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八回 世间尽沧桑(18.4)

 临观山水 2021-03-03

匆匆一年过去,肃宗上元二年(西元761年)夏日,上清村之竹林开满了竹花。而楚天墀家园子里之竹子因还未成气候,故未同开。竹子虽是常见植物,但难得开花,约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才有一次。因难得一见,附近听说的人都来见识。楚天墀一家也曾去竹林观看,但见竹花红白相间,状如小芦穗,极是漂亮。

但故老相传,竹子开花,必将带来不幸,因此不久后便人心惶惶。陈村长见状,便邀上楚天墀,一同去天师府请教张天师。张天师听闻后,道:“六十三年前,老道尚小,但适逢龙虎山上之竹子开花,其后并无灾异。天墀,《南华真经》有言:凤非竹不食。可见,竹子开花结籽,实乃正常。”楚天墀道:“天师,乡民愚昧,一旦迷信,便不可理喻,可有开解良策?”陈村长上前跪拜,道:“天师,请你老人家下山一趟,为众人祈禳消灾。”张天师沉吟有间,道:“也罢,你等先回村去,通知附近乡民:明日申时,老道在上清村讲道,为众人解惑。”陈村长大喜过望,连磕了几个头,然后与楚天墀下山回村,分头通知众乡邻。

翌日,众乡邻吃过午饭后,都相继来到上清村之竹林边。须臾,张天师驾到,陈村长搬来一把椅子请天师入座。张天师开门见山,晓谕众人道:“各位高邻,汝等齐聚于此,只为竹子开花,须知这并非灾异之前兆。”众人虽不明所以,但都不敢乱了秩序,只是静听张天师开示。张天师环视众人一眼,接着道:“古书中写道:‘竹,六十年一易根,而根必生花,生花必结实,结实必枯死,实落又复生。’可见,竹子生长到一定年限后,如凡人一样,必然会出现衰老,为繁衍后代,在命尽之前开花、结籽。此乃生物正常之新陈代谢也,因此与灾异无干。”

张天师在当地之威信极高,他引经据典,一番话登时便令众人大为放心。眼见机会难得,于是众人纷纷请求张天师说法。张天师想起连年征战,来时便已想好主题,于是借机宣讲。约持续了一个半时辰,然后众人欢喜而去。

自开花后不久,竹子便开始成片枯死。因大家此前被张天师开解过,因此不再人心惶惶。

同年九月,楚天墀的爷爷去世,有人劝楚家找个看阴宅之风水先生,选一块好坟地,以期子孙昌盛,门庭显赫。楚天墀与父、叔商议,其父楚见素问道:“天墀,这东西我们不懂,你拿主意。你若觉得要紧,就请个堪舆家来。”楚天墀道:“据儿子看来,门庭显赫或高官厚禄,并非我家族之期望。坟地好不如心地好,坟田高不如心田高。”楚抱朴也道:“天墀这话说得好。”又对楚见素道:“老大,我看也别折腾了,待会就让天墀去找村长,在后山自选一块好地就是了。”叶青道:“爷爷入土为安后,在墓地四周种些柏树,只要坟坑不积水、不生白蚁,就是好穴。”楚见素见大家意见一致,便让儿子、儿媳去找村长选地。

村长随即带他夫妻俩来到村里之坟场,道:“这里到处都可点穴,你夫妻俩见多识广,不需我啰嗦。你们但凡看好了,就可动工开挖。”两人谢过村长后,便自上山寻地,村长自回。夫妻俩也不看风水,径自朝楚家高祖、曾祖坟地而去,见其旁边尚有足够余地,地势朝向都满人意。楚天墀道:“青妹,我觉得这里就不错,几代人葬在一起,清明上坟时也方便。”叶青道:“以前没有好好打理此处,因此不太像样。如今爷爷也葬在这里,就算是个祖茔了。天哥,等明年开春,我们去那边山头挖一些柏树过来,镇守坟茔。”楚天墀听罢,道:“我也正有此意。”乡下人从去世到下葬,并没有太大之讲究;此后楚家还是请了个阴阳先生主持殡葬,一切按部就班。

此后月余无事,但不久朝廷再次征兵。安史之乱前期,叶青之弟弟、楚天墀之堂弟等男子因是家中唯一之壮丁,因此都逃过一次。但因郭子仪与史思明在中原鏖战,消耗不小,甘陕、汉中、河北、河南等地之子弟,伤亡很大,因此朝廷加大了对江南地区之征兵力度。凡是父母尚未十分老迈之男子,都在征调之列,就连楚天墀亦不能免。

这下一石激起千层浪,龙虎山下人心惶惶。各地里正、村长从早到晚不敢歇脚,但凡有壮丁之人家,都要去作动员工作。楚天墀刚去战场回来不久,如何还愿再去?为免村长难做,他便换上道袍。村长见状,便向里正说其自从离开战场便做了道士。其实里正也熟知楚天墀之事,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其他人便没如此的好运气,像楚天墀之叔叔楚抱朴家,就面临着是父去子留还是子去父留之问题。父亲希望儿子留在家里传宗接代,而儿子又不想父亲老大年纪了还要去战场厮杀,如此难堪,正是不少家庭所面临之问题。因祖清风父子曾在京师做大官,很多人都来求其出面斡旋。但朝廷征兵,铁令如山,地方官长被限令在五日之内一定要征满人数,因此祖清风父子虽多次找地方官求情,但终究一无用处。

五日后,朝廷钦派之征兵官前来点兵,见其中有些人已上了年纪、白了头发,知道都是想留下儿子在家传宗接代的。他极为气愤,怒道:“汝等刁民,尽想着自己,留下壮丁在家,以为得以传宗接代。但汝等却不思想,以老迈之躯,上阵何为?体弱力衰,却不是给叛军当靶子练?”言罢,命令士卒将老人挑出,唤其儿子前来替换。

此时人人心存侥幸,都希望征兵官不会太过追究,因此那些将儿子藏好了的人家几乎都没有动静。征兵官虽然气愤,但暂时还有耐心,一再告诫道:“诸位乡亲父老,本官也是父母生养,家中并无其他兄弟。如今已在军营中十五年。本官亦知传宗接代乃是大事,但自古以来,忠君爱国乃我辈男儿分内事,保家卫国更是我辈男儿义所当为之事。若人人都像汝等一样,吝惜自家儿子,谁还来保家卫国。如今国家危难,大元帅郭子仪与叛军大战数百回合,胜负尚不可知。北方壮丁,已消耗殆尽,但也因此将叛军牵制住,使其不得大批南下。若汝等江南子弟不去支援,朝廷危在旦夕不说,终有一日,叛军将南下扫荡,汝等岂能仍旧安享太平?”征兵官言罢,想起自己几年来与叛军厮杀,数次死里逃生,不禁眼眶含泪。他狠狠心,向士卒道:“朝廷有旨,家有壮丁而藏匿者,施以鞭刑,鞭一百。”

征兵官这一番告诫,声情并茂,将当地百姓深深打动。有人立马便回家将儿子带来,换回老爹,并鼓励儿子上战场后英勇杀敌,建功立业,也好为祖宗争荣光。如此大家互相鼓励,本来凄凄惨惨之征兵场面,登时变得悲壮慷慨起来。由于军情紧急,一旦征满人后,征兵官便马上集结队伍,奔赴鹰潭坊码头,沿信江河乘官船顺流北去。

楚天墀之堂弟与叶青之弟弟,此次都被征去,两家母亲啼啼哭哭,生怕儿子一去不返,都要楚天墀去找长官行个方便,看能否安排在后方。楚天墀见婶娘与岳母坚持,无法推却,只好追上新兵队伍。谁知见到征兵官后,楚天墀尚未开口,那征兵官忽地“咦“了一声,问道:“道长可是姓楚?”楚天墀惊异道:“贫道正是,大人何以认识?”那征兵官听罢,单膝跪地,恭敬行礼,道:“末将不意在此处遇上公子,多日不见,公子一向可好?”楚天墀见其称呼自己为“公子”,知是安西旧部,心中激动,问道:“大人如何称呼?可是曾在安西麾下?”

那征兵官见到楚天墀,也自激动,道:“公子面前,如何还敢充为大人!末将姓余名尚志,乃段秀实将军麾下之旗牌官。怛罗斯之役,末将也曾参与,亲见公子大显神通,将大食人杀得屁滚尿流。”楚天墀听罢,叹息道:“原来余将军也曾参与怛罗斯之役,一晃已八、九年矣。”

余尚志也叹息道:“可不正是!”又道:“自忠勇将军(指李嗣业,其死后肃宗追赠为武威郡王、谥号忠勇)去世后,公子亦相继失踪。末将曾向段将军打听,段将军只说公子留书辞别,书中却什么也未说及。末将甚不明白,公子胸中包罗万象,战场上纵横捭阖之能力,远超郭大元帅。公子缘何不为国效力,却做了道士?”

楚天墀听罢,怕耽误其行程,遂道:“余将军,此事一言难尽,我们边走边说如何?”余尚志喜道:“正合末将心意。”言罢,指挥部队继续前进。楚天墀道:“我做道士,乃自小之心愿。当年远赴安西,亦只为报效朝廷。自贫道义父去世后,贫道特别思念家乡父老,便悄然回家。余将军刚才所去之处,正是贫道家住之小村。将军刚才鼓舞百姓之言语,令贫道好生敬佩。”

余尚志且惊且喜,道:“原来公子当时就在一旁,末将实在惶恐。敢问公子,所征壮丁中,可有公子之兄弟?”楚天墀见问,只好据实相告,道:“贫道之堂弟与妻弟俱在其中,贫道此次前来,正是因婶娘与岳母啼哭,要贫道前来求将军多加照拂。只是贫道没有想到,将军竟是故人。”余尚志听罢,为难道:“此时征兵册已然造就,并已先行快马送出,末将不敢……”楚天墀知其为难,遂打断他道:“余将军不必为难,只希望……”余尚志不待他说完,抢着道:“但公子大可放心,你只须告诉末将他们之姓名,末将以后一定将他们当成亲随,除非末将身死,否则定当照拂公子之亲人。”

楚天墀说出姓名后,谢道:“多谢余将军关照,贫道另外还有一事请教。”余尚志道:“不敢当,公子但直说无妨,末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楚天墀道:“贫道想向将军打听一下段秀实将军之下落与中原战事。”余尚志听罢,叹息一声,道:“公子,自忠勇将军去世后,安西军群龙无首,虽有荔非元礼将军代之,但因其威望不够,是以段将军心不得安。忠勇将军之子扶柩还乡时,段将军派遣先锋将白孝德,令发兵卒护送其至河内。段将军率将吏哭待于境,倾其私财以奉葬事。荔非元礼将军慕段将军高义,奏试其为光禄少卿,依前节度判官。”

楚天墀听罢,叹息道:“段将军轻财仗义,不畏强暴,体恤百姓,常为民请命,实在难得。”又问道:“当日安庆绪被围困于邺城,叛将史思明发兵相救,后来如何?”余尚志道:“那时应是乾元二年(西元759年),安庆绪被困在邺城,叛将史思明发范阳兵十三万来解救,与朝廷兵马大战于邺城之野。叛军多为燕人,十分擅长野战,况史思明以救驾为名,鼓舞士气,因此大败朝廷兵马。”楚天墀此时远离战场,但仍不免关心苍生,遂又问道:“后来形势是否好转?”

原来那日安庆绪见朝廷兵马败退,遂出城拜谢史思明解围之恩,此时安庆绪只剩兵卒五百人。史思明闻安庆绪来,先令军士披甲埋伏在两廊,以备杀之。安庆绪见到史思明后,不敢再自居帝位,反而拜史思明为王,自称臣子,再拜伏地,谢罪道:“臣有负众望,丢弃长安、洛阳两都,陷入重围,臣之罪不小,惟大王恕罪!”史思明正希望他俯首称臣,假意怒道:“胜败乃兵家常事,岂可以此论罪?但你这畜牲,为人子却杀父求位,大逆不道,我今日要为太上皇(指安禄山)讨贼!”说完,向左右示意,便有武士牵出,斩下安庆绪首级。

史思明斩杀安庆绪后,自行称帝,但仍用国号为燕,改元顺天元年。唐肃宗见安庆绪已死,便下诏令大元帅郭子仪与李辅国统九节度兵共二十万,来攻史思明。

初时王师不利,九节度兵溃,郭子仪见事情紧急,只好拆断河阳桥,率余众保住东都洛阳。但不久史思明又将洛阳攻陷,副元帅李光弼退守河阳,率河阳之军五万,与史思明之众战于北邙,然官兵再次败绩。

肃宗乾元二年(西元759年)九月,叛将史思明帅兵占领东都洛阳,随后与据守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之唐将李光弼相持近一年半之久,期间双方多次相互进攻,唐军胜多败少。史思明知李光弼不擅长野战,为诱使唐军出城,于是派间谍散布虚假流言道:“占据洛阳之史家将士皆燕人,久戍思归,已经上下离心,唐军只要稍微加强攻击,便可将之击败。”但李光弼见时机尚未成熟,竟不为流言所动。

史思明为此大费脑筋,不久屯兵河清,想阻断唐军对李光弼之粮草供应。李光弼得悉敌情,陈兵于野水渡,以备应变。夜晚,李光弼回到河阳,只命雍希颢率领一千多名士兵防守野水渡,并交代其道:“贼将高廷晖、李日越皆为力敌万人之勇将,汝等坚守营寨,勿与其交战;但若他们来降,可同来见我。”众将官不解李光弼之意,暗自窃笑。

史思明不明就里,对部将李日越道:“李光弼善于城防作战,今日其移师郊野,正是将其生擒之大好机会。你带五百骑兵,将其抓来,抓不到不要回来见我。”翌日,李日越带了五百骑兵来到野水渡,大叫道:“司空(指李光弼)在否?”雍希颢道:“元帅昨晚已离营回城。”李日越暗想:“抓雍希颢代李光弼,回去史思明定当杀我,我还是投降算了。”于是与雍希颢一同去见李光弼,李光弼待之如心腹。

高廷晖闻知李日越受到李光弼之重用后,亦主动投降。众将向李光弼请教因由,其道:“史思明常埋怨没有与我野战之机会,今听说我移师郊野,必想生擒我。李日越抓不到我,定不敢回营去,只好投降;高廷晖之才略胜过李日越,若见李日越投降后受重用,一定心有未甘,想取代李日越,所以也一定会投降。”此亦可见李光弼以己之智,暗取史思明之严,在战争博弈中,即便军令如山,仍须智深似海,方能不败于天下。

但此前史思明散布之留言却并非随风而逝。偏偏陕州观军容使、宦官鱼朝恩却以为真,并多次上奏朝廷。肃宗无知,便下令李光弼反攻洛阳。李光弼只得上书申辩,道:“此乃叛贼诱兵之计,贼锋尚锐,不可轻率出兵。”肃宗此时正倚赖郭子仪与李光弼,遂不再强迫,但对于李光弼害怕与叛军正面交锋一事,耿耿于怀。

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知道后,顿生阴谋。仆固怀恩为人刚愎自用,由于曾向回纥请兵救驾,因此常自以为是,纵容自己及部下恃功不法。仆固怀恩以前归郭子仪管辖,因郭子仪为人宽厚,遂往往曲容之;此时其归李光弼管辖,而李光弼治军严整,仆固怀恩是以时常心中惧怕,总想摆脱其辖制。他打听得鱼朝恩向肃宗上书命李光弼出战,觉得此乃良机,遂大力附和鱼朝恩,认为洛阳可取,并诬陷李光弼裹足不前,乃是贪生怕死。

由于鱼朝恩与仆固怀恩之先后进谗,肃宗一时昏了头脑,遂相继派遣使者,催李光弼出兵。李光弼还要申辩,但不得其门而入;欲要抗命,一来自己并非远在边疆,不容易脱离中央,二来怕连累了曾举荐自己的郭子仪。不得已,李光弼只好下令郑陈节度使李抱玉守河阳,自与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会同鱼朝恩及神策节度使卫伯玉进攻洛阳。

唐军行至邙山后,李光弼命仆固怀恩依托邙山据险布阵,但仆固怀恩却自以为是,布阵于平原。李光弼知道后,骂道:“将军征战多年,岂不知马谡失街亭之故事?若据险列阵,便可进可退;但若在平原列阵,一战不利则将全军覆没,还会失去大道要冲。”随即命其移阵于险要之地。仆固怀恩见其当面责骂,大感愤恨,更加阳奉阴违。

史思明打探到消息后,心中大喜,遂趁李光弼列阵未定,突然发起攻击,首先轻取仆固怀恩之阵列,占据要道,然后袭击李光弼后军。李光弼措不及防,因此唐军大败,死伤数千人,军资器械丢弃贻尽。无奈之下,李光弼与仆固怀恩率兵渡过黄河,退保闻喜(今属山西);而鱼朝恩、卫伯玉率兵退守陕州,李抱玉等弃河阳奔泽州(今山西晋城)。不久,河阳、怀州(治所在今河南沁阳)相继失陷。朝廷闻讯,极为恐惧,肃宗决定立即增兵陕州,以阻止叛军西进长安。

楚天墀听到此处,忿忿道:“宦官乱政,害国害民。自古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叵耐皇上多半昏庸,竟总是越俎代庖,乱下命令。”余尚志见其连皇上也骂在内,不敢接口。楚天墀骂完,却又叹息一声,道:“当年万恶之阉贼边令诚害了高、封两位大使,随后哥舒翰兵败潼关,致使京师丢失,太上皇避难蜀中,天下震动;如今又是阉贼乱政。历朝历代之天子,常年于深宫大院中与这些阴人共处,不昏庸者,能有几人!”余尚志虽向来拜服楚天墀,但见其连骂皇上昏庸,却绝不敢附和。

楚天墀见其脸色不自在,笑道:“将军没有阻止贫道怒骂皇上,足见情意。还望将军告知,李光弼将军兵败后,朝廷应付之策,可有效用?”余尚志道:“幸好陕州增兵及时,而郭大元帅调配有方,因此史思明不得西进。而此时叛军内部亦产生矛盾,史思明之子史朝义与其不合,因此史思明亦不敢过分远离大本营。”

楚天墀听罢,松了口气,又问道:“邙山兵败后,安西军在何处安身?”余尚志见问,满脸悲伤,道:“邙山兵败后,我们安西军迁往翼城,其后节度使荔非元礼为麾下所杀,加上战乱中又有不少将佐遇害,因此段秀实将军可说是硕果仅存,其智勇双全,由此可见一斑。此后,白孝德为节度使,人心稍定。不久,末将便被派来江南征兵,此后中原之战事,已不得知。”楚天墀听罢,感叹安西名将个个逝去,不觉神伤。

两人随着队伍,且走且聊,不觉走了数十里,已到了鹰潭坊码头。余尚志不敢耽误,遂匆匆拜别楚天墀。楚天墀亦稽首拜别,道:“余将军一路保重,若见到段将军,还请将军为贫道问候一声。”余尚志道:“一定一定!公子请回,末将告辞了。”言罢指挥队伍登舟,楚天墀见状,遂告辞而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