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篇下里巴人的“绍兴简史”

 新用户24030ygV 2021-07-08

承蒙乡友和有关部门厚爱,陆续馈赠于我多本故乡历史、名士的书,其中《绍兴通史》、《二十五史中的绍兴人》、《资治通鉴中的绍兴人》等卷帙浩繁的成套图书,不读有憾,读之索然。不觉萌生异想——可否将这些厚重的图书、繁杂的文字芟繁就简,力求辞简意赅,使阳春白雪变成下里巴人,普及于妇孺老幼。尽管此举并非一介理科老儿力所能及,然而也无妨嬉笑怒骂,捷足先登,躬受亲尝,抛砖引玉,且待大方之家发表精品。于是乎,一篇从一数到十的“绍兴简史”就这样轻率“问世”,文中并无繁言蔓词,长篇大套,而是信笔涂鸦,大繁若简。无知者无畏,倒也不怕贻笑大方。文曰:

一国:

先秦时期诸侯国越国。

评析:

越国(前2032年~前222年)又称作“于越”、“於越”,是中国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东南方的诸侯国。始祖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大禹的直系后裔。春秋末期,越国国君允常与吴国相互攻伐。496年,允常死后,勾践即位后在与吴王夫差交战中兵败后忍辱求和,带着妻子赴吴为质。在终被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聚集复国力量。前473年,勾践消灭吴国,出兵向北渡过淮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势力范围一度北达齐鲁,东濒东海,西达今皖淮、赣鄱,雄踞东南,使越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222年秦军降越君,置会稽郡。

二女:

两位烈女西施和秋瑾。

评析:

绍兴以“五女”为傲:美女西施、孝女曹娥、情女祝英台才女唐琬,侠女秋瑾其实五女中以历史地位而言,唯有西施和秋瑾功勋为殊。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以美女定义西施自然无可非议。但美女是一个不分阶级、不论是非、不辨真伪的中性名字,美女的桂冠并没有使她的形象变得高大闪光。她因大敌当前之际而惊现于世,因救国救民之需而勇赴国难。因此西施固然是一个绝色美女,但更是一个绝代烈女。故把“美女西施”中的“美”字改为“烈”字,以“烈女”称呼或定义西施,是否会更加确切?至于血洒轩亭英勇就义的秋瑾,更将自己称为“鉴湖女侠”,被后人誉为“侠女”。

三王:

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夏朝第一天子夏禹、春秋末年越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勾践。

    评析:

史载上虞乃虞舜的出生地。《水经注》引《晋太康三年地记》载:“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亦云舜与诸侯会事讫,因相娱乐,故曰上娱(娱通虞)。”西汉史家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会稽旧志》云:“舜,上虞人。去虞三十里有姚丘,即舜所生也。”

大禹继帝舜做了天子之后,巡行各地回到大越,登上茅山,召九州群臣都来朝觐,以总结治国之道,论功行赏,群臣无不信服和钦仰。《史记》中的“夏本记赞”上有载:“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日会稽。”此后,茅山改名为会稽(计)山,这也就是史书所载“禹致群神于会稽”的由来。大禹的陵寝位于绍兴,包括禹陵、禹祠和禹庙三大部分。大禹治水,功德无量,成为古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圣王”。前210年,秦始皇东巡“上会稽,祭大禹”,祭禹后又命丞相李斯刻石立碑于山,留下了“会稽刻石”,又称“李斯碑”。

越王勾践于前496年即位,同年在檇李大败吴师,后于前494年被吴军败于夫椒,被迫向吴求和并作人质赴吴为奴。三年勾践被释放回越国,返国后卧薪尝胆,重用范蠡、文种,复国报仇。前482年勾践乘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时率兵而起,大败吴师。夫差仓卒应战遭惨败,不得已与越议和。前478年勾践再度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三战三捷大败吴军主力,并于前473年破吴都,迫使夫差自尽,灭吴称霸,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迁都琅琊,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因其“卧薪尝胆”的典故,勾践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惧怕失败与屈辱、敢于拼搏的楷模形象。

四相:

越国大夫范蠡、文种,东晋太保、都督十五州军事、假黄钺谢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总理周恩来。

评析:

在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二十年兴国灭吴准备中,越王勾践重用能人,委以重任,各国有识有才之士纷纷投奔越国,为他出谋出力,其中来自楚国的文种、范蠡,后来成为越国生死存亡之秋的中流砥柱。深谋远虑的谋略家文种,毫无保留地向勾践献出了克敌制胜的战略方针和战术措施。主持内政的范蠡则集国家计划、经济、建设、国防重任于一身,勾践在几次险象环生的危急关头,也都是不离左右的范蠡使他化险为夷,死里逃生。勾践灭吴后范蠡功成身退,后来成为“商神”陶朱公。而愚忠的文种不听范蠡忠告,自恃功高,终被勾践所杀。在知识、才能、处世哲学和为人之道诸方面堪称完人的范蠡,又被誉为“智神”。

谢安曾隐居于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应东晋朝廷召唤辅佐王室。因挫败征西大将军桓温篡位意图,以及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军队,为东晋赢得数十年的和平。被后人誉为江左风流宰相”、“中国历史上有雅量有胆识的大政治家”。谢安一生留下了“东山再起”、“入幕之宾”、“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成语。

周恩来是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勋,为党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民的好总理”。关于周恩来的籍贯,他生前至少在四个不同场合亲口说过“我是绍兴人”,还留下了这五个字的手迹。他在《射阳忆旧》一书中写道:“余本浙人,自先大父为宦吴省,遂迁家而居焉。”在南开学校毕业文凭和赴法留学的证件上,他填写的籍贯都是浙江会稽或绍兴。抗战胜利后,他向美国记者李勃曼解释为什么自己的籍贯是绍兴:“我的祖父名叫周殿魁,生在浙江绍兴,按中国的传统习惯,籍贯从祖代算起,因此,我是浙江绍兴人。”他还与鲁迅认了同宗同族,和和鲁迅同是宋代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的第二十世孙和二十一世孙。但由于“籍贯”的移花接木,不知哪一年才能使周总理叶落归根。

五聚:

群贤聚越,兰亭修禊,阳明讲学,明臣殉国,秋瑾治校。

评析:

历史上的绍兴在二千五百年间先后有五次“群英会”:春秋末年越国的杰出国君勾践与卓越的政治家文种、范蠡、经济家计然等群英聚集一堂,励精图治,共谋兴国灭吴大业,绝代佳人西施和美女郑旦也应召赴难。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的兰亭修禊,使《兰亭集序》名篇应运而生。

嘉靖元年(1522年)王守仁以父死守制为借口回乡归居,居越六年,在稽山学院阐述致良知之学,招收了绍兴八县以及湖广、直隶、南赣等地三百余人听讲,形成了影响很大的阳明学派。其后著名学者刘宗周又在蕺山书院讲学,成为以他的学生黄宗羲、陈确、张履祥等为中坚的著名蕺山学派发祥地。

明朝末年清军攻陷绍兴后,文学家王思任、理学家刘宗周、文学家祁彪佳相继不降而殉国,散文家张岱,遁迹剡溪。户部尚书倪元璐,状元余煌以及施邦曜、周凤翔、潘集等名士投水于城东渡东桥下以明志。众多忠魂心心相印,终在阴间得以会聚。

1904年11月,陶成章、龚宝铨在上海正式成立了光复会,举蔡元培为会长,陶成章任副会长,徐锡麟、章太炎、秋瑾、张恭、徐顺达、赵声、柳亚子、陈去病、熊成基等反清志士先后入会。1905年徐锡麟与陶成章在绍兴创办大通学堂,训练和培养革命党人。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校长)之职,以学堂为基地,积极筹建“光复军”,谋划起义,直至713日被捕。

六圣:

书圣王羲之,诗圣陆游,哲圣王守仁,画圣徐渭,教圣蔡元培,文圣鲁迅。

评析:

以《兰亭集序》创中国书法经典的王羲之,心学理论奠基人王阳明,被誉为“宋诗第一人”的陆游,中国大泼墨写意画派”创始人引历代画家尽折腰的徐渭,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均堪称书法、诗歌、哲学、绘画、文学各领域之“圣人”。

有一位被西方称为“教圣”的菲斯泰洛奇,在他毕生的努力下,平民教育最终在瑞士得到普及。教育上的成功使得这个贫穷落后的山地小国,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成为欧洲一流的教育超级大国。而中国的现代教圣非蔡元培莫属,当年北大出了那么多大师、先驱,从精神上、文化上乃至格局上,深深影响和引领着一国之发展,其源都是因为一个人,那就是蔡元培。1919年,美国哲学家杜威到中国演讲,正好目睹了“五四”前后整个过程。得知蔡元培对北大的影响,他无比感慨:“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等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以一个校长身份,能领导一所大学,对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以外,找不出第二个人。”

七创:

袁康和吴平、王羲之,谢灵远,陆游,王阳明,徐渭,鲁迅在中国文化艺术领域中的七个首创。

评析:

    会稽人、汉朝的袁康和吴平所著《越绝书》是记载古代吴越地方史的杂史,又名《越绝记》,全书一共十五卷。该书上溯夏禹,下迄两汉,旁及诸侯列国,对这一历史时期吴越地区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历法、语言等多有所涉及,被誉为“地方志鼻祖”。    

    开创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远,挥毫写下书法巅峰之作的王羲之,“中国两个半完人”之一、心学理论奠基人王阳明,“宋诗第一人”挥写诗词近万首成为古代文人中创作最丰的陆游,首创大泼墨写意画风及青藤画派创始人徐渭,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的文学巨匠鲁迅,各自开创了中国文化艺术领域的首篇。

八县:

1130年以来的八百余年中,绍兴府所辖的会稽、山阴、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嵊县、新昌八个县。

评析: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高宗驻跸越州,以"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次年改为绍兴元年,升越州为绍兴府。府治所在地山阴、会稽两县同城而治,领会稽、山阴、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嵊县、新昌八县。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为绍兴路,辖境属县未变。

明洪武二年(1369)复称为绍兴府,治所不变,领山阴、会稽、上虞、萧山、嵊县、新昌、诸暨、余姚八县。清继明制,民国二年(1912年)废府。山阴会稽合并为绍兴县。1983年设地级绍兴市。

九杰:

中国现代科技、教育精英马寅初、竺可桢、陈鹤琴、陈建功、金宝善、罗家伦、赵忠尧、钱三强、徐光宪。他们不过是众多杰出绍兴学者中的佼佼者。

评析:

马寅初(1882年1982年),浙江绍兴嵊州人。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有当代“中国人口学第一人”之誉。

竺可桢(1890年1974年),浙江绍兴上虞人。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鹤琴(1892年1982年),浙江上虞人。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

陈建功(1893年~1971年),浙江绍兴越城人,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中国函数论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金善宝(1895年~1997年),浙江绍兴诸暨人,小麦育种家、农业教育家、中国现代小麦科学主要奠基人。

罗家伦(1897年~1969年),浙江绍兴柯桥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和命名者,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

赵忠尧(1902年~1998年),浙江绍兴诸暨人。中国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建造事业的开拓者。

钱三强(1913年~1992年),原籍浙江湖州,生于浙江绍兴。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光宪(1920年~2015年),浙江绍兴上虞人,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教育家,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

十贤:

绍兴古今众多名士中的代表人物王充、贺知章、王冕、陈洪绶、刘宗周、邵力子、马一浮、范文澜、孙越崎、董希文。

评析:

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会稽上虞(今浙江绍兴上虞)人。汉末大儒,思想家、文学批评家。

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越州永兴(原浙江绍兴萧山)人。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

王冕(1287年1359年),浙江绍兴诸暨人。元末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

陈洪绶(1599年~1652年),号老莲,浙江绍兴诸暨人。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诗人。

刘宗周(1578年1645年),学者称蕺山先生,明朝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越城)人。明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也是宋明理学(心学)的殿军。

邵力子(1882年~1967年),浙江绍兴越城人。中国近代著名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政治家、教育家。

马一浮(1883年~1967年),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上虞)人,中国现代思想家、诗人和书法家,,与梁漱溟、熊十一合称为“现代三圣”(或“新儒家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范文澜(1893年~1969年),浙江绍兴越城人,历史学家,主编《中国通史简编》。

孙越崎(1893年~1995年),浙江绍兴越城人。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创办人和奠基人之一,被尊称为“工矿泰斗”。

董希文(1914年~1973年),浙江绍兴柯桥人,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油画《开国大典》作者,是受毛主席赞誉的油画大师,国家文物局规定的“作品一律不得出境”的六位大师之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