的“三个路向”

在当时那个时代,所谓的“东亚病夫”的帽子还牢牢地扣在国人头上,梁漱溟敢于和能够得出这个论断,确实是很令人吃惊的。

但无可否认,梁漱溟提出了翔实的论据,并公开了论证过程。他以人本身为研究中心,以“人生的三路向”为基点,进而提出了世界文化发展的三个路向。

他认为,由于各国人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使得生活表现出“式样或者价值的不同”。

他经过分析得出人类主要有三种生活形式:

其一,奋力追求心中渴望的东西,谓之“本来的路向”

其二,采取随遇而安的态度进行生活,谓之“变更的路向”

其三,对问题视而不见,权当问题不存在,只在心中将它消除,这权且称作“取消的路向”

于是,世界文化三个路向的结论便由此得出。其代表分别为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三大文化。

梁漱溟

他将西方文化列为“第一路向”,也称为“向前的路向”。这主要源于西方人注重物质生活,为了获取想要的物质,征服自然就是当然的选择。

西方人确实普遍具有科学精神,他们敢于打破观念束缚,能够不断改变现状。而且西方人的民主意识很强,敢于反抗权威,这些表现综合起来就是不断向前探索、向前要求的态度。

西方文化为何走向第一路向?

是因为西方文化源自古希腊,其核心思想崇尚奋斗和现实主义,因而具有第一路向的特征表现。

当然西方文化在成长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也是一波三折的。特别是到罗马时期,虽然在政治和法律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就。但是,随着罗马帝国四处开疆拓土,政权不断更迭,其后西方文化开始流变出自私、骄奢、残忍、纷乱等很多极为消极负面的东西。

随着基督教的出现,人们对上帝的信奉和一些规则的约束,这种消极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变。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宗教核心存在的心系天国、不重现世的价值追求,最终又导致人们进入了无生气的生活状态。而且宗教势力日益介入世俗斗争,又因自身持有权力之重,导致教士阶层腐败问题愈加突出。

当这些问题愈演愈烈之时,西方的“文艺复兴”再次启发了人们的古希腊思想,促进了西方人对于人生态度的变化,“宗教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讨厌现世、向往来世的态度,逐渐把人们引向第一路向。

西方文化

中国文化是第二路向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文化,它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以儒家传承为主流,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如果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在征服自然、追求物质生活方面,中国文化确实是不如西方。

而且西方化的科学方法在当时的中国也不具有,西方社会生活所崇尚的民主自由在当时的中国更是看不到。

但这并不能说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文化,实质上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走了不同的道路。中国人讲究知足常乐,善于随遇而安,强调思想安分,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融洽关系,“天人合一”思想是这种状态的最好说明。

中国文化

印度文化是第三路向。印度文化“以意欲反身向后”为其根本精神,主要是体现出佛教思想的精髓。其表现形式是,遇到问题既不寻求解决,也不调整自己,而是总想着把问题从心中消除,只当问题不存在。

印度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在物质生活、科学思想、政治民主方面,没有西方那样的成就,可是在精神生活方面尤其是宗教生活方面则非常发达。

虽然在上世纪上叶,中国和印度在物质生活、科学技术、政治民主等方面都比不上西方,但是两国文化也是截然不同的。印度是一个宗教占统治地位的国家,而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并且善于改造外来的宗教。

印度文化

文化之路因何而转向

梁漱溟提出“中国文化的复兴”这个预言,明确强调这是文化发展的客观使然。

西方文化在过度的物质追求中弊端丛生,西方人因为秉持向前追求的态度,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产生了罅隙。使得自然对人变得“冷漠”,现在的全球气候变暖、台风地震频繁、SRAS等疫情肆虐都与此密不可分,而人对自然更是无情,古代人与自然相依相亲的模式已不复存在。

西方人通过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物质极大丰富,制度日新月异,当其进无可进、向前追求的路走到尽头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不再是主要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将转变为主要关系,这就意味着西方文化发展必将从第一路向转为第二路向。

梁漱溟在当时的国家民族皆被视为孱弱、全盘西化论甚嚣尘上之时,敢于提出这个论断是非常大胆的,但细一思量却又让人觉得理所当然。

近代西方的工业化

首先,由于世界经济发展引发的变化,西方近现代经济发展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和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因此而兴起。

专业化分工使生产的效率和产品质量明显提高,资本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自由竞争在增进个人利益的同时,也造成了深刻的社会问题,如劳动者受制于资本家、失业恐慌以及社会贫富悬殊、生产过剩等。这种人类文化在发展到极致时就需要有一个根本的变革。

其次,生存问题向“他心问题”的转变。当生存问题通过生产分配安排,生产的物质足以满足人们需要,人们关注的人与自然问题就转变为人与人的问题。

处理人与人的问题,当然不能用人对自然的态度,因为他者的思想并不在我们控制之内,即便力图用对待自然的方式处理,也可能难以达到目的。

物质生活的缺乏要通过改造自然界获得,精神生活的匮乏则要通过人伦道德的途径取得。因此,西方态度不能不转入中国态度。

再次,理智向直觉的转变。当时的西方思想界由主张理性为重转向主张情意为重;从看重理智,到崇尚直觉;从只重知识,到突出行动;从向外探究物质的视线,到转而投注到生命身上。

而中国人一以贯之地注重人的行为问题,主张人的情义重要性,推崇人的直觉,归结到一点,就是中国人讲哲学便是探讨人的生命问题。而西方人从原本的求知识、重科学的道路,也会走到关注生命的路上。

一直以来,西方人一味追求物质生活享受,外表的生活虽然风光得意,内在的精神生活却极度贫乏。他们为此曾做出不少尝试,比如提出宗教的复兴、倡导艺术教育、博爱的普世价值观、灵肉一致的理想,试图打破困境,但是东奔西突,就是找不到一条出路。

在理智出现困境时,西方人也开始通过用直觉来代替理智,理智与直觉的互相消长,便是西方与中国在文化上的此消彼长。

中国人的哲学

中国文化的复兴引领世界文化新潮流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经济发展、国力增强,而且将目光聚焦到文化“软实力”上,这种软实力不仅包括文学、艺术、哲学等,还体现在政治体制、道德规范等严肃问题上。

如今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经济地位提升,文化影响力增大,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势必是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文化新道路。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

只有守住精神家园,从教育着手,从小抓起,以中国传统优质文化来全面塑造中国人,让中国文化在每一个人心中扎根,这样中国的道路才会走的更加坚实。

传统文化教育

社会主义文化要繁荣发展起来,应该也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化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

“中国梦”的提出,以民族自身为本位,以现代化为目标,是对中国文化的重新塑造。中国文化的复兴必然带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民的“文化自觉”能力会随着国家“软实力”的提升而不断增强。

中国文化灿烂辉煌,必定会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其复兴必将引领世界文化新潮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