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说瓷器鉴定(六)明清文人画对清初纹饰的影响

 bhh5505 2021-03-03

马未都讲,有一次他在外地逛一个古玩市场,进到一家古玩店,一进门就看见在地上不起眼的地方摆着一个瓶子。心想:店主应该对这件东西没有认识。他弯腰拿起一看,是康熙晚期的一个梅瓶,画的枯枝花鸟。但店主认为这种画法稀疏的瓶子应该是晚清民国的。所以马爷成功捡漏,以晚清民国的价钱买了个康熙梅瓶。也许你会问他是怎么知道这件梅瓶就是康熙时期的呢?据他自己讲,是因为看到了这件梅瓶上画的鸟,跟八大山人朱耷的风格一模一样。下图便是这个梅瓶的局部照片,注意麻雀的眼睛,是向上翻着白眼的。

图说瓷器鉴定(六)明清文人画对清初纹饰的影响

观复博物馆藏 清康熙枯枝麻雀纹梅瓶

朱耷是明皇室后裔,本名叫朱由桵,明朝灭亡后,对于他来说真是国破家亡,悲痛万分,落发为僧,后又改入道教,并且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在景德镇。是“四僧”之一,号“八大山人”(八大山人是一个人,不是八个山人)。他的作品一般都是以象征的手法表达他内心的愤世嫉俗和孤傲不群,他所画的动物眼睛均以“白眼”向天,表达内心的不满,以及对统治者的鄙视。

图说瓷器鉴定(六)明清文人画对清初纹饰的影响

朱耷作品


耿宝昌在《明清瓷器鉴定》中写道“康熙时期由当时宫廷画师刘泮源等人的设计为蓝本,再由分工严格、技巧熟练的工匠依样绘出,其效果与当时著名画家在纸卷上作画所产生的效果相近。同时宗法晚明的陈老莲、沈周等画家的山水、人物绘画,也有较多的表现”。

图说瓷器鉴定(六)明清文人画对清初纹饰的影响

瓷器鉴定泰斗 耿宝昌

马未都在《瓷之纹》中写道“清初四王山水雄霸花坛,朝野效仿一时”,“康熙青花山水无处不见四王山水的影子,远山近岸,层次分明,所用青花施展墨分五色之技,的确独步本朝矣

图说瓷器鉴定(六)明清文人画对清初纹饰的影响

观复博物馆馆长 马未都

由此可知,陈老莲、沈周、四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等人的绘画对清朝初年瓷器纹饰有着深刻的影响。了解他们的绘画风格对于清早期瓷器鉴定有很大的帮助。

清早期文人画对瓷器纹饰的影响

陈老莲:浙江绍兴诸暨人,生于明万历二十六年,卒于清顺治九年,享年五十五岁。陈老莲在人物画上颇有成就,壮年时已由“神”入“化”,晚年则更炉火纯青,愈臻化境。《西厢记》中的插画多出自陈老莲之手。

《诗酒待琴图》是陈老莲在三十七岁秋所画,画中是老莲与好友喝酒,两位侍女抱琴立与身旁。画中人物服饰绘画流畅,身体肤色饱满,画面十分祥和,人物神态表达十分细腻。

图说瓷器鉴定(六)明清文人画对清初纹饰的影响

清陈老莲《诗酒待琴图》

清早期瓷器上的侍女纹深受陈老莲人物画的影响。下图是康熙瓷器中的人物纹饰,可以看出其风格明显受陈老莲绘画的影响。

图说瓷器鉴定(六)明清文人画对清初纹饰的影响

康熙瓷器中的侍女纹

相传有一道士给陈老莲父亲一枚莲子,吃下后不久就便生下了陈老莲。陈家是官宦之家,他从小家境殷实,但其父35岁去世,家道中落,在他18岁之时其母亲也因病去世,他哥哥为抢夺家产又加害于他,他被迫离家出走以卖画为生。在明亡之后,他看空凡尘之事,在云门寺出家为僧,下图洞石和枯叶便是陈老莲出家后所画。

图说瓷器鉴定(六)明清文人画对清初纹饰的影响

陈老莲所绘洞石和枯叶

下图是清顺治时期比较流行的洞石木叶诗文盘,可见其与陈老莲画作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图说瓷器鉴定(六)明清文人画对清初纹饰的影响

清顺治 青花洞石木叶诗文盘

“四王”分别指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他们四人清初的四位著名画家。他们在艺术上追求模仿宋元名家笔法,这种思想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认可和提倡,因此被尊为正统画家。为什么清初瓷器上山水纹受四王画风的影响很大呢?主要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其次是清朝初年清政府废除了明代以来的匠籍制度,加上官窑瓷器官搭民烧,使得民窑得到蓬勃发展。

王鉴的《山水图》运笔出锋,皴法爽朗空灵,树木葱郁,远山近景层次分明,画面充满诗意。

图说瓷器鉴定(六)明清文人画对清初纹饰的影响

清 王鉴 《山水图》

康熙青花山水纹缸的山水绘画层次丰富,有宋元笔意,构图为传统绘画散点透视法,与“四王”绘画的山水非常接近,可见当时绘瓷艺人深受“四王”的影响。

图说瓷器鉴定(六)明清文人画对清初纹饰的影响

清康熙 青花山水纹缸

通过上述介绍,我们会有一个感悟,就是从鉴定的角度讲,横向联系的重要性。如果马未都不了解朱耷、不了解朱耷在景德镇生活的经历,他是不可能捡到这个漏的。横向的联系有时候比用单纯的鉴定知识去判断一件器物的年份更容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