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西游记》:悟空是真善,不善又岂能成佛?

 写乎 2021-03-09

作者:星子

《西游记》中唐三藏与孙悟空因为善恶,三次产生摩擦,以至于唐三藏写下文书,要断绝师徒关系。

第十四回,两界山中。悟空初追随三藏,二人赶路时遇到了一伙拦路抢劫的强盗。他们轮枪舞剑,一拥而上,照悟空劈头乱砍。悟空抡开金箍棒,将他们尽皆打死。结果被三藏批评为“无故伤人性命,如何做得和尚”,“全无一点慈悲好善之心”。

悟空辩白,“若不打死他,他就要打死师傅”;三藏教导悟空,“出家人恐伤蝼蚁命”,并表明自身的原则,“自己宁死绝不行凶”。悟空既伤性命,又不服管教,故三藏生气地说悟空是一只“忒恶”的猴子,语含怒气。悟空由此被带上了“紧箍咒”。

第二十七回的回目是《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电视剧中将此回更名为《三打白骨精》,情节大家都很熟悉。此次矛盾以三藏驱赶悟空,悟空回花果山告终。

第五十六回,又出现了与此类似的情节。师徒四人行路中,路两边忽闪出三十多人(其中有杨老儿的儿子),一个个持枪刀棍棒,拦住路口。悟空两棍子下去,就打死了两个。唐僧又一次恼了,絮絮叨叨,猢狲长,猴子短。

直至夜晚投宿到杨老儿家里,被杨老儿做强盗的儿子图害,他们二三十人追赶三藏一行时,三藏仍叮嘱行者,“切莫伤人,只吓退便罢”。行者不听,将杨老儿的逆子割下头来,血淋淋提在手上。三藏怒气难消,于是心中念起了紧箍儿咒,狠批悟空“泼猴凶恶太甚”,将之驱赶。

表面看来,三藏似乎更有大慈大悲的佛性,他心怀悲悯,不愿伤害他人甚至一只蚂蚁。“自己宁死也不行凶”显示出他出家人的美好品性。而悟空似乎凶恶很多,狠毒很多,抡起金箍棒就或死或伤,割下人头,眼都不眨一下。可真相到底怎样呢?我们且来分析一番。

一、该不该盲目为善?

三藏虽出身高贵,前世为金蝉子,而转世后却是肉眼凡胎。西天之路遥远艰难,一路凶险,肉眼凡胎的三藏一个人根本无法到达,必须要有得力的徒弟,才可保他取经成功。以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本领,来保护帮助三藏,真的无可挑剔。

二十七回中,白骨夫人摇身一变,先后变作花容月貌的女儿、年满八旬的老妇人和老公公来迷惑三藏,悟空火眼金睛,一看便知,毫不犹豫三次打杀,保护了师傅。然而悟空事后千万般解释,三藏总是不信,加之八戒从旁挑唆,三藏两念紧箍儿咒,三次驱赶悟空。所以悟空在观音面前诉苦说,“那长老背义忘恩,直迷了一片善缘,更不察皂白之苦。”

想必每一个读者读到此处,都会为三藏的昏聩糊涂气恼不已,为悟空的忠诚委屈喟叹同情。

小说中描写到:

“(三藏)更无二话,只是把《紧箍儿咒》颠倒足足念了二十遍。可怜把个行者头,勒得似个亚腰儿(中间细,两头粗)葫芦,十分疼痛难忍。”

三藏的行为让我想起了《农夫和蛇》、《东郭先生和狼》的寓言故事,也想起了雷锋日记中的话语,“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对待敌人要像寒风扫落叶一样冷酷无情。”悟空是师徒队伍中唯一具有火眼金睛的人,可三藏竟不信任,对妖怪的情形也不推究,是非不分,忠奸不辨,盲目亲善,对自己徒弟却狠心念咒,总认为悟空行凶会连累了他。

殊不知对妖怪的纵容便是最大的恶!如此三藏,情商低下糊涂,且刚愎自用,根本谈不上真善。而悟空却善恶分明,爱憎有别,明知师父会责怪惩罚,也舍身护师,忠肝义胆,乃为大善。

二,强盗该不该“退他”即可?

三藏认为对待拦路抢劫的强盗,只要“退他”即可,怎能打死?“这些强徒,就是拿到官司,也不该死罪”。这道理貌似有理,其实未必。

首先三藏师徒与强盗的对立关系是不可调和的。用悟空的话来讲,便是“若不打死他,他就要打死师傅”。

这些强盗都是惯犯,心性恶劣,干的是杀人越货的勾当,伤天害理,在此之前不知抢劫了多少财物,又谋害了多少人性命。杨老儿的儿子一伙,遇到三藏时,见他无甚财物,便要他脱下衣服,留下白马,三藏不愿,那些贼“大怒,掣大棍,上前就打”,更把三藏绳子捆了,高高吊在树上。悟空来了也是如此,贼人“抡起藤棍,照行者光头上打了七八下。”

假如不是悟空有些手段,恐怕三藏师徒都会被剥了衣服,吊在树上,最终活活饿死吧。所以,悟空看问题看到很透,他认为与强盗对抗,本来就是你死我活。对于取经这项事业而言,善恶其实泾渭分明,阻止谋害者皆为恶,所以悟空一点都不含糊手软。

其次,这些强盗根本不知悔改,不顾死活。杨老儿的儿子这伙强盗在路上初遇悟空师徒时,被悟空两棍子下去打死了两个。他们对悟空的手段是清清楚楚的,然而当他们在杨老儿家里再次遇见悟空师徒时,又起歹心,商量要“拿住那些秃驴,一个个剁成肉酱,一则得那行囊白马,二来与头儿报仇。”

可见,这一伙亡命之徒早已丧失理智,无一丝畏惧之情、向善之心、悔改之意。对这样的人施以善心,岂不自作多情,显得可笑。留下他们,反而助长其嚣张气焰,再祸害他人。所以,孙悟空的决绝显示的恰恰是对地方百姓的大善,唯有铲除祸害,才可保一方平安。

再次,从时间角度来看,三藏“退他”的想法也不被允许。西天路途迢远,一路上七灾八难,步步为艰,只能节省时间,不敢耽搁,若与强盗玩起了“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游戏,只吓唬吓唬他们,那该发生多少纠缠,几时才取得真经?悟空的解决之道算是快刀斩乱麻。

三、三藏教诲悟空的所谓善行,他自己做到了吗?

我们再次回顾三藏对悟空的教诲:“出家人念念不离善心,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自己宁死绝不行凶”。

再来看看三藏是怎样做的。天色欲晚,又遇平坦之地,八戒认为大家在山上行了一日,肚里饿了,快些赶路,好寻个人家化斋。孙悟空将金箍棒在白马眼前一晃,白马便迈开步子奔跑开来。三藏正是在独自赶路时遇上了强盗。

三藏“唬得个战战兢兢,坐不稳,跌下马来,蹲在路旁草科里,只教'大王饶命’。”

可这伙强盗暂时不要他命,要的是他的盘缠和白马,还要他把衣服脱下来,三藏竟然拒绝了。三藏说:

“你若剥去,可不害杀我也?只是这世里做得好汉,那世里变畜生哩!”

三藏不仅不给衣服,盘缠,在此竟开口骂人。如果真像他所说的“自己宁死绝不行凶”,三藏就应该在孙悟空要打那伙强盗之前,把马匹行李送给那些强盗。自己的命都不要紧,更何况行李呢?如果真是那样,我们或许还能高看三藏,但三藏是有私心的。

还有更戏谑的。三藏怕被打,竟然骗这伙强盗,说自己的小徒弟身上有几两银子,后面就到。关键时刻,三藏是懂得保护自己的,他把麻烦推给了徒弟们。等到悟空将他救下,他骑上马飞快地返回旧路,寻找八戒和沙僧,只留下悟空对付强盗。很显然,这个师傅惜命如金,在关系到自身的利益时,他便忘了自己曾经的标榜,妥妥的言行不符。

以上分析可见,三藏对悟空的评价并不客观准确,是理想化的不切实际的要求,他自己都做不到。连悟空也说,师傅是“外松内紧”,对外人和善,对自己人苛刻,此话不假。悟空做不到师傅所说的对强盗手下留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所以悟空并不是恶徒,他在小说中能被不同地方的民众跪拜感恩,能够被众多的读者喜欢,主要原因也正是他的善。西天路上,悟空降妖除魔,与人为助,真正做到了普度众生,造福一方,即使有些妖精并没有为难三藏师徒,悟空也主动热心救苦救难,铲除妖精。

第七十七回、七十八回发生在比丘国的事情便是很好的证明。无道国主,欲以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做药引来为自己治病。此事本与三藏一行无关,但见此情状,三藏只滴泪悲悯,而悟空则实施救护。妖精国丈提出可用三藏的心肝来代替那些小儿做药引,三藏(对悟空)道:“你若救得我命,情愿与你做徒子、徒孙也。”悟空便变作三藏去见国主,揭穿国丈妖精面目,终除灭妖患。

比丘国的故事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令人难忘。悟空为国君掏取心肝时,从自己胸膛拿出了很多个心肝,血淋淋的心肝,“都是些红心、白心、黄心、悭贪心、利名心、嫉妒心、计较心、好胜心、望高心、侮慢心、杀害心、狠毒心、恐怖心、谨慎心、邪妄心、无名隐暗之心、种种不善之心,更无一个黑心。”

悟空是没有黑心的,他明辨善恶,以善待善。尽管最初因师傅批评而多有委屈,但依然牢记师父教诲,在后来与妖精对抗的过程中,也少了许多阴狠的手段。

如来在为师徒四人授职时这样评价悟空:

“汝因大闹天宫,吾以甚深法力,压在五行山下,幸天灾满足,归于释教;且喜汝隐恶扬善,在途中炼魔降怪,全终全始,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斗战胜佛。”

如来能如是说,可见悟空是真善。不善又岂能成佛?

【作者简介】星子,本名王美妮,陕西人,中学语文教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