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成长丨人,总归是在碰碰撞撞成长!

 潇海黎情 2021-03-04

本文写于“三三会”2021年第一次线下活动后,观点源于赵哥、夏总和我,有修改。

很多时候我们谈起成长,总会想到一句话:“如果你觉着过去的自己比较傻逼,说明你现在在成长”,看似鸡汤,实则背后更多的是对这个社会的一种妥协和取舍。

随着我们接触的人多了,经历的事多了,胆量和脚步也在不停轮番打擂台,时间久了,彼此间不停歇的撕咬感也会让人身心疲惫,但我们还必须追求成长平衡态,追求自我超越,追求个体崛起。

1、35岁应该是个分水岭,不是死亡线。

35岁的恐惧感、焦虑感,是无法避免的。近年来,互联网领域不断爆出35岁年龄门槛限制职业发展空间,生活职场中也洋溢着35岁就要被淘汰的氛围。是的,从三十而立到35岁被淘汰,社会给现代的年轻人太重的压力,以至于在通过个体崛起的道路上陷入桎梏、徘徊不前。

我们去对标一下上一代人或者再上一代人,30-45岁或30-40岁更应该是个体能量爆发或者事业崛起的黄金时期,经历了20多岁浪荡不羁的疯狂期,收心沉心,坐下来思考,坐下来想出路,面对遇到的各类问题,尽快尽好地想出解决办法,才会迎来一轮新的成长加速期。人生最大的价值不是你做了多少事,而是真正具备能够解决事情的能力。

2、每个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最佳工作态

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职能的提升,越发感觉现在的工作有点看不懂了。此前较为重视的比如写文章、发帖子、做渠道、谈客户等事务性的工作,越来越无趣,越来越苦闷。通过与夏总、赵哥之间的聊天,得出的结论,更应该是之前做的一些事只是某项服务链或产品链上的一环,只需要丰盈自己的技能包即可。

而现在你更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或角度去重新审视整个产业链或者业务链,你的每一个动作更应该是对公司整体业务结果的促进或者反馈。正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再次佩服古人先贤的智慧。

3、面对用户时,教育人不如去说动人。

在过去工作的几年里,我们的市场、品牌、运营思维大都停留在从企业自身至高点的角度去搭建整体的工作逻辑,比如企业多牛逼、老板多牛逼、服务多牛逼、产品多牛逼等,极少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但凡有两颗花生米,就不至于醉成这样”,是那个时候的真实写照。思维停留在教育用户的角度上,得到的好反馈是一时的,随着用户对企业、老板、服务、产品等认知的深度和层面越来越广,这些动作和行为就丧失了功能。

我们更应该确信的是,企业的生存发展,应该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而不是站在用户的对立面。俞军在《产品方法论》中提到“企业是以产品为媒介跟用户进行价值交换”,也就意味着产品不仅要实现企业的“赚钱模式”,更要让用户“觉着爽,用着爽,还想拉人一起爽”。所以说,我们更要思考的是,去打动用户,去说服用户,而非教育用户。

4、面对业务时,不能停留在浅层次。

对于一个职场生涯有过一段经历的人,仅了解产品是什么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把一定的精力放到对业务模式和底层规律(玩法)的探索上。这个过程,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摸索到的,我们可以尽量密切注意行业的每一项政策,产业的每一次变革,企业的每一次调整,市场的每一次动作。成熟的企业都会有一套标准的、流程化的业务流程,但这些东西简单地摸到并不会使你取得成功。

你应该做的,就是结合自身,结合现状,结合未来发展,去审时度势地运用到自己身上,光看是不够的,光思考也是不够的,唯有执行,唯有行动,唯有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出来的硬本领才是核心生存法则。

5、家庭和理财、个人成长的比例分配

人到中年,或者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后,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生活的质量和孩子的教育。大学很要好的朋友龙哥说过,人一旦有了孩子,就要关注家庭和理财。很有道理。如果一个人在职场生涯的早期基础比较牢,比较顺,一步步走过来,事业和经济也会比较牢靠。

可怕是在动荡不安的成长旅途中,有时候你真的会手忙脚乱,事业还未立足,孩子已经到来,更关键的是孩子不会等你成长后他在长大。孩子和理财、个人成长不应该成为时间矛盾的对立面,而应该成为前进的动力和源泉。至于比例如何分配,个人感觉要切合自己当下的主要矛盾,该取舍的时候决不能犹豫。

关于成长,没有捷径,只有一路不断碰碰撞撞,从一张白纸到一堆肆意描绘的线图再到一段无限延伸、开枝散叶的大树,承载的东西越多,你的成长加速度就必须越来越快!

最后一句话共勉: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须知少时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