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设计】统编教材六下《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教学设计

 水乡丽人007 2021-03-04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教学设计

陈德兵

教学目标:

    1.阅读原著节选,梳理小说重要情节,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2.提出自己的疑问,努力从原著中找到答案。

3.品味小说中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初读课文,梳理情节

    一、导入新课,概说内容

1.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名著之旅”。请大家默读课文,简单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默读。

3.全班交流:课文主要讲                  

预设:课文主要讲汤姆·索亚和贝琪从山洞里获救前后的故事。

预设:课文主要讲汤姆·索亚和贝琪从山洞里获救前全镇人对他们的担心,获救后全镇人的欣喜、激动,听他们讲述历险的经过,以及人们为了避免类似事件而采取的措施。

二、圈画人物,弄清关系

1.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人?请你一一圈画出来。

预设:全镇的人们、撒切尔太太、波莉姨妈、汤姆、贝琪、乘小船的人、一户人家、哈克、道格拉斯寡妇、“衣衫褴褛的人”、撒切尔法官、法官的朋友、印江·乔埃。

2.简单说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

1)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评。

2)教师补充:

撒切尔法官和撒切尔太太是贝琪的父母。

波莉姨妈是汤姆的姨妈,汤姆是一个孤儿,被姨妈收养。

哈克是汤姆的好朋友,也是一个孤儿,经常和汤姆一起出去“探险”。

三、梳理情节,聚焦脱险

1.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文章分为若干部分,并给每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预设: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全镇绝望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迎接归来

第三部分(第5-15自然段)身体恢复

2.在课文中,大家最感兴趣的莫过于汤姆向大家讲述历险探险的经过了,请你根据汤姆的讲述,完成以下图表:

(向前探路)→(         )→(         )→(         )→(         )→(获救送回)

3.全班交流。

预设:(向前探路)→(发现亮光→(告诉贝琪→(说服贝琪→(出洞呼救→(获救送回)

4.我相信关于二人山洞脱险的经过比课文中写的精彩多了,课文为什么写得这么简单呢?

预设:

——这是对二人历险的再现,所以没有必要详写,以避免重复累赘;

——这是汤姆的口述,而且是转述,不是作者的叙述,所以不需要详写;

——汤姆刚刚获救回来,身体虚弱,也不可能对细节详加叙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主要内容、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等角度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

板块二:细读课文,感知人物

一、细读课文,说说汤姆

1.汤姆是课文的主角,也是小说的主角。“窥一斑而知全豹”,仅从节选的这一部分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汤姆身上的一些特点来。下面,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针对汤姆做做批注。

    2.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我感觉汤姆是一个            的孩子。你看: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评点。

预设:

——汤姆是一个沉着勇敢的孩子。你看,在山洞里,贝琪很虚弱了,他便安顿好贝琪,自己一个人到前面寻找出口。

——汤姆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你看,在山洞里,他为了保证可以原路返回,使用风筝线做标志,这样就不会迷路了。

——汤姆是一个耐心的孩子。你看,当他把发现出口的消息告诉贝琪时,贝琪根本不相信,他便费劲口舌说服贝琪,直到贝琪相信为止。

——汤姆是一个能说会道的孩子。你看,回到小镇上后,他将整个经历讲给全镇的人听,回报大家的关心。

——汤姆是一个有点虚荣的孩子。你看,他在跟大家讲述历险过程时,还不忘夸张地吹嘘一番。

——汤姆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孩子。你看他身体一恢复,就立即去看望自己的好朋友哈克,而且去了几次。

——汤姆是一个关心他人的孩子。你看,当他听说山洞被封住了时,脸色变得煞白,因为他知道印江·乔埃还被困在洞里。

——汤姆是一个受人欢迎的孩子。你看,当全镇的人找不到他和贝琪时,全部陷入悲伤和绝望;当大家得知他和贝琪回来了时,又是那样兴奋和激动。这都说明大家是很喜欢汤姆的。

……

4.教师小结:至于小说中的汤姆是不是这样呢?还有没有我们不知道的一些特点呢?大家回去以后找来原著读一读吧!

二、细读课文,说说其他人

1.课文中除了写到了汤姆,还有其他很多人,那么,他们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请大家也来说一说。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不同角度对主要人物、次要人物进行评说,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重点在评说主要人物。】

板块三:品析比较,揣摩语言

    一、咀嚼品析,欣赏语言

1.这篇小说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被公认为世界儿童小说中的经典。除了小说的情节、主题和人物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外,它的语言,也非常优美,值得我们欣赏、借鉴。下面,我们就来好好品析一下课文中的语言。

2.请大家用这样的句式说话:

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话:                           ,因为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评。

二、比较琢磨,揣摩语言

1.我们所读到的这部小说,是作家翻译过来的。不同的翻译家,对原著的理解不一样,翻译出来的文字最后也有所不同。就本篇课文而言,你觉得翻译家有没有哪些地方表达得不够准确或者不够恰当?你觉得怎样说可能会更好一点?

2.学生默读,思考琢磨。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评。

预设:

——他们认为孩子明摆着是找不回来了。

这句话中“明摆着”不太恰当,“明摆着”有点袖手旁观的意思,好像是很不情愿再去搜寻孩子了。如果换成“一定”“十有八九”,可能好很多。

——半夜时分,镇上传来了发疯般的钟声。

“发疯般”来形容钟声,给人带来的是一种不安和恐惧的感觉,与此时大家兴奋、激动的心情不匹配。

——他们迈着雄壮有力的步伐。

“雄壮有力”一般形容军队里非常整齐、非常有节奏感的步伐,与此时人们的状态不太符合。

——这是这个小镇前所未有的最辉煌的一个夜晚。

“辉煌”一般指所取得的成就很大,这里用来描述人们内心的喜悦,不太合适。另一个译本用的是“激动人心”,比较妥帖。

——汤姆在一张沙发上。

“躺”用在这里不太合适,一是不够礼貌,围着的人中有很多长者,汤姆躺着跟大家说话多不礼貌啊;二是不太真实,汤姆跟大家描述探险经过,一定是手舞足蹈、眉飞色舞的,“躺”着是没法这样去跟大家交流的。

——因为她很累,知道自己快要死了,她也愿意死掉

无论如何,贝琪是不可能“愿意死掉”的。所以这处翻译不够准确。

——有的人还用嘲弄的口吻问他是否还想再去那个山洞走一趟。

“嘲弄”明显不怀好意,这些成年人“嘲弄”汤姆说不过去,不如改为“开玩笑”比较合适。

4.教师小结:我们的揣摩有没有道理呢?大家有两条途径可以去验证:一是读一读不同的一本,二是长大后读一读英文原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语言,对于优美的语言我们应该加以吸收和借鉴,对于不太恰当的语言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批判精神。】

板块四:前后勾连,提出疑问

    一、激励思考,鼓励质疑

1.同学们,我们所读的课文只是小说的一段节选,前面发生了什么、后面将发生什么,我们一概不知。所以,单纯地阅读这样一篇课文,大家一定会冒出很多疑问。现在,大家不妨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看看有没有人能够给我们解答。

2.学生默读思考。

3.全班交流,提出自己的疑问。

预设:

——“衣衫褴褛的人”是谁?

——卡迪夫山发生了什么事情?

——印江·乔埃是谁?他为什么也在山洞里?他为什么没有跟汤姆他们一起行动?他有没有获救?

——汤姆、贝琪、印江·乔埃为什么要到这个原始山洞里去?他们想要做什么?

——汤姆怎么使用风筝线的?他们哪来的风筝线?

——哈克为什么病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汤姆和贝琪在山洞里一共呆了几天?他们是怎么度过这几天的?他们还经历哪些艰险?

……

4.以上问题,有同学可以解答吗?

二、回到原著,激发兴趣

1.看来,萦绕在我们脑际的这些问题,要想得到解答,唯一的办法只能是找到原著好好读一读了。这是一本怎样的小说呢,我们不妨听听评论家们的意见。

2.课件出示,学生朗读:

《汤姆·索亚历险记》就是一部幽默小说,它不仅人物幽默,情节幽默,语言也幽默。 

——彭懿

一百多年来,汤姆的故事仍令全世界的大人和孩子感动。马克·吐温创作汤姆·索亚的故事,表面上看纯粹是为了娱乐,就像一个人永远忘不了一些童年往事,忍不住要把它们写出来才安心。当然我们也可以从这本书里挖掘出许多深邃的思想来。

——阿甲

3.简介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