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历查三代”:本科学历对就业的影响有多大?

 强哥的书屋 2021-03-03

最近职场观察类真人秀《令人心动的offer2》热播,八名履历光鲜的法学院毕业生进入中国的红圈所“君合律师事务所”,经历为期一个月的律所实习生活,争夺两名转正名额。从已经播出的两期来看,网友们热议的焦点大多都集中在了以“背水一战”出名的丁辉身上。来面试的丁辉与其他学霸型实习生不同,他本科是二本院校,专业为非法律方向,在某销售部门工作一年后裸辞考入华东政法大学,才开启了律师生涯。丁辉在前两期的表现给观众带来了不少惊喜,每次表现都让不少观众认为他应该获得本次课题的第一名,但四位导师给出的评分却让人大失所望。

第一期丁辉按时交了作品,专业能力得到了带教律师的认可。在观察室里的明星嘉宾包括来自锦天城的观察律师在猜测谁会成为第一名的时候,都选择了丁辉。但丁辉却因为把律所名字“君合”错写成“君和”排名垫底。

第二期丁辉的表现更是出色,在分组辩论被对方咄咄逼人,几乎败阵的情况下,列出了重要观点,极限反击,扭转局面。但是最终还是因为有过一年的律师经验,理应有更强的能力而没有被评审律师选为最佳辩手。

丁辉在本季节目里两次与第一名擦肩而过,引发了网友关于丁辉是否由于第一学历而被歧视的讨论,随之就业中的“学历查三代”再次引起热议。

博士求职“学历查三代”

《博士毕业生就业歧视的类型、范围及其差异一基于2017年全国博士毕业生离校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显示:我国博士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曾经遭遇过各种不同类型的就业歧视,且不同类型的就业歧视总体发生率呈现出明显差异。六种不同类型就业歧视的总体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第一学历歧视(47.62%)、性别歧视(25.99%)、年龄歧视(18.82%)、地域歧视(13.92%)、婚姻状况歧视(10.31%)及其他歧视(4.89%)。

第一学历歧视也叫原始学历歧视,是指用人单位不根据应聘者的能力和岗位需求,而是根据应聘者取得的第一学历,对应聘者进行的不科学评价和不合理筛选。简单点来说就是即使你是名校的研究生,只要本科院校非211/985,招聘单位很可能在第一轮看都不看就刷你下去。

这一现象早在2012年就引起了热议。一名华中科技大学的女博士应聘武汉一所二本高校,在顺利通过了院方的笔试、面试,并得到院领导的口头承诺的情况下,仅仅由于本科学历一般而与这个职位失之交臂。针对这一问题,201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

现如今,尽管第一学历的限制条件已经很少明确出现在招聘启事上,但仍有不少企业认为第一学历筛选具有某些合理性,他们在第一轮简历筛选的过程中就会直接刷掉本科非985和211的应聘者。比如这位博士毕业生的故事:清华大学博士生陈达(化名)经历七个月的奔波与等待,却没有拿到一个心仪单位的录用通知。而且在十次求职中有八次,他居然连第一道的“简历关”都过不了。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的本科学历并非985、211高校。已经是清华的博士了,居然在求职时栽在了本科学历上,这种“狠挖出身”的招聘要求,也被毕业生们无奈地称作“学历查三代”。

从山东一所二本高校的本科生到清华大学的博士,陈达用了七年努力实现了“清华梦”,但是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就因为没有一个光鲜亮丽的本科学历,使他的求职路变得非常艰难。陈达的遭遇并非个例,很多本科出身不好的人希望通过考研读博来改变人生轨迹,却在就业时遭到了第一学历歧视。

用人单位为何看重第一学历

在招聘网上搜索一下,就能发现,很多名企对招聘學校的要求都是非常严苛的,特别是投行、咨询这类公司。比如作为全球最知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在中国只招清华、北大、人大和复旦等一流大学的学生。MBB(通讯行业)主要筛选条件也是以第一学历为主。当当网创始人李国庆也曾说只看第一学历,本科非211/985不要。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高考是我国现有所有衡量候选人的手段中最普遍、最公平的。所有在国内上大学的人都要经过这道筛选,因此高考成绩成为在中国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最通用标准。对于招聘人员而言,他的初步任务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在海量候选人中间挑选出来一部分参加面试,如果持有985本科学历的候选人足够多了,他就不必去看本科学历更低的候选人了。某知名IT企业人力资源主管曾说过:“现在一则招聘启事发出去可以收到几千份简历。实在没有办法一一查看,于是便先限定在'211,再缩小到'985,发现还是看不过来,就只好再添加本科也是重点大学这样的条件了。我们也知道,肯定有不少人才被漏掉了,但考虑到招聘成本,只能这样了。”

而反过来看,985的硕士学历只是一个参考项。因为很多优秀的人都没有上硕士,所以单凭硕士一项,指向性并没有本科学历那么明确。因此,硕士学历在评判候选人“有多大概率足够优秀”的时候,其有效性远不如本科学历。网上有这样一组数据,就清华而言,每年本科毕业生不超过3500人,可每年研究生招近7000人,如果清华出国按25%多计算,出国人数900多人,保研按50%计算有1750人,就业是700多人。整个本科生基本去向就如此。那么外招研究生有5000多人,最优秀的精英离开了,同时对外扩招研究生,稀释了原来的本科精英生源,所以说整体上清北的硕士生生源质量会低于清北的本科生生源质量。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获得学士学位的途径只有高考,而要获得硕士学位的方式却有很多,全日制研究生、在职研究生(MBA、MPA、EMBA等等)、同等学力硕士(没有研究生学历,只有硕士学位),找一个好申请的国外大学(有些只需要读一年就能拿到所谓“文凭”),有太多“曲线救国”的方式来获取硕士学位。这样看来,高考是硬碰硬地选拔全面发展的一流人才,而且是千军万马过一条独木桥。而考研,对于没有全面性的考核科目,途径上也非常多样。这样来看,本科考入一所211高校的难度反而要高。

看重第一学历有无问题

关于就业中的第一学历歧视有—个说法认为,第一学历不好,要么说明以前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强,学习态度不端正,要么虽然成绩不错,但是临场发挥的能力、心理抗压能力比较弱,或者是运气不佳、填志愿填得不好。不管如何,没有进入一个好学校,自身肯定也有很多原因。别人因此不选你,你也没什么好抱怨的。这似乎代表了很多招聘企业的看法。

除了学习成绩这个指标外,重点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也会优于普通院校的学生,成材率也更高。因为本科院校对人生的能力、眼界、圈子有重要影响。大学四年是一个人在独立思考和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学资源和生活学习氛围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人的习惯养成和眼界深度。一流的学校有着优质的师资和丰富的学科资源,学生也多是“智力超群”,这些伙伴中,日后可能会有不少人成为社会上的“精英分子”,这样的朋友圈不可多得,让人离“成功”更近。同时名校还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能邀请到“社会名流”与学生们共话未来。比如在我国的清华北大里面,每年都會有各个行业的专家过去演讲,学生可以在现场和他们进行讨论研究,他们的眼界和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而在普通本科学校里面,这种机会基本没有。鉴于种种现实,名校学生的思维相对开阔一些、眼界相对高远一些。

存在就是合理的。用人单位为了单位自身的发展,对应聘者的素质要求当然比较高,他们提高门槛也是希望招到高素质人才,对应聘者的第一学历要求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名校出身眼高手低的不是没有,普通学校出身逆袭成才的也大有人在。对于企业来说,重要的可能不是第一学历,而是基于职位要求怎么能提出有效的筛选规则。而不是仅仅通过第一学历筛选硕博士求职者,这有点像几个人比赛长跑,最后同一时间撞线,裁判无法决定谁胜,又没有时间再赛一场,于是决定谁前半程领先谁就赢了。

无论出于何种考虑,简单地用第一学历来作为招聘筛选条件都是不合理的。尤其是现在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很复杂,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用人当然要“不拘一格”,让能者居上。而很多企业看出身不看能力的做法不仅偏激,而且与时代发展格格不入。去年,华为公司为一位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开出201万的年薪,看重的是这位博士的研究方向和科研能力,尽管他的本科母校只是一所民办二本大学,但华为并未因此将他拒之门外。华为看能力不唯学历的做法难道不值得很多企业学习吗?

《中国教育报》曾有一篇名为《“唯学历论”早该休矣》的短文,里面说到:小到一个单位,大到一个国家的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都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核心竞争力所在。一个不愿花时间通过创新方式方法选拔优秀人才的用人单位,其格局、视野是值得怀疑的,其前途是值得忧虑的。对于一个社会、国家来说,从历史上看,无论古今中外,凡是社会进步、朝气蓬勃的时代,“不拘一格降人才”都会成为主流人才观,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之源。破除“学历查三代,一考定终身”,需要的是用人单位拒绝懒政,肯用创新方式方法去选拔需要的人才。

对于求职的应届硕博士来说,毕业生多自然没有话语权,通过第一学历筛掉求职者是用人单位的一种经济选择。“今后无论我怎么努力深造,获得的学历和文凭再高,在用人单位眼中,我还是个没有机会与第一学历比我好的人竞争的XX生?”这种话也是没有意义的,努力奋斗对于个人还是必须的。

应聘者第一学历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问题虽然有些不公平,但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改变的。应聘者所要做的应该是如何去适应这种环境,同时通过后天努力逐步打破这种不公平,才是最好的出路。就像赛跑一样,很多人一起出发,别人已经跑了100米,你只跑了50米,因此观众选择给别人鼓掌,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不必自卑,只要比赛没有结束,就依然有机会在后半程加速,超越别人。第一学历不好,可以通过在专业技能上加强学习,拥有—技之长,可以通过提前参加实习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可以通过努力读研考个更好的学校,证明自己的用心和努力。

从另一角度来说,也许那些第一学历不够突出的人正确对待歧视的方式就是,在工作中不断努力、成长,直到自身经验、资历、人脉足以让人忽视你的第一学历。人生很长,依然有可能超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