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楔子

 临观山水 2021-03-03

黄帝纪年三千四百三十年,大唐开元二十一年(西元733年),岁在癸酉,唐玄宗李隆基设江南西道,简称江西,后世之江西省即得名于此。江西自古以来物产富饶、人文荟萃,“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其《滕王阁序》中称之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特别是宋朝以后,江西书院文化鼎盛,为当时中国非官方学院之泰山北斗。

自从大禹创立夏朝,分天下为九州,江西除今九江以西一隅属荆州外,东南皆属扬州。至东周之春秋时期,江西分属吴、越两国;战国初,周显王三十五年(西元前334年),楚国击败越国,此后江西全境属楚。至秦灭楚统一中国后,改郡县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江西为九江郡之一部分。

西汉灭秦后,改九江郡为淮南国,领九江、庐江、衡山、豫章四郡,江西则为豫章郡。其时豫章郡领南昌、庐陵、彭泽、柴桑(今九江、瑞昌、星子等县)、宜春等十八县。核今江西属地,除旧日之玉山一部,割自会稽郡之太末;铅山一部,割自会稽郡中冶县;安福一部,割自长沙郡之安成;婺源割自丹阳郡外,几乎全为西汉时之豫章郡故地。东汉以后,区域建制变化很大,就豫章而论,其辖境时大时小。至唐开元二十一年(西元733年),江西辖洪、饶、虔、吉、江、袁、信、抚等八州。

信州府地处今江西之东北部,其治下有一座道教名山,即龙虎山,此山乃道教正一派之祖庭。据道教典籍记载,第一代天师张陵,又称张道陵,于东汉建武十年(西元34年)正月十五日生于沛国丰县盘冢村(今江苏丰县宋楼镇费楼村),为创汉功臣张良之八世孙。史载张道陵七岁时即能诵《道德经》,并达其要旨;其生性好学,天文地理,河洛图纬,皆极其妙;诸子百家,三坟五典,所览无遗,因此被举荐为官。然而他身虽做官,却志在修道。

东汉顺帝年间某夜,太上老君授之以雌雄剑与多道符箓,命其诛灭横行川地之鬼神。张道陵大张法术,由此从其学者有千余之众。后来张道陵在蜀地鹤鸣山创立五斗米教,自称太上老君降命为天师,故世称张天师,其教亦称天师道。东汉中期,张道陵在龙虎山炼丹,传说“丹成而龙虎现”,山因此而得名。丹成后,张道陵离开龙虎山。但后来,张道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至西晋时又由汉中迁回龙虎山,从此张天师法裔世居龙虎山,炼道修真,济世救人。如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开篇便讲“张天师祈禳瘟疫”。

因张天师不仅独善其身,还兼济天下,造福苍生,因此民间信者颇众。而天师道祖师规定:“绍吾之位,非吾家宗亲子孙不传。”因此天师一职,世代相传。这是道教跟佛教最大的不同之处,即做道士也是可以娶妻生子的。因天师这一职位是嗣传的,当然历代天师都姓张。此后,天师道与龙虎山之龙虎宗(即龙虎山正一宗坛)融合,并以龙虎宗为主体,慢慢演变为后世之正一道派。为方便叙述,本书以后统称龙虎山教派为正一派。

话说那龙虎山,峰峦叠嶂,树木葱笼,碧水常流,如缎如带。山间出云纳雾,常飘荡于悬崖峭壁之间,时有瀑布斜飞,几处藤萝倒挂。施耐庵谓之“青黛杂成千块玉,碧纱笼罩万堆烟”。而道教宫观庙宇星罗棋布于山巅峰下、河旁岩上,很是壮观。

与龙虎山毗邻有两个小地方,一为贵溪,另一为鹰潭。两处都在信江边上,贵溪在鹰潭上游。战国时代,鹰潭贵溪一带尚未发展;至秦时,鹰潭隶属于饶州(今上饶市)余干县。唐肃宗乾元元年(西元758年),割饶、衢、建、抚四州之地设信州,此时龙虎山属饶州余干县晋兴乡。 

龙虎山仙水岩、泸溪河风光

不久,大唐于永泰元年(西元765年),设置贵溪县,下辖鹰潭,时称鹰潭坊。这种隶属关系一直维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初期,之后直接隶属于上饶市。再后来鹰潭独立成市,脱离上饶,却反过来管辖贵溪了。

由于鹰潭地理位置优越,史称“东连江浙,南控瓯闽,扼鄱水之咽喉,阻信州之门户”,是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地理书上,称之为“华东六省一市的交汇点”。传说鹰潭坊有一龙头山,其上有许多大樟树,皆数人合抱,树龄都在数百年以上。而山麓下有一个深潭,许多老鹰经常在这一带盘旋飞舞。树影婆娑,潭水清幽,“涟漪旋其中,雄鹰舞其上”,成为一道绝美风景,众口相传,鹰潭由此得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