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孩子的时间管理课》序

 临观山水 2021-03-03

跟心理学有关的书虽然已经完稿了三本,但正式出版的还是这一本《给孩子的时间管理课》。感谢中国妇女出版社,既把这部书收录于“青籽儿童心理”丛书系列,同时也收录于“中国科学家爸爸思维训练”丛书系列。

说起我的时间管理,可能可以追溯到我的儿童时代。

读小学时,我每天的时间大概是这样安排的:早上六点多起床,在大路边放牛,那时候没有手表等计时器,所以我固定以某位同学为参照,只要放牛路上遇到这位同学,我就牵着牛往回走,回到家一看摆钟,大概七点半过一些,于是匆匆吃早饭,然后一路狂奔去上学;这中间的时间我必须拿捏好,才能保证从不迟到。

中午放学回到家,我必须在五分钟内把上午的语文和数学课的内容讲给我爷爷听——我爷爷是乡村退休老教师。这从小锻炼了我的高度概括能力,也锻炼了我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或思考的习惯。下午放学后,我照例是先在十分钟内干掉作业——不是作业少,而是在课间我就已经干掉一部分了;接着去放牛,看到牛后背两侧鼓起来了就表示可以回家了;然后我去钓蛤蟆或钓鱼,或者挖泥鳅,一旦看到家里炊烟袅袅,就立马回家。看起来我每天都在按部就班,但正是这种长年累月的坚持,造就了我合理规划时间和安排事情的能力。

具体到每件事情的执行,我都会做好统筹安排。小学高年级以后,开始要做饭了。特别是农忙的时候,收工前我要先提前半小时回家做饭,在这半小时内从准备到炒好四个菜,还要把饭蒸好——那时候乡下还没有电饭煲,需要看着火来蒸。这里面其实涉及到很多跟时间管理有关的学问,比如说每个菜要炒多久,炒什么菜的时候可以同时洗别的菜,先炒哪个菜再炒哪个菜可以不用洗锅等。

中学以后我开始要上早读和晚自习,早读的内容是学校固定的,但晚自习的内容是自己安排的。晚自习两节,到毕业班阶段增加到三节。晚自习时,先看什么书、做哪一科、持续多久,每天都要规划好衔接,一到时间临界点,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转换,而不会陷入选择困难或盲目慌乱之中。现在很多孩子时间管理困难,主要就是临界点的转换不成功,比如到了约定转换活动的时间,孩子会说:我琴弹得好好的,还不想做作业。

从一天的时间安排来说,早读之前我会先晨练半个小时(一般是跑步和单双杠),然后去开教室的门(钥匙在我这),整个高中三年,几乎没有出现过要同学等我开门的情况;接下来又去操场做集体早操,这时候是6:15;然后是早读,6:30-7:15;然后是早餐,早餐后我一般做一些数理化练习;8:00-12:00是上午的课和课间操;午饭后休息一节课左右,保证下午有精神上完三节课,上课前再做一回练习;下午放学后在操场锻炼一节课的时间,然后是晚饭,晚饭后就开始回教室做作业上晚自习了。

晚自习结束后,学校教室会在两分钟内熄灯,所以只能回寝室;回到寝室也只有半个小时的灯亮时间,洗完澡洗完衣服,基本上都要摸黑上床,跟同学神聊一阵后睡觉(到了高三就是打电筒看书)。那时候不管春夏秋冬,我都每天早上5:30起床,虽然我们的床铺是摇摇晃晃质量堪忧的,但我下铺的同学永远不知道我清晨是什么时候离开寝室的。

今天回过头来看看这段经历,我发现,这种时间管理习惯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从一个落后的革命老区的放牛娃到中国科大的博士再到大学教授,都得益于这一点。另外,我始终对自己满意的一点,就是我不愿意浪费任何碎片时间,哪怕是在银行排个队,我也会把《蜀道难》、《滕王阁序》、《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诗词复习一遍;后来,我又背《易经》,从头开始,背到哪里算哪里。

我博士毕业后就在大学教专业数学,教了十年半,然后转行到心理学。为什么会转行?可能得从我女儿小时候讲起。因为我是大学专职教师,没有行政任务,所以孩子小时候我带得比较多——现在是妈妈带得多。当年在教师村的时候,很多同事都带着小孩一起玩,大家诉说着各种各样的育儿故事和经验,多数是负面的,比如说孩子吃饭难喂、晚上哭闹难带、老人家和年轻一代的教养理念不一致等。

我当时就好奇,因为我家女儿好像并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哭闹折腾。我当时想,这难道是爸爸带女儿的优势吗?从此,我开始研究育儿问题,跟别人分享我养育女儿的经验,时间一久,我就像鲁迅先生觉得学医救不了中国人从而转向文学一样,我觉得数学也救不了家长于是转向育儿知识和儿童心理学。多年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是本书得以出版的前提。

最后,诚挚感谢高岚老师的推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