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用典故的宋代黄庭坚,写首词《鹧鸪天·黄菊枝头生晓寒》自然似李白,词学名家:像辛弃疾之作

 qiangk4kzk8us4 2021-03-03

在经济发达、科学昌明的现代,看书,可能是一种性价比最高的消遣,或者是投资。但是在古代,想多看几本书,却是千难万难。

因为古代印刷技术不甚发达,只有世家大族、书香门第,才代代相传,有一些藏书。

所以,我们曾在课本上,学过很多名人借书苦读的故事。直到北宋的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减少了印刷成本,提高了印刷效率,因此,很多孤本、一般人难以读到的书籍,得以大量印刷、发行,普通百姓也能卖得起书看。

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宋代的大文人,才学都比较渊博。像苏轼,不仅儒、释、道融会贯通,更精通医理、书画、美食……可谓学究天人。所以,宋朝的诗人、词人,对于六朝隋唐的诗词作品,都烂熟于心,典故也是信手拈来。

苏轼的门生黄庭坚,更擅长用典故,以其为代表的江西诗派,作诗力求“无一字无来处”,而黄庭坚本人也是将“点铁成金”用到巅峰造极。钱钟书先生说:

“读书多”的人对黄庭坚的诗都疑神疑鬼,只提防极平常的字句里有什么埋伏着的古典,草木皆兵,你张我望。

当然,钱钟书这番话,是讽刺那些自以为博学之士对黄庭坚诗的过度解读,同时却也不免说明黄庭坚作诗时典故和化用比较多。但其实黄庭坚的诗词,即便是用典,也有很多十分清丽简洁的作品,一眼就能令人爱上,读来如东风拂面。

比如这首《鹧鸪天》: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

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这首词,是黄庭坚与眉山一位名叫史应之的隐士,在戎州,也就是四川宜宾,一起喝酒唱酬时写的。酒酣耳热之际,诗人往往能够灵感迸发,写出一些天然流畅的传世好诗词。

比如李白与丹丘生等人喝酒,写下了著名的《将进酒》。刘禹锡与白居易喝酒,写下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样的警句。

黄庭坚这首词,同样自然流畅,豪放不羁。

作词的时间,是在公元1099年的一个深秋时节,这从词的首句也能看出。深秋的菊花已经绽放出金黄的颜色,秋风寒霜吹落,菊花的枝头也似乎氤氲着寒意。

人生就在这春秋更替中,逐渐走向终点,所以行乐需及时,趁着菊花盛开,大醉一场,不要让酒杯空了,不要让欢乐少了,对酒当歌,欢乐就在酒中。

这两句,极有李白“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味道。

三、四两句诗是极有意境的。醉后于秋风斜雨中横笛吹曲,词人却说“斜吹雨”,仿佛雨因横笛而斜。趁着酒意,摘下一朵菊花当做发簪插在头上,把帽子倒着戴。“倒著冠”用了《山简醉酒》的典故。

“醉”、“倒”等字词,让词中多了一丝“不羁”的狂态。“横”、“斜”等字词,则增添了几分清婉的韵致。

下阙,则是对自己的自嘲了,或者说是一种豁达的人生观。

黄庭坚来到戎州,是被贬谪而来,写这首词的时候,他已经度过了四年的贬谪生涯。常人跌入事业的低谷,多是伤春悲秋、顾影神伤。不过,黄庭坚道世事纷扰,但身体尚可,既然如此,那就多吃一些。唱歌跳舞作诗饮酒,享尽清欢。

头上的白发与周围的黄花相互映衬着、牵挽着,我便就这般不羁的姿态,任世人冷眼看我。

菊花于深秋傲霜而开,这边是词人想表达的精神。他那白发,就是世俗中的菊花,即便政敌如何迫害他,他依旧傲立风雨中。

黄庭坚不愧是被誉为才学最接近苏轼的门生,连这种豁达的心态,都是一脉相承,抒发愤懑,却并没有牢骚。

晚清词学名家陈廷焯认为,这首词,仿佛是辛弃疾率意而作。不过,辛弃疾雄壮的文字中,蕴含着悲凉,黄庭坚阔达的词里,又何尝没有伤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