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2行星上最高的山有多高

 量子猫科学 2021-03-03

各位同学大家好 这一讲的内容是

行星上的山能够有多高,我们已经进入到宏观的尺度,我们知道随着粒子数的增多,我们实际上知道了很多的一个概念,叫做星球。

比方说有星球大战等等星球,那么在这里,很自然会问大家一个问题,天体它为何是球形的?

比方说我们看到的恒星,它为何都是一些球状的或者是类球状的物体,当然你不能告诉我说恒星它是一个气体星球,它是一个气筒给它打出来。

这绝非可能,我们再回到尺度和质量的双对数图当中来看,在这幅图当中,我们给出了两条等质量密度的线,红色的对应的是核质量密度线,浅蓝色对应的是原子的质量密度线

把我们注意力重点,关注在原子的质量密度线上,我们会发现对太阳系内,几乎所有的天体,甚至所有的物质,它的平均密度,都落在3克每立方厘米附近,或者说它的平均密度跟氢原子的平均密度非常非常接近,它内部的原因是什么呢?

当然我们还可以来看一看,随着粒子数目的增加,它的这样一个,所形成的这样一个物体,它的形态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比方说当粒子数目非常少的时候,比方说我们这里看到了水晶,虽然它是一个晶体,但是它的形态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形态。

那么当它质量大一点,比方说我们看到了有一颗小行星,如艳后星,它的形状,跟一根骨头的形状很类似,但如果当粒子数更多,以主带小行星当中,最大的一颗谷神星作为例子来看,显然它就变成了一个球形。

所以我们应该有个概念,随着粒子数目的增多,天体它会逐渐逐渐变为球形,所以我们按照上面的表格,我们知道从尘埃的颗粒,变成岩石,变成金属,变成小行星,甚至变成行星,这当中变化的最显著的一个东西,就是粒子的数目在增加。

当然我们前面也讲到了,所有的这些物体它的质量密度,差不多都是3克每立方厘米,与氢原子的质量密度接近。

所以我们在这里可以做一个近似,我们认为这些物体它的粒子间间距,均取作Bohr的轨道半径。

这样一来,那么这个物体它的质量呢,就可以写成,N总的粒子数乘以质子的质量,物体的半径就可以写成粒子数的1/3次方,乘以Bohr轨道半径。

有了这两个关系之后,我们就可以把这样一个天体,它的引力能它的简并能,以及它的库仑能对于这三组能量。

引力能对粒子数目的依赖,是N的5/3次方有关,而后两种是跟总的粒子数的N次方有关,所以说对于这一些尘埃,固体,岩石,这一些粒子数目不多的粒子而言,它的引力能相对很微弱,所以万有引力几乎无关紧要,我们可以不用考虑,所以这些物体它形态可以不规则,可以是非球形的。

但是如果随着粒子数逐渐逐渐增多,引力能越来越重要,它有一个显著的效果,这实际上是我们看到的一些小行星,有Ida小行星 有Gaspra,还有糸川等等。

这些小行星它的形态都不规则,我们还可以看到有一些卫星,比方说木卫二 欧罗巴,像这些形态规则,不规则,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引力在这里起作用

行星上的最高的山可以有多高?

它是否可以再高一点,比方说我们地球上所看到最高的山,是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它可以达到8000多米

对于这个问题,结合我们前面所讲的物态,我们在前面的内容当中介绍到,通过升温可以使得固体液化

比方说加热,叫做融点能,这个能量,等于它的库仑能的1/170,如果当融点能够达到,它的库仑能的1/170的时候。

当然这样一个过程,可以通过施压而实现它,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想象,比方说一座山,长在一个球形天体的表面,这个山的高度为h,显然这个山的高度不能够过高,如果当这座山过高的话,那么这个山的底部,它的压强就会非常非常大,也就是单位体积,它所作用的能量非常大。

它就会产生一个效果,它会使得其底部液化或者说会碎裂掉。

所以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化的模型,当然这个简化的模型极度简化,我们仍然认为,天体表面的这个引力是个均匀的引力场。

所以山的底部它所受到的压强的大小是多少呢?

那么就是{\rho}gh,这样一个压强,是单位体积所赋予的能量的这个能量大小是多少呢

我们就可以写为,这个能量是等于h乘以A,再乘以质子质量 再乘以g,么A代表的这样一个行星,它所构成的主要成分的,分子量的大小,如果作用在粒子上的能量,小于它的融点能的时候,山就可以维持结构。

如果大于融点能的时候,山的底部就会液化,或者会碎裂,所以它一定会有一个最高的山对于行星表面的引力加速度呢,严格来说它应该随着r,是个变化的值,我们做一个极度的简化来处理,我们就把它小g,取成质量除以天体半径R的平方,我们把这个式子用总的粒子数代进去,以及粒子之间间距代进去,所以我们可以给它改写。

在这种情况下,粒子间间距取多少呢?

我们取y乘以a0,代表分子之间的间距的大小,对于像地球这样一个固体,固态的,类地的行星,它绝大部分,都是由二氧化硅和铁所组成。

所以我们可以把A取作60,这个y可以取作4,那么有了这两个公式,注入的能量,要小于融点的能量,所以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导出,给定的这样一个行星有N个粒子,或者说总质量为M这样一个行星,它的表面所允许的最高的山的高度,对于这个最高的山的高度,跟质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来,它是跟这个天体的质量,负的1/3次方有关。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天体它的质量越大,表面引起就来得越强天体,所允许的最高的山,所以说这实际上是它的一个特征。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对一些非常非常小质量的天体,它或许会看到一些深沟险壑,我们把这样一个公式,我们把它具体用到我们地球上,我们可以把地球的质量给它代进去

我们可以给出地球上,所允许的最高的山,可以达到多高呢,可以达到43公里的大小,当然这个高度,远远地高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当然要注意,我们这是一个极度简化的模型,不管怎么说,它应该还是比较合理的。

至少我们给出地球所允许的山,没有比珠穆朗玛峰还来得低,我们对于这样一个,行星上最高的山的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还可以做一个引申,我们说小行星它的形态不规则,而对于行星它的形态规则,它会变为球形,所以说我们需要把这样一个,什么样的一个形态是个球形,我们需要把它做一个量化的指标。

我们在这里,做一个非常非常粗浅的简略的量化,我们认为一个天体它怎样是球形呢?

很简单,我们给定一个半径为R的,这样一个星球和球体,如果这样一个天体它上面的山的高度,这样一个天体的半径相当,那么就认为它可能就不是球了。

如果它允许这样一个高度,比它的半径要大很多,那么它就是一个非球形了,如果它允许最高的山的高度,比这样一个球半径来得小,那么它就是个球形的。

那么把这一相结合我们就可以给出,使得天体变为球形和非球形的分界,这个分界也就是行星的这样一个分界,或者说行星的质量下限,我们代入具体的物理参数,就可以给出来,它差不多是我们地球质量的1/1000。

所以我们看到的谷神星,它确确实实就是一个行星,一个球形的这样一个天体。

对于岩石行星似乎还存在一个上限,差不多是14个地球质量的大小,对于这个上限它的原因是什么?

大家可以去思考

当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分析这样一个问题,随着粒子数目更进一步地增多,可能还可以给出行星的质量上限。

比方说我们给出一个判断,如果当这样一个行星,它内部组成物质的简并能,跟行星的引力能相当的时候,我们来确定行星的这样一个上限。

那么我们就可以给出行星的质量上限,会落在1/1000个太阳的质量的位置,那么这样一个质量,跟我们木星的质量就非常非常的接近,我们再次回到了这样一个,质量和尺度的这幅图当中。

我们把我们的注意力放到,原子的等密度的曲线上,随着这样一个粒子数目的增多,它的半径增大,随着这个引力的作用,逐渐逐渐地增强,它会使得这样一个物体逐渐会拉为球形,随着粒子数进一步地增大,引力会显著改变天体内部的结构,所以说我们会逐渐步入到,恒星的层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