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绿维文旅:城市滨水景观塑造

 北京绿维文旅 2021-03-04

一、城市滨水景观塑造原则

在研究了中国城市滨水景观的发展进程,特别是现代城市的发展状况,以及分析了市滨水景观塑造的方法和特点后,这里将结合国内外城市建设城市滨水景观的成功验,总结出现代城市滨水景观塑造的指导原则和方法。

(一)滨水景观塑造的核心内容

由于滨水区既是有机连接城市陆域水体的中间地带,也是协调城市宏观环境和微观境的中观环境,在城市中处于中介空间的地位,因而滨水区的景观作为城市中介空间的表达形式,是对滨水环境多方位的连释。其景观内涵不仅包含了滨水区的自然风景,更表达了城市滨水空间的姿态,反映了滨水环境在时空转化的过程,涵盖着物质空间与人文景观的两种概念。

因此,滨水区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即是对滨水区自然要素“人化”的过程,通过滨水区这一中介景观的组织与构成,使宏观的“城市山水”伸入微观的人居环境。其中的“人化”是指社会的人的社会实践,是在尊重滨水区特有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以开发滨水区景观为主导,并以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核心,通过把滨水区的景观有机融入城市整体景观设计之中,使尊重自然和人的活动达到统一和谐的境界。

(二)滨水景观塑造的原则

城市中的水体象征着文明与灵性。它较之任何一种自然物,都更能深刻地显现人类历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从前文城市滨水景观的论述中可以得出,现代城市在塑造滨水景观时,应该遵循下列原则:

1、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科技等综合手段,来满足人们在城市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城市的主体是人,服务对象是人,因而城市滨水景观必须满足人类居住、生存、发展与出游、偷悦等要求。滨水景观要满足人类生理与心理的需求,应体现对人的关怀,根据人的活动行为特点和心理活动特点,创造出满足各自需要的空间,如运动场地、宽阔的草坪和古建筑等。如上海外滩、武汉江滩等处的景观建设都充分考虑了这种需要。

2、师法自然的原则

和西方建筑追求人工美、几何美,主张个体的张扬不同,中国传统滨水景观建筑主张与自然和谐,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更符合现代城市滨水景观塑造的原则。

地形地貌、河流湖泊、原始植被等要素是城市主要的景观资源,是城市景观的基础。但是,现代城市的发展,大量的人工景观替代了自然景观,使得城市环境己经远离了大自然。长期生活在繁华大城市的居民已经厌恶了这种拥挤、吵杂、繁忙的环境,追求和向往大自然。因此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应尽可能地总结古代城市滨水景观的塑造方法,师法自然,将大自然引入现代城市。在钢筋混凝土建筑林立的都市中,积极合理地引入自然景观要素,不仅对实现城市生态平衡、维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以自然的柔美特征“软化”城市的硬体空间,为城市景观注入生气和活力。如今“山水园林城市”已经成为城市景观规划和建设的主导思想,应尽可能在开阔的城市滨水空间合理增加山林、水系等自然景观,构建自然生态环境。

3、滨水区景观系统化与整体化原则

城市滨水区域是一个自然循环和自然地理等多种自然力综合作用的过程,这种过程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中某一因素的改变都将影响到景观面貌的整体。所以在进行滨水景观设计时,首先以系统的观点对滨水区进行全方位的考虑,合理规划景观景点,将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地结合,形成统一优美的景观风景线。如武汉江滩的建设,充分考虑了黄鹤楼、“龟蛇锁大江”的壮丽景色,维护了武汉长江沿岸的景观整体美。

4、滨水区景观生态原则

滨水区是城市中最活跃、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是城市中自然因素最为密集、自然过程最为丰富、生态环境最为敏感的地域,它是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交界处,具有两栖性,并受到两种生态系统的共同影响,呈现出生态的多样性。

作为城市的命脉,滨水区维护着城市生命的延续,不仅承载着水体循环、水土保持、维护大气成份稳定的运作功能,而且能净化空气、改善城市小气候,有效调节城市的生态环境,增加自然环境容量,促使城市持续健康地发展,因此,在塑造滨水景观时,应当充分考虑滨水区生态环境的平衡性,避免破坏滨水区生态结构,维系生态城市建设。

5、滨水区景观文化脉络延续原则

城市滨水景观不仅是城市内部和外部形态的有形表现,它还包含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在人类活动的作用下,滨水区不仅是单纯的物质景观,更是城市中的文化景观。因此,滨水区不仅作为物质资料的功利对象,而且作为文化灵魂的载体存在于城市之中,它集中体现了城市深厚的文化积蕴和丰富的物质文明。

滨水景观是人类的生活理想和创造能力在自然水环境中的凝结化和形态化、是人与水的结合点、是人类在自然风物中倾入情感的结晶。塑造城市滨水景观时,不能忽视滨水区历史的沉淀、文化的内涵。从文化要素这个意义上来讲,应该全面去了解她的历史与演进,体验她的特色与脉络,收集她的人文与传说。源于生活、源于历史的精辟提炼,这样的滨水景观才能真正体现城市特色和文明。

二、滨水区景观塑造方法

城市是一件庞大的综合环境艺术品,在此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原则,创造山水城市、塑造城市山水,必须以滨水区的实物环境为依托,以景观设计为手段,并以滨水区景观为最终的表达形式。

(一)滨水区景观的不同开发方式

对于那些由于城市结构变迁,而远离城市生活中心,逐渐被人们淡忘,直至荒废衰退的滨水区,景观开发应着重滨水区机能的复活和水际空间新功能的导入,特别是商业、游览设施的开发,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滨水环境,展示历史文化特色,使这些地区重新获得生命。另一种情况,是针对那些位于市中心、开发强度大、环境恶化的滨水区,景观开发应致力于环境的维护、生态机能的改善,注重城市功能的综合开发和协调开发,防止个别功能如业务办公和产业中心失衡发展。同时,还应保证滨水区有一定比例的居住面积和绿化用地,以消除市民与水隔离,使滨水区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来。上述两种滨水区功能配置的方式都是以维护城市总体风貌为指导思想的,将城市中滨水区视为由水脉线状相连的统一体,通过完善城市水脉景观结构,平衡滨水区功能,以建立一个丰富、高效、动态平衡的城市滨水景观体系。

(二)滨水区的景观设计中环境因素的作用

景观环境因素包括自然景观因素,如地形、地貌、水体以及由历史因素、文化脉络、社会经济等构成的人文景观因素和人工设施因素等。由于环境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滨水区的场所性和独特性,因此,相应的景观设计应深刻理解滨水区特定的背景条件,并对环境因素加以提炼、升华和再创造,以建立景观的独特性,使滨水景观反映它所在城市的文化内涵、民族性格,成为城市环境美的核心。以滨水街道、岸线、建筑、小品为主的人工设施因素,是人工构筑物作用于滨水区自然景致的点睛之笔,是深刻反映文化意蕴、升华自然水景的手工艺品。因此,相应的景观设计,应该具有宜人的尺度和亲水的态度,不仅要体现与水的关连,更要以简练的手笔、符号化的建筑语汇,反映城市中水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人的活动,创造生机盎然的场景,营造文化的水系风景线。

(三)滨水区景观空间结构的设计

景观空间结构是滨水区景观设计的最终落脚点,滨水区景观设计的质量也直接取决于水体与陆地结合的空间环境的品质,以及景点与基地空间形态的适应。由于滨水区在城市中多以线型延伸,并展现出边沿的空间形态,因而在景观布局上,强调将滨水区置于城市的整体环境氛围中,充分发掘水文化的优势,使两岸及水系沿线的文物景点联系起来,以取得综合景观效应。在滨水区景点的规划中,以滨水区线性的内在秩序为依据,以延展的水体为景线,形成从序曲、高潮直至尾声的景观走廊,升华水景特色。

滨水区是城市特色集中表现的荟萃点,人们可以从它的景观表达中感受到城市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文化风貌的综合印象。因此,城市的滨水景观应该形成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和持续发展,并体现鲜明的场所性和强烈的特征感,成为城市中具有环境独特性和舒适性的亲切空间,以此培育“城市山水”的空间品质,提升城市的整体景观质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