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单方治阳萎

 一日一方养生馆 2021-03-03



阳 萎(性神经衰弱)

来源:《临诊一得录》凌云鹏


[通治方]

红梅消60克,金雀根30克,菟丝子15克,煎服。

红梅消60克
金雀根30克,
菟丝子15克

原文:治阳萎。

1971年春治一病后年余阳萎不起的壮年, 以红梅消60克,金雀根30克,菟丝子15克,煎服,3剂而病除。


此方系参阅浙江中草药资料所得,认为深合药理作用,试治确有实效。——凌云鹏

凌云鹏

名医简介:凌云鹏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外科名家,幼承家传,敏而好学,多年从事中医外科临床工作,见解独到,治验颇丰。

 附:《临诊一得录》前言:

 自幼继承家传外科之学,行医30余年,虽然有着一些肤浅的经验,但自觉在丰富多彩的中医学中仅是初窥门径,而马齿徒增,年届花甲,愧无建树,在当前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后继乏人之际,抱着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所贡献,在中医临床上或有可供参考的愿望出发,所以不揣浅陋,编写了这本点滴经验。

外科必通内科之理,除读书临证外,必赖传授为主,历代沿为惯例,致使宝贵经验失佚者颇多,影响了中医外科的发展,我已垂暮之年,而子女辈均从事其他工作,数世疡医经验,与其随之殒灭,不若留诸于世,聊作同道们的参考。特别是近十年来由于环境变迁,使我得以有机会兼事内科工作8年,草药研究5年,历治危殆之症而获效者,亦属不鲜,虽是一鳞半爪,并录于后,以供同道们指正。

                                                    凌云鹏         一九八〇年七月

散人注:   

 红梅消:蔷薇科落叶灌木茅莓的根,叫“红梅消”,其入药首载于《本草纲目拾遗》。因该植物全国大部分地区均生(太行山脉盛产),全株又均有特殊药用,故有茅梅、薅田蔗、红锁梅、过江龙、五月红(全株)、天青地白草(茎叶)、三月泡(果)、革黎勒、仙人搭桥(藤)等不同别名。秋天采挖后,除去泥土,鲜用或晒干入药,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舒筋止痛之功。

红梅消根

金雀根:为豆科植物锦鸡儿的根或根皮。全年可采(四川多于夏末秋初挖取),挖得后,洗净泥沙,除去须根及黑褐色栓皮,鲜用或晒干用。或再剖去木心,将净皮切段后晒干。药材:根呈圆柱形,未去栓皮时褐色,有纵皱纹,并有稀疏不规则的凸出横纹。 已去栓皮者多为淡黄色,间有横裂痕。 根皮为单卷的圆条或条块,长12~20余厘米,径1~2.5厘米,厚3~7毫米,卷筒的一侧有剖开的纵裂口,内表面淡棕色。 质坚韧,断面白色,微黄,有肉质,并有多数纤维。 味苦。 根皮以内厚,色微黄、完整无破碎者为佳。 根产浙江、江苏;根皮产四川。

金雀根

菟丝子又名吐丝子、无娘藤、无根藤、萝丝子。菟丝子是一种生理构造特别的寄生植物,其组成的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利用爬藤状构造攀附在其他植物,并且从接触宿主的部位伸出尖刺,戳入宿主直达韧皮部,吸取养分以维生,更进一步还会储存成淀粉粒于组织中。中药菟丝子为双子叶植物药旋花科植物菟丝子、南方菟丝子、金灯藤等的种子,具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固胎止泄之功效。

菟丝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