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传佛教建筑及其布局(下)

 临观山水 2021-03-03
佛之空间
以大雄宝殿为界,其南之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构成“佛之空间”,是整个佛寺重点,尤其大雄宝殿,作为释迦牟尼佛像之所在,是整个佛寺之精神核心。
山门为佛寺正面入口之楼门,若被修建为殿堂式,则称为山门殿,殿门口一般塑有左右二护法金刚,是为哼哈二将郑伦、陈奇,形象威武凶猛。
广东广州光孝寺山门殿
山门之谓,有双重含义:一为山林间之门,因古时佛寺多倾向于选址在山林之间,以避凡尘俗世;二则山门亦称“三门”,型制上一般为三个门,(北宋)释道诚所集《释氏要览》曰:
凡寺院有开三门者,只有一门亦呼为三门者何也?佛地论云:大宫殿、三解脱门,为所入处。大宫殿喻法空涅槃也,三解脱门谓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今寺院是持戒修道,求至涅槃人居之故由三门入也。
可见,三门是“三解脱门”之象征,包括:观诸法为“空”以入道之法门,即“空门”;由“诸法为空”领悟“诸法无相”而不执着于“相”之法门,即“无相门”;由“观无相”领悟“无作无欲”(无因缘造作、无爱染愿求)之法门;即“无作门”。三种法门都是通往涅槃之途径,以此来暗合佛寺入口所在,最为恰当。
进了山门,之后便是天王殿。有些规模不大的佛寺顺地利将山门殿与天王殿合一。天王殿作为佛寺由山门入内所见之第一殿,功能与地位都显得特殊。天王殿内,正中供奉弥勒菩萨(也是未来佛弥勒佛)坐像,笑容可掬;四大天王作为四大部洲之护法,分立在弥勒菩萨左右。从殿内穿过出后门,则可见韦陀天尊手持金刚降魔杵,与弥勒菩萨靠背而立。
弥勒佛、四大天王与韦陀天尊各自都有其象征意义。弥勒为未来佛,象征着平等心、喜悦相、包容心;此外,弥勒佛笑口常开、大肚能容,将其置于天王殿,也是希望前来寺院参拜者看到弥勒佛之可掬笑容后,能放下愁苦与烦闷,放宽胸怀,容小人而成君子。弥勒佛背后之韦陀菩萨为佛之护法,乃南方增长天王属下八大神将之一,居四大天王手下三十二员神将之首。据说在释迦牟尼佛涅槃时,邪魔抢走佛之遗骨,幸得韦陀奋力夺回,故佛教将其作为驱邪护法之天尊。
从宋代开始,中国寺院开始供奉韦陀,称为韦陀菩萨,常站在弥勒佛像背后,面向大雄宝殿,护持佛法,护助出家人。四大天王中,东方持国天王是主乐之神,表明其用法音来护持众生,其负责守护东胜神州;南方增长天王,意为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其负责守护南瞻部洲;西方广目天王,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其负责守护西牛贺洲。北方多闻天王,以福德智慧名闻于四方,教导民众,其负责守护北俱芦洲。此外,北方多闻天王又名施财天,是古印度之财神;据说在中国唐代,其曾帮唐玄宗打退蕃兵之围困,玄宗感其恩义,特命“诸道州府城西北及营寨并设其相”,以资供养。
天王殿之后是大雄宝殿,此乃整个佛寺的重中之重,居于庄重高隆的须弥座台基之上,在周围建筑之烘托中,显得庄严雄浑,高大宏伟。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等级制度十分森严,表现在台基上,最高规格是须弥座,然后按台基层数递减。须弥座原本由佛像底座演变而来,在佛寺里自然也以此来彰显重要建筑。须弥山乃佛教教义中世界之中心,故须弥座之上的大雄宝殿自然便象征了佛祖所居之世界中心。
大雄宝殿所供奉之主要佛像,有一尊(南传佛教)、三尊、五尊甚至七尊等多种形式,而其象征意义亦各有不同。三尊佛像之形式中,有的供奉空间“横三世佛”,即坐镇中央娑婆世界之释迦牟尼佛、坐镇东方净琉璃世界之药师佛与坐镇西方极乐世界之阿弥陀佛;也有的供奉时间“纵三世佛”,即体现过去之燃灯佛、体现现在之释迦牟尼佛与体现未来之弥勒佛。有些寺院纵三世与横三世佛都有,但其一为主,另一为辅;释迦牟尼佛前方左右两侧一般都有两位护法,通常是阿难与迦叶。五尊佛像形式即所谓的“五方佛”,正中毗卢遮那佛为法身佛,表示福德之宝生佛居南,表示觉性之阿閦佛居东,表示智慧之阿弥陀佛居西,表示事业之不空成就佛居北。少数寺院在主殿供奉过去七佛。
属于佛之空间的,还有一种独立建筑,那就是佛塔,又称佛图或浮屠。佛塔有时就在大雄宝殿之后(如广州光孝寺与西安大慈恩寺),有时在后山(如少林寺塔林),或者在中轴线之外(早期的佛教寺院通常如此)。在中国佛教,寺与塔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在古印度佛教之早期阶段,塔是独立存在的,并且这种塔分为两种,用于埋藏佛舍利、佛骨的则称为“窣堵波”,没有舍利的则称为“支提”。“支提”传到中国以后,发展成为中国之石窟寺。
西安大慈恩寺内的大雁塔位于大雄宝殿之后
河南嵩山少林寺之塔林
单体之佛塔一般是用来安放佛祖或高僧之舍利或其他纪念物的,如西安大慈恩寺内的大雁塔(又名慈恩寺塔)、广州越秀区光孝寺之瘗发塔;成群之佛塔一般是寺院内历代高僧圆寂后的安息之所,如河南嵩山少林寺之塔林。
(北齐)魏收在《魏书·释老志》当中有记载:
……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谓之浮图,或云佛图。
这一记载距西元68年汉明帝感梦求法而建白马寺约有500余年,北齐时代之人其未必能十分确定500余年前白马寺之建筑布局,但至少能够如实记载其本人所处时代白马寺之寺院与塔之情况。从这一记载来看,南北朝时代,寺院中建造佛塔可能会参照天竺样式而重新加以设计建造,层数从一层到三、五、七、九层都有。《魏书》在此提出“宫塔制度”之概念,有学者认为,佛图每层壁面布满佛龛,象征天宫千佛,所以称为宫塔。[1]佛塔一般都具有朝天之尖顶与坚实之基座,基座可媲美于甚至本身就是须弥座,塔身西面八方都适合观赏。综合可见,佛塔仍旧是一种象征性之建筑,象征了佛光普照、佛法无边与佛祖能力通天彻地。具体到瘗发塔,还象征了六祖慧能甚至整个禅宗之禅定与智慧。
针对于石窟,由于其空间有限,一般守窟之僧人也很少,因此石窟基本只存在“佛之空间”与后文要介绍的“法之空间”。
僧之空间
大雄宝殿以北之法堂、僧堂、藏经阁等,基本为僧人修行与活动之场所,其他如讲解经典之讲经堂,用于参禅打坐之禅堂等,都属于“僧之空间”。有些寺院限于地理,“僧之空间”不一定都在北部,如在广州光孝寺内,中轴线东侧之大片区域,皆属于“僧之空间”。
随着历史之变迁,“僧之空间”常常因地制宜而变动,有时甚至因受寺院规模限制,不得不多种空间局促于一室之内,甚或干脆没有空间可预留。但不管怎样,“佛之空间”则不轻易变化,毕竟这是全寺之精神核心。
法之空间
佛教称佛法僧为三宝,佛即佛陀,代表觉悟;法即佛法,代表正见;僧即僧众,代表清修。在寺院中,“佛之空间”可视为佛之象征,“僧之空间”可视为僧之象征,而佛寺中不断传讲之佛法经典及其吟唱之声可视作法之象征。如此,整个佛寺就化为了“三宝”之具象象征。而在象征的模式下,人们只要走入寺院,或许潜意识中就已经不可避免地皈依三宝了。
“法之空间”没有对应的实体建筑,它是一种虚拟的,但是可听闻、可嗅探、可观察、可感知,只是不可触摸。佛音、诵经声、香味、佛光,乃至佛祖菩萨之注目与关切,都在“法之空间”内隐隐流转,永不消失。
“法之空间”对应的实体空间,可能是那些古朴苍苍的大树及其荫蔽;那些经历过岁月沧桑与历史风雨之大树,树龄少则数百年,多则上千年甚至两千多年,既是佛法流传之见证,也是佛法长青之见证。如广州光孝寺祖师堂前之菩提树,相传其树种乃梁武帝天鉴元年(西元502年)印度僧人智药三藏带来;光孝寺另有一株诃子树,据寺中记载,相传为三国虞翻手植,距今已1700余年。在甘肃天水南郭寺,山门口有两株树龄约1300年之国槐,而在大雄宝殿之前,更是有两棵树龄约2500年之春秋古侧柏。
菩提树下
甘肃天水南郭寺的春秋时期古侧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