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历史建筑(十六)——淮海中路697弄葆仁里

 李平东方明珠 2021-03-03

葆仁里位于思南路的淮海中路697弄,法国设计师赉安在上海设计的第一个里弄住宅区,竣工于1924年。

图片

沿路拆了4排建筑,建了新楼,弄堂较缩进里内,所以不容易找到里弄。这是淮海中路陕西南路以东,找到的最后一个里弄。

图片

图片

弄堂两侧各有三排住宅

图片

姚克  

1934年从国外回到上海,在霞飞路葆仁里(今淮海中路697弄)住了约三年,翻译了萧伯纳的《魔鬼的门徒》,美国黑人作家伦斯敦·休士的《圣诞老人》、《好差事没有》和《柯拉》等。1935年秋,他还将鲁迅小说《药》译成英文在美国《亚细亚》杂志上发表。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才离开。

图片

老上海趣闻轶事霞飞路葆仁里的外国人

老上海法租界有一条最繁华的马路叫霞飞路,后称林森路,今称淮海路。在靠近马司南路(今思南路)路口,有一条很普通的里弄叫葆仁里,它很典型,因为里面住着许多外国人,是老上海的缩影。

葆仁里系联体式三层楼洋房,住在一、二层朝南房间的外国人比较富裕一些,而住在三层阁或亭子间里的外国人就比较贫困一些。

白俄。系俄国十月革命后流亡到上海的俄罗斯人。住在17号二楼朝南房间的是一对50岁左右的夫妻,有一个漂亮的女儿。有一次,有个住在同楼的中国学生,手拿一本封面印有列宁头像的《时代》杂志出示给这个俄国姑娘看,姑娘做了一个鄙视的鬼脸。在17号底层亭子间还住着一个白俄老太,靠救济过日子,有时还做卖淫的营生,嫖客是美国水兵。

法国人。单身中年男子,住8号底层朝南房间,独用一个有花草的天井。在一家夜总会里吹小号。

日本人。男日本人,女白种人,六个混血儿。住8号二楼朝南大房间。在夏天,女性穿衣裤,男性一律赤膊,下身挂一块遮羞布。

高丽人。中年夫妻,在霞飞路上经营一间小型服装店,有一女,在虹口一所日本学校里念书。全家人对外都彬彬有礼。

葆仁里的中国人和外国人,平日里能和平相处。中国孩子和外国孩子曾打过一次群架,中国孩子获全胜,靠的是人多势众。

图片

上海霞飞路葆仁里十二号曾住黄埔军校第二期石重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里通往南昌路212弄南昌别业

图片

沿路建了新高楼

图片

原来拆了二排建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