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养成“茶歇脑”,减压不必苦等星期五

 六六花 2021-03-04
心理学 | 养成“茶歇脑”,减压不必苦等星期五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我跟一个在国企上班的朋友聊天,他说他从周一到周五都感觉压力很大、神经紧绷,直到周五下班才能彻底放松下来。

我告诉他,长期处于压力之下会影响身心健康,需要干预。他却一边笑我“没见过世面”,一边轻描淡写,“现在的上班族都这样,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我反对道,“社会病”也是病,该重视就得重视。再说,如果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缓解压力,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

于是,我向他介绍了“养成'茶歇脑’实现工作日减压”的方法。一个月过去了,据我那位朋友反馈:这个方法“亲测有效”,工作日压力确实缓解不少。

他还建议我把方法分享出来,让更多上班族学会在繁忙之中“偷闲放松”。

心理学 | 养成“茶歇脑”,减压不必苦等星期五

什么是“茶歇脑”减压法

要了解“茶歇脑”就要先从茶歇文化讲起。茶歇文化在世界源远流长,最著名的当属英国,它的饮茶习俗可追溯到17世纪。

在英国,停工饮茶的做法已延续了两百多年。那时,农场工人每天很早开工。为保证工作效率,雇主会在上午和下午分别为工人送来免费的小食和茶水,并安排他们休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直到现在,“茶歇”已经成为英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心理学家华生与他的“Break'理念

在美国,最早提出把“茶歇”和“工间休息”结合起来的是心理学家华生。他认为,“Break”(工间休息)不仅可以调节员工的不良状态,还能缓解其心理压力、促进人际沟通,对员工的健康大有裨益。

他建议公司可以在工作或会议的进程中稍作停顿,然后为员工和与会者提供一些事先准备好的茶点、果品等,让他们借此机会聚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

这种方法逐渐在美国盛行开来,为各大公司、企业广泛采用。时至今日,现代茶歇文化已经被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所认可,成为一种有效的工间放松模式。

心理学 | 养成“茶歇脑”,减压不必苦等星期五

什么是“茶歇脑”减压法

著名心灵领域作家张德芬在经典著作《遇见未知的自己》中说道,如果我们习惯于注意自己身体的感觉,时刻安抚照顾它的话,很多疾病就不会因为日积月累而产生。

对于大多数上班族来讲,周一至周五的时间是在工作地度过的。在这五天当中,白天的大部分时光(可能包括午休在内)都会被工作占据,下班的时光又会因为挤地铁、公交,晚高峰塞车,加班或排工作计划而被压缩。

当一个人面对这样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和生活,如果不懂得有意识地观照身体,及时为心灵减负,那么就很容易如张德芬女士在书中所说的那样,因为日积月累而患上各种疾病。

“茶歇脑”减压法,正是一种适宜压力人群、有益身心健康的减压法。它主要是通过训练大脑模仿“茶歇”的方式,在无须它物介入的情况下,依靠自身的调节机制,学会自主而有节律地放松(放空),从而达到在紧张的工作中释放压力、舒缓身心的效果。

心理学 | 养成“茶歇脑”,减压不必苦等星期五

养成“茶歇脑”的3个步骤

了解了“茶歇脑”减压法的由来和定义之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究竟如何做才能养成一颗懂得自主减压的“茶歇脑”吧。

步骤一,了解大脑的运行规律

我们的大脑和身体一样,在持续运行一段时间以后,就会感觉到疲惫。这时,它需要一个“茶歇”来恢复元气。所以,千万不要只关注腰酸背疼、眼睛酸涩这些身体劳累的信号,而委屈了我们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大脑。

我见过许多繁忙的“上班族”在工间休息时还不忘讨论和思考工作,这样的“茶歇”其实只休息了身体,但大脑的负担一点也没有减轻。而这种“连轴转”的运行模式会导致以下问题的发生:

心理学 | 养成“茶歇脑”,减压不必苦等星期五

1、“时间知觉”被破坏,影响判断与决策

人对时间是有知觉的,即使不借助钟表也可以感知得到。这是因为,我们机体的生理变化是有节律的,这种节律会引起一些规律的行为,比如:我们每天早晨会习惯性地在某个时间醒来。(这种生物节律性,俗称“生物钟”。)

可是,长期处于压力之下,人的时间知觉会出现紊乱。就像我们在看一部无聊的电影时,会认为时间过得无比漫长一样,高度的压力也会使我们产生一种“难熬、压抑”的感觉。这种感觉会直接破坏生物节律,引起个体焦虑,对工作中的判断和决策产生不利影响。

2、“系列位置效应”使最重要的内容被遗忘

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不但发明了世界著名的“记忆保持曲线”,还发现了关于遗忘的“系列位置效应”:在一大堆记忆材料中,人们总能记住处于开头和结尾的信息,而很快遗忘那些处于中间的信息。

心理学 | 养成“茶歇脑”,减压不必苦等星期五

因此,如果我们让大脑一直马不停蹄地记忆着各种事项,那么最终的结果可能会令人大失所望——大量处于“中间位置”的重要内容将被遗忘

这就是为什么,在一个冗长的、没有停顿的会议结束之后,我们往往只对主持人的开场白和结束语印象深刻。

3、“注意周期”的起伏波动导致工间精神涣散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只有通过保持注意力,才能把“瞬时记忆”转化为更为持久的“短时记忆”。而短时记忆所能记住的项目数是7±2个,即5~9个项目。

但注意力是有“周期性”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波峰、波谷的起伏变化。在波峰时,人的注意力集中,记忆力最强;在波谷时,人的精神涣散,注意力容易转移。

如果大脑一直得不到休息,“注意周期”的波峰会变少,波谷会变长,工间精神涣散的时间将延续。

步骤二,为大脑安排“茶歇”时间表

掌握了大脑的运行规律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它的喜好,安排一张合理的“茶歇”时间表了!

心理学 | 养成“茶歇脑”,减压不必苦等星期五

1、我们先要对每天的工作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在一天之内需要完成哪几项工作,估算每一项工作需要花费的时间,并分清它们的轻重缓急。

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美】乔西·戴维斯)一书提出了“制造高效两小时”的概念,即:有意识地利用一天中的关键时刻——决策点,来计划和决定下一时间段要做什么。这些决策点所需要的时间加在一起,大概是2个小时。

可见,我们不应该让大脑被接踵而来的事务“牵着鼻子走”,陷入盲目而疲惫的运转之中。我们应该把“自主选择权”还给大脑,让它来决定自己应该在何时“全速前进”,何时“休息整顿”。

2、让大脑根据“感知觉、记忆与注意”的生物规律享受“茶歇时光”。

我们已经安排好了每天的工作计划,现在基于“步骤一”对大脑运行规律的了解,我们可以为大脑安排休息时间了。这里,我的建议是:

1小时以内的工作,可以把完成时间作为休息时间;

1小时以上的工作,可以把1个“注意力周期”的结束时间(成人大概是45分钟)作为休息时间;

1个90分钟以内的会议,一般需要安排1~2次休息时间,以此类推;

处理琐碎事项时,以5个事项为1个单位,完成1个单位、休息1次;

处理中高难度事项时,采取“不连续”原则,完成1件、休息1次。

心理学 | 养成“茶歇脑”,减压不必苦等星期五

注意,在这种工作模式下,你要全程保持跟大脑的“对话”,保持对它的察觉。当你让大脑进入“茶歇”状态时,你要明确地“告诉”它,“现在是你的休息时间”。这种自我观照的感觉,对“茶歇脑”的养成非常重要。

步骤三,养成大脑最喜欢的“茶歇”方式

当我们已经为大脑安排好了“茶歇”时间表,问题却出现了:工作是可以停下来的,可大脑却总是不受控。我们苦于找不到行之有效的方式,让它得到充分的放松和休息。

现在,我就为大家提供3种大脑喜欢的“茶歇”方式:

1、任由大脑“走神”

自打上学开始,我们就一直被教育说,“走神”是一种坏习惯。如果我们在上课时“神游”,会被老师扔粉笔头。但是,2012年加州大学的一项实验却发现“走神频率高的人,在做重复性任务时更具有创造性。”

因此,在大脑的“茶歇”时间里,请允许它肆意走神吧!比如,你正在开一个似乎怎么都停不下来的会议,发言人还在滔滔不绝,可你却昏昏欲睡。看看表,时间已经过去了45分钟,这时你应该做好让思绪随意飘飞的准备了:

或许它会透过你所在房间的窗户,飞出去欣赏窗外的风景;

或许它玩起小游戏,把现场同色上衣的人“连”成一幅奇怪的图形;

或许它回忆起周末看的那场电影,还有巧克力味爆米花的味道……

心理学 | 养成“茶歇脑”,减压不必苦等星期五

总之,建议你在大脑神游的时候,就放任它去任何想去的地方。不要刻意控制它,更不要过分关注它花费了多长时间。因为尝试之后,你会发现这个过程最多用时15分钟,但达到的减压效果却令人惊喜。

2、营造“心灵的空境”

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意思是,放空我们的心神,让它虚化至天地之极,守住心灵的安稳与宁静,不生妄念、不起波澜。万物生长、循环往复,终又回归生命之根本。

这是一种心灵的“空虚之境”,虽然我们大多数人无法达到先贤的境界,但是学习和修炼这样的心态对缓解焦虑和压力大有裨益。回想一下,其实我们的疲惫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心念杂草丛生,无法沉静下来”。

在允许大脑“茶歇”的时间里,你可以试着使用下面这种心理学“简式催眠法”,为自己营造一方“心灵的空境”:

心理学 | 养成“茶歇脑”,减压不必苦等星期五

现在,感受你的呼吸……深深地吸气,慢慢地吐气……就这样,随着均匀的呼吸……感觉压力像丝线一样……随着每一次吐气,从身体中慢慢抽离……慢慢抽离……压力变得越来越少,你感觉自己变得柔软舒服……

接着,注意感受你的头脑……把它想象成一个房间……现在,请将所有杂物从房间中移除……轻轻地,拂去它们的灰尘……平静地,将它们搬离……清扫你的房间,直至它宽敞明亮、空无一物……体会这种空荡的感觉……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引导语”,只要记住:我们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拿走心灵的“负荷”,让大脑尽可能地放空。

3、让“茶歇脑”成为习惯,而非观念

养成一颗“茶歇脑”,需要思想上的重视与认同,行动上的练习与强化。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的那些好习惯是如何养成的?它们的形成绝非止步于“观念”阶段,而是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练习,才成为一种可以“自行启动”的习惯。

其实,拥有一颗充满活力、张弛有度的大脑和拥有一副强健的体魄同样重要。对于上班族来讲,即使我们没有很好的硬件设施来供我们工间娱乐、放松,甚至没有太多的“茶歇”时间可以让我们停下来喘口气。但是,我们同样可以依靠自己对大脑的管理来进行实时减压。

心理学 | 养成“茶歇脑”,减压不必苦等星期五

2017年,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公布了一份5万人次采样的“人群压力大数据报告”。报告显示,50%以上人群具有轻度及以上焦虑,而中重度焦虑人群已高达20%。所以,关注职业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保护我们的大脑,让它随时能够得到正确、合理、充分的休息,对心理健康很关键。如果,你是一个周一到周五都很繁忙且压力很大的上班族,请务必试试以上养成”茶歇脑“的办法。

本篇文章都有哪些内容?

随着社会压力普遍增大,我在心理咨询和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高压力、高焦虑“人群越来越多,所以最近,我也花了相当的精力写了不少有关缓解焦虑情绪、促进健康睡眠、释放心灵负担的文章。

真心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为读到文章的朋友们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去改善生活和工作中因为压力情绪所导致的困扰。

心理学 | 养成“茶歇脑”,减压不必苦等星期五

今天的文章主要关于职场人如何在工作日缓解大脑负担:

第一部分,通过引用一个国企上班族朋友的案例,向大家提出了“茶歇脑”工作日减压法;

第二部分,递进式地介绍了“茶歇”文化的起源,“现代茶歇”的理念,以及“茶歇脑”减压法的原理和内涵;

第三部分,向大家详细阐述了养成“茶歇脑”的3个步骤:1、了解大脑运行规律;2、安排大脑的“茶歇”时间表;3、养成大脑喜欢的“茶歇”方式(走神法、空境法等)。

经过对内容的梳理和回顾,现在您已经做好准备按照本文的方法把“茶歇脑”练起来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