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养育方式,是如何决定孩子思维方式的?

 和而随 2021-03-04
你的养育方式,是如何决定孩子思维方式的?

Summer姐姐 / 文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上海社科院曾经做过一个调查,95%的家长,都认为自己孩子的考试成绩应该进入前5%。

还有一个流传已久的笑话,相信很多为“教育内卷”而焦虑的家长看了,笑都笑不出来。

你的养育方式,是如何决定孩子思维方式的?

成年人的焦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焦虑。父母们在“内卷”的恐惧中拼命奋斗,同时还要拉着孩子一起奔跑。

一旦孩子稍稍显出疲惫、不配合甚至是厌烦,父母们就仿佛预见了将来孩子在社会上被“卷”的命运,焦虑而又抓狂。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

孩子每一个让你抓狂的时刻,正是在提示你:他大脑中还有没整合好的部分。

因为,大脑良好运行的关键,是让各个部分更好地协同运作;父母如何抓住时机,帮助孩子完成整合,就是他们从“生存式教育”走向“发展式教育”的关键点。

这本书,叫做《全脑教养法》。

你的养育方式,是如何决定孩子思维方式的?

本书作者之一丹尼尔·西格尔,是美国著名的积极心理学家,也是哈佛大学的医学博士,在大脑、心理治疗和儿童教养领域有很多开创性的作品。

同时,知名育儿专家蒂娜·佩恩·布赖森也参与了这本书的撰写,她是儿童与青少年心理治疗师,一直致力于儿童教育及发展事业。

在本书中,作者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儿童思维的发展方式,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式帮助家长通过整合孩子的大脑,从而改变儿童的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学习力。

而身为成年人的父母,就是孩子大脑的雕塑师,在我们建立并完善亲子关系时,我们同时也在塑造孩子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书中从如何“整合左右脑”、“整合上下脑”、“整合记忆”、“整合自我”、“整合自我与他人”等五个维度展开,用真实可靠的科学理论,结合具体案例,和行之有效,易于掌握的实践方法,还贴心地在附录部分,将0-12岁的儿童全脑教育的不同方式,分为四个阶段一一列出,供不同年龄段的家长查阅。

同时,新修版的《全脑教养法》还配备了一本训练手册,供父母看、学、练,轻松构建全脑思维。

你的养育方式,是如何决定孩子思维方式的?

在本书中,作者告诉我们:父母的养育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思维方式。

幸福健康的人生,源自于整合的大脑,整合的大脑,则源自于整合的关系。

用体验塑造大脑

科学研究表明,大脑是“可塑造”的。这意味着大脑的生理变化,会贯穿人的一生,而不仅仅只发生在儿童阶段。

那么,是什么塑造了我们的大脑呢?这就是体验。

每经历一次体验,一些脑细胞(神经元)就会被激活,从而开拓出彼此之间的新联结,让大脑“重新布线”,变得更加幸福快乐。

对于孩子来说,在成年之前,他们绝大部分的体验,都是父母给予和陪伴的,这也最终会形成孩子的大脑结构。

体验如此重要,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会影响孩子大脑发育的方式。

举例来说,连续几个小时玩电子游戏、看电视,会以某种特定方式来给大脑“布线”;体育运动、艺术活动等,又会以不同的方式给大脑布线;而和家人、朋友待在一起,参与有益的人际关系,则会是另外一种布线方式。

而这个重新布线的过程,就是整合的过程。

如果父母能够寻找机会,去锻炼孩子大脑发育所需要的不同要素,促进他们大脑的整合,使得大脑的不同部分联结得更加紧密,以有力的方式来携手并进。

最终,他们的情感、才智和社交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发展,同时也能提高决策水平,更好地控制身体和情绪,更全面的认识自我,与他人建立更加稳固的关系,并在学业上取得成功。

一言以蔽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改善孩子的情绪——整合“左右脑”

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得更有意义,所以情绪是不可或缺的,但又不能完全被情绪所控制,陷入“情感海啸”之中。

同样,我们也不希望“冷漠无情”,只运用左脑,将逻辑和语言从感受和个人体验中剥离开来,陷入“情感沙漠”。

因此,大脑的左右两个部分协同运作,是非常重要的。

对3岁以下的孩子来说,右脑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们还没有完全掌握用逻辑和文字来表达感受的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在成年人的眼中,有些孩子的行为“不可理喻”,说哭就哭,歇斯底里,旁若无人,当“情感海啸”袭来的时候,对别人的话语充耳不闻。

而另一个极端——“情感沙漠”也同样会造成一些问题,这在年龄较大的孩子身上比较常见。

这些孩子,对于他人的悲伤或是气愤无动于衷。但事实上,他们很可能掩盖了自己的真实情绪,也并不真的平静、快乐。

要想改善孩子的情绪,父母要帮助他们来整合自己的左右脑,用左脑的逻辑来平衡右脑的强烈情感,从而学会正确处理情绪。

这就是全脑教养的第一法:聆听与关注,理解孩子的情绪,也帮助孩子认清自己的情绪。

当孩子“发脾气”,向父母诉说自己“不满”的时候,他们的右脑正在剧烈地波动,而且缺乏左脑逻辑的平衡。

此时,许多父母的第一反应是——用自己的左脑反应,为自己“辩解”或者跟孩子的逻辑较劲:

“我还不都是为了你好!”

“你这种想法根本不对呀,你说过今天要好好做作业的!”

父母的左脑式反应,和孩子的右脑抵制性正面冲撞,孩子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父母觉得孩子无理取闹,结果自然是“火星撞地球”。

记住,不要与孩子的情感海啸对抗,而是要回应他右脑的情感需求,这种情感联结就是“感同身受”,让孩子“感到被理解”。

无论孩子的感情在我们成人看来,是多么地荒谬,它们对于孩子来说,都是真实而且重要的。

因此,我们也应该以同样真诚和重视的态度做出回应。

看到这里,我想起自己身边一个真实的例子:好友儿子特别喜欢乐高玩具,有一次我和他们母子俩一起逛商场,孩子一头扎进了乐高世界。

刚开始他还一脸兴奋地对我说:“这个消防车我有!那个大黄蜂我都拼好了!”但是看着看着,他突然开始变得沮丧,后来直接哭泣起来,原因是:“我喜欢的玩具都已经有了,没有更想要的了!”

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有啥可哭的!

但是好友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她拥抱了自己的孩子,对他说:“我知道你现在有点失望,本来想要一个新的礼物,但是又没有自己喜欢的礼物了是吗?”很神奇地,在好友温柔的语调之下,孩子开始回应她,情绪也慢慢地平复了。

先与孩子“右对右”地联结上,才有可能进一步“左对左”地理性处理问题。

关注和聆听并不是每次都奏效,父母可以等待孩子的情绪海浪过去,比如让孩子吃点东西,睡个安稳觉,等孩子达到更整合的状态之后,再与他理性地讨论问题。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父母要一味纵容,突破自己的底线。一旦孩子发生了一些伤害他人或自己的行动,一定要首先制止他的破坏行为,让他离开当时的环境,然后再开始聆听和关注。

全脑教养的第二法就是——经历分享,安抚情绪。

帮助孩子复述带来恐惧或者痛苦的经历,让他的左右脑共同工作,以便他理解所发生的的事情,可以有效提高大脑的整合水平。

孩子一边叙述场景,一边表达情绪,调用左脑理顺细节,并将经历转化为语言,然后引入右脑,重访自己的情绪。

复述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可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使他们平静下来。

如果孩子不愿意说,我们要尊重他们的意愿,让孩子自己决定什么时候说、怎么说。

一旦孩子学会了关注并分享经历,就能以健康的方式回应所有的事情,从擦伤手肘,到重大损失甚至于精神创伤都包括在内。

记住,帮助孩子说出他们的痛苦和恐惧,就是在帮助他们抚平这些负面情绪。

教会孩子自我控制——整合上下脑

如果把大脑想象成一座两层小楼,下层脑包括脑干和边缘区域,负责基本功能(比如呼吸和眨眼)、与生俱来的反应和冲动(比如打斗、躲避)以及强烈的情感(比如愤怒和恐惧)。

上层脑则完全不同,它的进化程度更高,可以给你一个更加全面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在此发生的是更加复杂的心理过程,如思考、想象和规划。

你的养育方式,是如何决定孩子思维方式的?

上层脑控制着一些重要的高级分析思维功能,很多我们希望孩子拥有的品质,也在此产生,例如:

✪ 明智的决策

✪ 控制身体和情绪

✪ 自我认识

✪ 共情力

✪ 道德感

上层脑运转良好,可以帮助孩子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三思而后行、并考虑别人的感受。

当上下层脑整合运作的时候,大脑的运转是最为良好的。

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建立并巩固上下层大脑之间的“虚拟阶梯”,让它们能够像一个整体一样,协调运作:上层脑“监视”下层脑的行为,并帮助下层脑平息强烈的反应、冲动和情绪。

但是,下层脑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十分发达,而上层脑要到二十多岁时才能够完全发育成熟。

因此,有许多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具备的“优点”,都依赖于还没有发育完全的上层脑。

但是孩子的上下层脑,还不能以最佳状态运作,因此,他们很容易大发雷霆,做出荒谬的决定,而且普遍缺乏共情和自我理解能力。

认识到这一点,父母也许就不会对孩子那么苛刻了。

还有另一个原因,下层脑边缘系统,有个叫做“杏仁核”的部分,作用是快速处理和表达情绪,尤其是“愤怒”和“恐惧”这两种情绪。

当感到“危险”降临的时候,它可以完全接管或者“劫持”上层脑,促使一个人“不假思索”地采取行动。

对于儿童来说,杏仁核“起火”尤其常见。

孩子大发雷霆的时候,父母应该试着让孩子放松,安慰他们,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比如将他们抱去另一个房间,给孩子看点有意思的东西,或者做点“傻事儿”来活跃气氛,让他的上层脑发挥作用,从情绪的漩涡中摆脱出来。

恐惧也是一样,父母可以试着说服孩子,告诉他,新的挑战会带来新的收获,或者承认并讨论自己的恐惧经历,帮他清理通往上层脑的阻碍,使上层脑发挥作用。

发脾气也是分层次的

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他们的大脑是如何运作的?大脑分为上层脑和下层脑,所以怒火也可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

“上层怒火”,是一个孩子自己决定发脾气,他会有意识地选择发脾气来“恐吓”你,此时的孩子不论表现得多么夸张,都是有能力随时停止发火的,只要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一粒糖果或者多玩十分钟的游戏;或者是被家长提醒“你再这样下去,今天就不能吃巧克力了”。

也就是说,孩子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身体,做出恰当的决定。

针对这种情况,父母需要设置稳固的界限,明确讨论“什么行为是恰当的,什么行为是不恰当的”。

面对孩子的“上层怒火”,父母只需要冷静地解释,我理解你的愤怒,但是这个行为是“不恰当的”,而你的要求也不符合我们之前达成的协议,不能被满足。

如果孩子仍然不肯罢休,那么就要让孩子懂得父母“说到做到”,界限不容谈判,孩子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

一旦孩子知道这样做没什么效果,有可能还会导致负面结果,他就会停止这种策略,因为上层怒火是“蓄意”的、可控的。

但“下层怒火”则完全不同,孩子此时已经心烦意乱,根本无法使用上层脑,而他的下层脑接管并且“劫持”了上层脑,完全无法达到整合状态。

这个时候的孩子,是真的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和情绪的,更不可能去考虑后果、解决问题,和理解别人的感受。

对待处于“下层怒火”的孩子,父母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安慰,首先要与孩子建立联结,用爱抚和舒缓的语调,帮助他们冷静下来。

如果孩子处于伤害别人和自己的状态中,要及时制止,将他拉离当时的情境。

一旦孩子冷静下来,上层脑重新介入,父母就可以开始用逻辑和理性帮助孩子一起解决问题了,讨论一下孩子的行为是否恰当,以及这种行为可能出现的后果,以后遇到这种情况应当怎么办,等等。

认识到孩子究竟是处于上层怒火还是下层怒火,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什么时候应当设置边界,什么时候应当富于关爱和同情。

写在最后的

通读全书之后,作者持有的开放、宽容和充满理解与尊重的视角,深深打动着我。

这本书告诉那些有着“教育焦虑”深深困扰的父母:要教育孩子,先了解自己。

父母应该明白,即使错误也是成长和学习的机会。这种方式要求我们:对自己的行为和目标保持主动,同时接受我们只是普通人这一事实。

我们的目标是有意识和专注,而不是僵硬、严厉的完美主义。

通过理解自己的过去,可以把自己从世代遗传痛苦,和不安全依恋的命运中解救出来,并且为你的孩子创造养育和爱的遗产。

以上。

你家孩子发脾气时,你都是怎样应对的?欢迎留言。

「 壹荐 」

《全脑教养法+全脑教养法实战指南》

你的养育方式,是如何决定孩子思维方式的?

[美]丹尼尔·西格尔 蒂娜·佩恩·布赖森 著

周玥 李硕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作 者 -

你的养育方式,是如何决定孩子思维方式的?

Summer姐姐

资深电视人、综艺达人

热爱一切八卦,对世界永远好奇

猫奴、吃货、爱购物

在意生活品质,更喜欢种草

坚决不过“没必要”和“差不多得了”的生活

倡导美好的亲子生活方式

文章版权归壹父母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壹父母助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