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通鉴】主父偃:吾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

 衣赐履读通鉴 2021-12-14

衣赐履按:今天讲武帝刘彻中央集权的一个大动作:推恩令。前面我们多次讨论过,皇权要求高度集中,封国要求高度自治,这个矛盾不解决,政权不可能稳固。武帝刘彻,这哥们儿比较任性,当然要削弱封国,此时,冒出一个主父偃,建议实行“推恩令”,简直就是尿急遇上流动卫生间,于是,痛快淋漓,一举解决了封国尾大不掉的问题。

前128年,临淄人主父偃上书武帝刘彻,提供建议。

早先,主父偃游历齐国(首府临淄)、燕国(首府蓟县,北京市)、赵国(首府邯郸),哪儿哪儿都不受待见,儒生们联合起来排斥他,不能相容。主父偃家贫,借贷无门,一发狠,特么的干脆去京城碰碰运气!来到长安,到皇宫上书,早晨把奏书呈上,晚上就被召入宫中拜见刘彻。他建议的九件事,其中八件刘彻立即颁布实话,成为正式法令。被拒绝的那件是劝阻继续征伐匈奴。

刘彻任命主父偃为郎中(宫廷禁卫官),宠幸无比,一年之内,四次升官,担任了中大夫(高级国务官)。政府高官都害怕被主父偃抨击,纷纷送他财物,累计价值千金。有人警告主父偃说,老兄啊,别太牛逼闪蛋了,低调点吧!主父偃说,吾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我如果活着享受不到五鼎的豪华饮食【即“少牢”大餐,用五鼎分盛:羊、猪、鹿、鱼、干肉】,宁可死时受五鼎烹刑!

【这不和珅嘛!主父偃岂能如此猥琐?】

前127年,主父偃建议:

古代,诸侯封地方圆不过百里,中央强大,地方弱小,这种格局,容易控制。现在的诸侯,有的拥有大城数十个,封地方圆千里,朝廷放任,他们就骄横奢侈,淫乱不堪;朝廷控制,他们觉得不爽,就会联合起来反叛;如果用法令来分割削弱他们,就会产生叛乱的苗头。晁错削藩,吴楚七国叛乱,就是这种情况。现在,有的亲王生了十几个儿子,但只有嫡长子能继承王位,其他王子也是亲王的亲生骨肉,却毛也分不到一根,这就体现不出仁孝之道。我建议,陛下下令,让亲王可以把朝廷给他的恩惠,推广到嫡子之外的子弟的身上,用本封国的土地封他们做。这样,陛下用的是推行恩德的方法,实际上是分割了封国领地,而他们还万分欢喜,朝廷不用采取削夺政策,封国却势必衰弱。

刘彻采纳。正月,刘彻下诏:封国亲王们如果愿意推恩,把土地城市封给子弟的,可以呈报,朕准备亲自给他们确定封邑的名号。从此,封国开始分割,亲王子弟,都成了侯爵。

【名为推恩,实为蚕食】

衣赐履说:这就是著名的“推恩令”,至此,困扰西汉多年的封国尾大不掉的问题,一夕解决。当年,贾谊为此早逝,晁错为此腰斩,到了主父偃这里,各封国有如手术全麻,毫无知觉,解除武装。

简单讲一下推恩令为什么厉害哈:

第一,封侯不封王。大家还记得吧,文帝刘恒曾经部分采纳了贾谊的意见,把齐国一分为六,封故齐王刘肥的六个儿子为王,其中四个参与了七国之乱。此番,由封国自己分封,但除了嫡长子之外,其他封国,都是侯国。注意,王国是相对独立的,且有兵权,侯国只有税收权。

第二,王子侯国“别属汉郡”。这一招厉害了!封国分给各王子的封地,称为王子侯国,这些国由谁来管理?对了,王子侯国直接归汉中央设的郡管辖,与原封国没关系了。王子侯国一般是划在原来与王国相邻的汉郡内,王子侯国的建立,便是按时间先后由王国边缘地区向王国的中心地区推进。那么,王子侯国食邑户数一般有多少呢?武帝时王子侯食邑的户数,绝大多数史无记载。《汉书·王子侯表》只二人列有户数:山原侯刘国五百五十户,安郭侯刘传富五百二十户。王子侯食邑的户数虽然比较少,但王子侯分封的数量多,差不多每个王国都要有成千上万甚至几万的户数被分割掉,这样,诸侯王的势力被一点一点蚕食。

第三,推行相对容易。朝廷把分割封国称为“推恩”,就算各诸侯王有意见,可他的兄弟们支持啊!有的王子一辈子也封不了侯,吃不上食邑,现在朝廷给了这么好的机会,焉能错过?当大哥的如果拒绝执行,兄弟们都不会放过他的。推恩令大获成功,如,城阳王国分出三十三侯国,赵王国分出二十四侯国,中山王国分出二十侯国,菑川王国分出十侯国,长沙王国分出十五侯国,河间王国分出十二侯国,济北王国、齐王国各分出十一侯国,等等。

刘彻朝,因罪而绝的王国有九个,新封的王国有八个,从数字上来看,王国尚有二十一个,与过去没什么区别,但封区的实际面积大为缩水。

众建诸侯(“剖分”,贾谊策)、削藩(“削夺”,晁错策)、推恩(“蚕食”,主父偃策)是西汉中央削弱地方王国势力的三部曲,显然,在效果上推恩为最佳(当然,后者是以前二者为基础的,文帝时代就推恩,也未必就能推行得下去)。随着诸侯王国的削弱,中央直属的地区大量增加,由汉初的十五个郡,增加到武帝时的八十多个郡。各诸侯国,大国不过十余城,小的不过数十里,且被汉郡切割分离,至此,封国对中央威胁的痼疾,算是基本除了病根儿了。

不久,匈奴入侵上谷郡(河北省怀来县)、渔阳郡(北京市密云县),屠杀、掳掠官吏百姓一千多人。刘彻派卫青等人还击,格杀和俘虏数千人、牛羊百余万头,河南地(黄河河套)并入中国版图。

主父偃建议说,黄河以南地区,土地肥沃富饶,北方有黄河为屏障,蒙恬当年在此地修筑城池,驱逐匈奴。在这里种粮,可以节省转运输送屯戍漕运的人力物力,又扩大了中国的疆域,作为消灭匈奴的根据地。

刘彻让公卿大臣讨论,大家都说不便利。刘彻终究还是采用了主父偃的建议,设置了朔方郡(郡政府设朔方城,内蒙古杭锦旗北黄河南岸),征调十多万民夫修筑朔方城,又修缮原秦王朝时期蒙恬所建造的要塞,利用黄河天险作屏障。山东(崤山以东)人民都蒙受运输的劳苦,耗资高达数千万,国库为之一空。同时,汉朝放弃了上谷郡部分偏僻领土给了匈奴。

【朔方古城遗址】

夏季,招募十万人,移民朔方郡。

衣赐履说:帝王一句话,万家泪奔流。

主父偃再提建议,茂陵(陕西省兴平市东北)刚刚兴建(刘彻为自己预筑的坟墓,定名茂陵),我认为,各地的豪强人物、有钱人家、无业游民,都应该迁到茂陵邑定居。这样对内充实了京师,对外消除了地方上的奸邪势力,这就是所说的不用诛杀就消除了祸害。

刘彻同意,下令强制各郡各封国家产在三百万钱以上的,全部迁移茂陵。

衣赐履说:不由不庆幸,得亏没生活在武帝时代。

有人可能想,反正是自己报家产,我少报点不就行了?哈,你敢!武帝对付老百姓,比商鞅还狠。让你自己报家产,好,报完了是吧?记录在案,然后等人举报,举报一旦属实,你的家产一半没收,另一半,奖赏给举报人。我倒!就这一招,不知害惨了多少人啊!

武帝时期的百姓,毫无尊严,除了一条命,其他的,朝廷说夺走就夺走。让我想起前一段看的一个国产动画大片《大护法》,里面的“花生人”,生出来,就是为了被压榨、被欺负、被凌辱的。

燕王刘定国与他老爹的姬妾通奸,又抢了弟弟的老婆做姬妾。还谋杀肥如(河北省迁安县东北)县县令,县令的兄弟上书朝廷告发刘定国的恶行,主父偃想办法将此事扩大化,召开公卿级会议,判定刘定国死刑,刘彻批准。刘定国得到消息,自杀,燕国撤除。

主父偃本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齐王刘次昌,可是刘次昌的老娘纪太后拒绝。主父偃得知刘次昌与他姐姐纪翁主通奸(皇帝女儿称公主,亲王女儿称翁主。这位翁主嫁给姓纪的,所以称纪翁主),就趁机向刘彻建议说,齐都临淄是有十万户居民的大都会,市井商税高达千金,人口众多而且地方富裕,超过长安,不是天子的亲弟弟或最喜欢的儿子,不得在此地为王。现在的齐王和陛下的血亲关系越发疏远了(一任齐王是刘肥,刘次昌是四任王,是刘彻的远房堂侄),又听说他和他姐姐通奸乱伦,请乘机整顿。

于是,刘彻任命主父偃担任齐国宰相,并且负责审查刘次昌的问题。主父偃一到齐国,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逮捕王宫的侍女跟宦官,供词牵连到刘次昌。刘次昌恐惧,服毒自杀。

【这回头一想,王爷也是个高危职业诶】

主父偃年轻时曾游历齐和燕、赵三国之地,倍受欺凌奚落,等到他身居高位,接连毁灭了燕、齐两国,赵王刘彭祖害怕自己成为主父偃的下一个迫害的目标,就上书给刘彻,告发主父偃接受诸侯贿赂,所以才建议分封亲王的子弟(没准真的是这样,才促使主父偃能想出“推恩令”这样高明的法子)。恰巧刘次昌自杀,刘彻勃然大怒,认为是主父偃胁迫所致,把他召回,逮捕下狱。主父偃承认接受诸侯金钱贿赂,但实在没有强迫刘次昌自杀。刘彻就打算放了主父偃,官场大神公孙弘插话说,齐王自杀,没有后代继承,封国改为郡,领地归属朝廷,这件灭人之国的恶事,主父偃是罪魁,陛下如果不杀主父偃,就没有办法向天下人交待。(为什么没办法交待?因为,可能让诸侯王觉得朝廷为了收回封地,故意逼死亲王

刘彻想想也是,于是,下令将主父偃灭族

衣赐履说:主父偃罪不致死,即使该死,岂用灭族?然而,刘彻此人,心狠手辣,用的时候,宠爱无比,用完之后,手起刀落。也就是说,想干事儿的人,跟着他,起得很快,一两年就可以位极人臣;但是,事儿干完了,死得更快,不用一两年,只需一刀就够了。

这里透露出两个悲催的事实:一是干事儿的人,极少有干净的,所以,别人告你受贿,一查一个准儿;二是想保命就别干事儿,特别是那种砸人锅摔人碗的具体事儿。比如,主父偃一出手,立即成了天下王爷的公敌;而公孙弘则不同,他干的,都是推荐人才啊、歌功颂德啊这种上上下下都满意的事儿,出不了纰漏的事儿,适时向着主父偃之辈射上一支毒箭,见血封喉。呵呵。

明天,我们讲当官的天纵奇才公孙弘。

参考书目:《秦汉封国食邑赐爵制》,柳春藩,辽宁人民出版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