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迹】临淄晏婴墓:沮封之隙,敬重如初(上)

 真友书屋 2021-03-03

流传至今的各种圣迹图中,均有晏婴沮封一帧,这个故事本自《史记·孔子世家》上的一段: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

Image

晏婴沮封

齐景公向孔子请教管理国家的办法,孔子告诉他: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齐景公夸赞孔子讲得很有道理,他也觉得这四者若各不像的话,即使有充足的粮食,也无法吃得到呢。

某天,齐景公又向孔子问政,孔子说:管理国家重在节约财物。景公闻言很高兴,准备把尼溪的田地封赐给孔子。晏婴闻听后跟齐景公说:儒家人士善于言辞,但不关于用法度来规范;这些人大多高傲自大,不能用他们来教育百姓;更何况儒者讲究繁多的礼节,花巨资厚葬死人,不能把这种习俗普遍于齐国。周王室衰落后,周礼有了残缺。而今孔子特别讲求周礼,但学习这些繁琐的礼节会很耗人,如果国君打算用这套礼节来改造齐国,在我看来,不是治民的好办法。

Image

晏婴冢大门

齐景公认为晏婴说得对,自此之后,他接见孔子时,虽然依然还是很尊重孔子,但不再向他请教礼的问题。某天齐景公跟孔子说:我无法做到按季氏上卿的规格来接待你。于是他就于鲁国季氏和孟氏之间的规格来接待孔子。显然他对孔子的热情度降低了很多,更何况那时孔子在齐国的一些建议影响到了一些人。《孔子世家》中接着写道:“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当时齐国的一些大夫竟然想害孔子,此事被孔子听到了。而齐景公却跟他说:我老了,不能再重用你了。于是孔子离开齐国,返回了鲁国。

Image

进门有堵墙

可见,齐景公原本颇看重孔子的理政才能,在晏婴的游说下,他改变了对孔子的看法。他原本想给孔子的封赐也取消了,此即沮封之意。当时齐国朝中有人注意到了齐景公的态度,于是想落井下石。孔子看事不可为,于是返回了鲁国。

晏婴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后世学者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但大多数看法本自《晏子春秋·外篇第八》中所载的一段:

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子贡曰:“见君不见其从政者,可乎?”仲尼曰:“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吾疑其为人。”

Image

晏婴生平介绍,左起竖读

晏子闻之曰:“婴则齐之世民也,不维其行,不识其过,不能自立也。婴闻之,有幸见爱,无幸见恶,诽誉为类,声响相应,见行而从之者也。婴闻之,以一心事三君者,所以顺焉;以三心事一君者,不顺焉。今未见婴之行,而非其顺也。婴闻之,君子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孔子拔树削迹,不自以为辱;身穷陈、蔡,不自以为约。非人不得其故,是犹泽人之非斤斧,山人之非网罟也。出之其口,不知其困也。始吾望儒而贵之,今吾望儒而疑之。”  

仲尼闻之,曰:“语有之:‘言发于尔,不可止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吾罪几矣。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不及人以为师。今丘失言于夫子,夫子讥之,是吾师也。”因宰我而谢焉,然仲尼见之。

Image

晏婴墓碑

齐景公三十一年,鲁昭公躲到了齐国,此后不久,孔子也来到了齐国,他在此做高张家臣。正是通过高张,孔子见到了齐景公,但公子却没有去拜见晏婴。子贡说:您为什么只去拜见齐国的国君,而不拜见执政者?孔子说他听闻过晏婴曾侍奉三位君主都很顺利,我怀疑他的为人。

Image

整个临淄墓群一并申报为全国级文保单位

孔子的所言被晏婴听到了,为此他用一大段来予以辩解,他说自己用一颗正直的心来侍奉三位君主,因为这样才会顺利,如果他用三心来侍奉一位君主,才不会这么顺利。现在有人不观察我的行为,就指责我顺利地侍奉三位君主。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前人说君子独自站立时要对得起自己的影子,独自睡眠时要对得起自己的灵魂。孔子在游学时被人拔掉大树而被迫离开,他本人不认为这是受到了侮辱。他在陈国、蔡国之间七天没饭吃,他也不认为是窘困。所以说,不明白事情的原委就指责别人,这就如同居住在水边的人指责刀斧没有用一样,也如同住在山上的人认为渔网没有用一样。每人都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这显然不客观。我原本对儒者十分尊重,现在看到他们这样想问题,真让我开始怀疑这些人的为人。

Image

晏子墓在故宅旁

晏婴的这番话也传到了孔子的耳朵里,他承认私下议论晏婴的过失是不恰当的,但他解释说自己依然尊重晏婴。而后他派弟子宰予前去见晏婴,代自己表示歉意,之后他又去拜见了晏婴。

如果这段记载无误的话,看来晏婴沮封之事,是孔子有错在先,他到达齐国后,只拜见国君而不拜见执政者,当弟子问原因时,他明确地称自己不见晏婴的原因乃是怀疑对方人品不好。更为不幸的是,他的所言被其他人听到了,还把这段闲话传给了晏婴。这当然令晏婴很不高兴,难怪齐景公想重用孔子并给其封赏时,晏婴要阻止此事。

Image

新加了碑券

然而这件事需要进一步分析,比如晏婴在辩解时,提到了桓魋拔树的故事,但这件事是在孔子周游列国时发生的,也就是晏婴沮封之后发生的,晏婴不可能预知此后发生的事情。同时,此事中还提到了孔子的两位弟子子贡和宰予,按照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所载,子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宰予比孔子小二十九岁。孔子此次前往齐国的时间是齐景公三十一年,此次他在齐国呆了一年多的时间,那时的孔子年纪在三十四岁到三十五岁之间,子贡和宰予此时应是几岁的小孩子,他们还不是孔子的弟子,也不可能跟孔子来到齐国,所以《晏子春秋》中的这段记载有可疑之处。

Image

冢上荒草

然而各种文献上记载,晏婴和孔子见过很多次面,为什么会出这样的问题呢?其实从《晏子春秋》中就能找出出现该问题的原因,此书《外篇第八》第三载:

仲尼游齐,见景公。景公曰:“先生奚不见寡人宰乎?”

仲尼对曰:“臣闻晏子事三君而得顺焉,是有三心,所以不见也。”

仲尼出,景公以其言告晏子,晏子对曰:“不然。非婴为三心,三君为一心故。三君皆欲其国之安,是以婴得顺也。婴闻之,是而非之,非而是之,犹非也。孔丘必据处此一心矣。”

Image

园中有一圈小径

此处也是记载孔子到达齐国后,先去拜见齐景公,不是子贡,而是齐景公问孔子,你怎么不去见见我的宰相?孔子的回答依然很干脆,他说自己怀疑晏婴的人品。孔子出去后,是齐景公传闲话,把孔子的所言告诉了晏婴。晏婴同样予以了驳斥,他说孔子所说的话近似于诽谤。

这段记载中没有了子贡,也就不存在孩童时的子贡跟孔子前往齐国,而传话人改为了齐景公,并且晏婴的辩解之语中也没再提到孔子困于陈蔡之间、桓魋拔树等事。故这段记载完美地避开了上一段中的矛盾之处。同时《晏子春秋·外篇第八》中还记载了晏婴的反击举措:

仲尼相鲁,景公患之,谓晏子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孔子相鲁,若何?”晏子对曰:“君其勿忧!彼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君不如阴重孔子,设以相齐。孔子强谏而不听,必骄鲁而有齐,君勿纳也。夫绝于鲁,无主于齐,孔子困矣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

Image

冢顶状况

孔子当上了鲁国的实际国相,齐景公闻讯后很担心,他对晏婴说:邻国若有圣人辅佐,这对敌对国家构成了威胁。现在孔丘做了鲁国的相,这该怎么办?

晏婴出主意说:您不要担心,而今鲁国国君是个昏庸无能的君主,孔丘的确是位有管理能力的贤才。所以您不如私下里表示对孔丘的尊重,放出风去说您想请孔丘来做齐国的国相,如果孔丘劝谏鲁君时对方不听,孔丘肯定会离开鲁国来到齐国,到那时您再拒绝接纳他。此时他既与鲁国断了关系,在齐国又得不到重用,这样就把他困住了。

Image

古木

晏婴的主意很损,但却很管用,果然一年后,孔子离开鲁国来到齐国,齐景公还记着晏婴的主意,故他不接纳孔子,而后就发生了被困在陈蔡之间的事。

但这段记载也经不住推敲,孔子在鲁定公十年任大司寇,《史记·孔子世家》载:“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可见孔子以大司寇之职来行宰相之事是在鲁定公十四年,而晏婴去世于齐景公四十八年,此年即鲁定公十年。

Image

新栽槐树

看来晏婴借机报复孔子之事不存在,但是孔子没有受到齐景公的封赏之事却是存在的,只是那件事似乎与晏婴无关。《孔子家语·六本》中载:

孔子见齐景公,公悦焉。请置廪丘之邑以为养。孔子辞而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受赏。今吾言于齐君,君未之行而赐吾邑,其不知丘亦甚矣。”于是遂行。

Image

文保牌背面的文字

此处称齐景公要赏赐孔子封地时,是孔子主动提出不接受,他跟弟子们解释说:君子无功不受禄,他只是跟齐景公谈了一番话就受到封赏,孔子认为齐景公太不了解他的为人了,于是他就离开了齐国。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