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瘟疫始于大雪,衰于惊蛰”,真的吗?惊蛰该怎么养生?

 脊椎健康联盟 2021-03-04

明天惊蛰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这时天气逐渐回暖,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于底下冬眠的昆虫!惊蛰节气的到来,标志着“仲春卯月”的开始!这里的“卯”其实就是从地下冒出的意思,草木生长是“卯”,昆虫苏醒也是“卯”。“卯”代表着生命力,也代表着生机……

惊蛰与瘟疫
关于惊蛰与瘟疫,古人留下这样一句话:瘟疫始于大雪、发于冬至、生于小寒、长于大寒、盛于立春、弱于雨水、衰于惊蛰,完于春分,灭于清明。古人想表达的意思大概是:瘟疫一般在寒冷的冬天开始,随着天气转暖,在惊蛰之后逐渐衰弱。
那么,“瘟疫始于大雪,衰于惊蛰”,真的这样吗?今年惊蛰该如何养生?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地愈演愈烈,大有进一步扩散之势。关于惊蛰与瘟疫,古人留下这样一句话:瘟疫始于大雪、发于冬至、生于小寒、长于大寒、盛于立春、弱于雨水、衰于惊蛰,完于春分,灭于清明。古人想表达的意思大概是:瘟疫一般在寒冷的冬天开始,随着天气转暖,在惊蛰之后逐渐衰弱。具体分析如下:
应该说“瘟疫始于大雪,衰于惊蛰”,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历史上,我国明末、清末的鼠疫确实发生在气候严寒的时候。非典也是出现在气温极低的2002年12月之后。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发生在2019年12月中下旬。笔者认为,之所以“瘟疫始于大雪”。这是因为在冬天人体骨骼腠理在收缩之中,阳气、卫气表现衰弱,缺少同外邪作斗争的斗志,对于外邪无心恋战,免疫力自然变得低下,很容易导致外邪(如病毒)侵袭,且无力抵抗。而“衰于惊蛰”的说法也是有道理的。现在的科学研究也证明了:病毒大多是耐寒而不耐热的。比如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对热敏感,56℃热水浸泡30分钟就可杀灭。
既然“瘟疫始于大雪,衰于惊蛰”,我们是不是可以坐等新冠病毒自行散去?这是不可能的。虽然惊蛰之后,气温升高会对新冠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指望天气转暖就杀灭新冠病毒是不现实的。这是因为气温再升高,目前来看也很难达不到56℃,就算达到了56℃,可能人类先病毒一步扛不住了。所以,我们要尽人事,继续实施严格的防控措施,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绝对不能坐等天气转暖、病毒自行散去。

字解惊蛰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春已经浓了,生物都开始往外走了。咱们还是回到文字里,看看惊蛰的命名来由和它的节气文化吧。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边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农历二月春雷乍动,蛰伏在土壤里的小虫子都被惊醒。冬眠结束了,天时变了,蛰虫惊而出走。因为欢欣,生命动起来了。
大家想想寒冬以后,一声惊雷唤醒万物,万物竞相生长,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当然我们今天讲文字,还得从最早造字的繁体字看。

你看“惊吓”的“惊(驚)”,繁体字上半部分是今天“敬爱”的“敬”,下面是什么?是“马”。所以,《说文解字》解释说:“惊,马骇也。”“惊”原来是指马吓着了。
我们今天经常说“骇人听闻”“惊涛骇浪”“惊世骇俗”,什么叫“骇”?你看这个“骇”字也从“马”。《说文解字》说:“骇,惊也。”所以,“惊”跟“骇”两个字,都形容马突然吓着了、狂奔的样子。
“惊弓之鸟”,这是鸟惊了;“打草惊蛇”,这是蛇惊了。“惊天动地”,天地也可以惊动,而人会“惊魂未定”“胆战心惊”……“惊”字可以形容所有可知可感的内心受到震动。

咱们再来看“蛰”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藏也,从虫,执声”。“蛰”是虫字底,各类昆虫冬眠时藏起来不动,保存体力、节约能量,熬过这个冬天再出去觅食,这种状态就叫“蛰”。

惊蛰与民俗

①祭白虎 化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

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②打小人 驱霉运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
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③祭雷神 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雷神作为九天之神,地位崇高,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来震动人间,所以过去有惊蛰日祭祀雷神的习俗。

客家人炒虫

惊蛰日驱虫、除虫、吃虫的习俗,起源非常古老。惊蛰这一天,闽西古汀州地区客家人,或在热水中煮带皮毛的芋子,或炒豆子、炒米谷。民间认为,这样可以消灭多种小虫。还有的客家人或做芋子饭、或做芋子饺吃,以芋子象征“毛虫”,以吃芋子寓意除百虫。


惊蛰与养身

1.穿衣应以捂为主

惊蛰时节尽管天气转暖,但气温变化较大,尤其晚上和中午的温差相当大,大家在穿着上要注意保暖。
一些年轻的姑娘们,往往在早春时节就穿起了五颜六色的裙装,这种穿着其实对身体很不利,暴露在外的肢体会因为风寒的侵袭而出现发凉麻木、行动不灵、酸痛等不适。因此,此时节在穿着上还是要以“捂”为主。

2.饮食清淡多吃梨

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
另外,饮食宜清淡,油腻的食物最好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葱蒜、胡椒也应少吃。春天肝气旺,易伤脾,所以惊蛰季节要少吃酸,多吃大枣、山药等甜食以养脾。

3.早睡早起去“春困”

春天万物复苏,应该早睡早起,散步缓行,在春光中舒展四肢,呼吸新鲜空气,以顺应春阳萌生的自然规律,使自己的精神愉悦,同时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保持身体健康。

4.心平气和,慎动肝火

惊蛰时节,人的肝气旺盛,往往易出现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血压升高等表现。
因此,要注意避免过量饮酒、熬夜;随时保持心平气和,不要大悲大喜,戒躁戒怒,否则肝气升腾太快,易患眩晕、中风之病。同时可以每天饮用冲泡的玫瑰花水,以起到疏肝解郁、养颜美容的作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